首页 -> 2003年第10期
北京市委与天安门时间的平反(下)
作者:傅 颐
,要么就单发。摆来摆去,拿不定主意。后来我说:我讲一个馊点子。我来的时候,《北京日报》已经见报,我们就把那篇报道中关于天安门事件的内容抽出来单发,又可不送审,因为这是市委同意的稿子。大家说:是个好主意。
最后老杜拍板:咱们做两个方案,一个是放在导语里,把稿子整个调整一下。第二个方案是拿出来单发。最后由穆青来定。
开完会,我们从六楼往五楼走的时候,庄重对我说:老周,你比较熟悉情况,你写个单发稿吧。我在原稿上调整。
到楼下,他给我找了一张桌子,我动手写单发稿,最重要的是把导语拟好。写完后,我交给庄重。他看后说:可以了。走,咱们找舒人去。他放下还没有弄完的稿子,和我一起去找舒人。舒人看完稿子后,把导语改了一下,加了个标题:中共北京市委宣布一九七六年天安门事件完全是革命行动。标题写好后,我重抄了一遍。我和庄重送到穆青处。穆青在导语部分又做了几处改动。
几经折腾,穆青顿了一会儿,说:就这样发吧。
当时我很奇怪,这两个方案,我们争来争去,就这么简单决定了?就不必讨论了?我问穆青:这稿子还要送审吗?
穆青说:不用了。曾涛昨晚来电话了,我们商量过了。
我回到北京分社,把事情经过跟分社的两个记者说了。他们说:“天安门事件完全是革命行动”在语法上是不是有点不通?事件是行动,能不能简单化一下?
于是我又打电话给穆青。他说:“天安门事件”得上导语,“革命行动”也得上导语,就这么定了吧。11月16日,各报都广泛采用了新华社的这则电讯稿,就连《北京日报》也在一版采用这条新闻。这条轰动中外的重大新闻,为平反冤假错案起了推动作用。(2000年2月20日采访周鸿书)
关于播发这则电讯稿的经过,笔者采访了当时新华社的几位负责人。据原新华社国内部主任杜导正回忆:11月15日,《北京日报》刊登北京市委常委扩大会议的长篇报道后,我和国内部的副主任于明、冯健等同志商量,决定就这一段发一个通稿。我们立即通知新华社北京分社副社长周鸿书同志到总社来,他参加了市委常委的扩大会议。大概早上9点多钟,周鸿书就定了稿。因事关重大,国内部总编室将稿子送给副社长穆青审定。穆青又和曾涛商量过,得到了曾涛的同意。15日,新华社就以《中共北京市委宣布一九七六年天安门事件完全是革命行动》的醒目标题,发出这条电讯。电讯的内容没有变,但标题做了改动,比原来的更鲜明了。(2000年12月18日上午采访杜导正)
据原新华社副社长穆青回忆:当时新华社北京分社副社长周鸿书参加了市委常委扩大会议,11月14日晚上他拿来一个稿子,里面提到了天安门事件的问题。国内部的同志觉得应该突出天安门事件的平反,搞成一个短新闻。当年我是副社长兼总编辑,主管国内部。他们向我请示。我把这东西看了以后,很赞成他们的想法。我说,你们摘,现在就摘出个两三百字的短新闻,其余的通通不要。我当时想,这是个大事,这样做有点风险。但是,这是全国人民都非常关心的事情,我们从政治上来考虑应该这么做。方案就这么定下来了。
本来,我是主持工作的,稿子我定了也就可以发了。但是,涉及到为天安门事件平反这么件大事,为慎重起见,我必须与曾涛同志商量,他是一把手。当时曾涛正在京西宾馆参加中央工作会议,我把这个意见通过电话告诉了他,并说,你现在正好在会上,可以征求其他同志的意见,听听可不可以这么做。
关于电讯稿的标题是再三斟酌的。国内部曾定过一个长标题,这个标题是确切的,但不醒目。几经反复,最后确定了《中共北京市委宣布一九七六年天安门事件完全是革命行动》这个标题。这个标题一加上后,把这件事情的政治意义完全突出了。我们决定下来后,把稿子送给了曾涛。此后,我和曾涛通了十多次电话。曾涛也跟我提到,他和杨西光、胡绩伟、于光远等同志商量过这件事情。曾涛同志还给我透了个底,这次中央工作会议上,陈云和很多同志都提出来应该为天安门事件平反。看到这么多老同志这么高的呼声,我们想这么做没有错。
到15日晚上7点钟左右,临发稿了,曾涛同志又打电话给我,说:怎么样?穆青,下决心就这么发好不好?我说:好啊,我们大家都同意这么发。
曾涛像是半开玩笑地对我说:如果这篇稿子出了问题要坐牢,你可得陪着我一块儿去。我说:行,我跟你一块儿去。
那天,我整整担心了一夜。但是,第二天也没有什么事,而且是一片欢呼。11月19日,华国锋为人民文学出版社即将出版的《天安门诗抄》题写的书名发表后,我们心中的一块石头才落了地。(2000年12月18日上午采访穆青)
采访中,穆青告诉笔者,新华社新闻研究所所长李年贵手上还有当年的电讯稿原件。笔者来到新华社报刊楼,见到了李年贵。他告诉笔者,因这篇电讯稿被别的同志拿去了,答应过几天将原稿的影印件寄给笔者。他还说,原件上有穆青和冯健同志签发的笔迹,建议笔者找冯健同志谈谈。
走出李年贵的办公室,笔者采访了冯健。
据冯健回忆:我当年在国内部负责发稿。11月14日晚上,周鸿书根据记录写了两千多字的稿子,送到总社政治组。政治组负责处理稿子的是庄重。他是一个非常有经验的老同志。政治组的同志觉得把关于天安门事件这么重要的问题,放在这么长的稿子里不突出,是不是可以抽出来单发,于是就找到了穆青。曾涛、穆青和杜导正商量。这件事情政治组商量过,但不是在政治组决定的。
于是,15日早上我们把周鸿书从北京分社找来,让他重新写一个短稿子,写完以后就直接送到我这里,因此我拿到的是一个短稿子。国内部值班的编辑是舒人(他已经去世了),很有经验。他先看,改过个别词句。我在稿子上也改了个别字,都是技术性的。因为这是件大事,既然决定要发,就要早发。新华社那时的发稿和现在不一样。当时叫“模写”。由模写员用正楷字在纸条上“模写”出稿子后,送往模写机,再发往全国。稿子要事先写出,一旦要发,就马上可以发出去。为了争取时间,我在稿子上写了这样的意见:“请先模写,等通知再发。”
稿子模写完了,穆青一回来,我就把稿子送给他。穆青在上面签字:发。(2000年12月18日下午采访冯健)
这次采访结束后不几天,笔者收到了李年贵的来信,信中还附上了当年新华社电讯稿原件的影印件。李年贵在信中说,此稿的手迹是北京分社周鸿书的。在影印件的左上角,穆青批示:发。穆(“发”字的左下角还有一个“省”字,也是穆青的笔迹,意思是发首都中央级报纸和全国各省报)。“15/11稿”是当时国内部值班室主任舒人的手迹。影印件的右上角是冯健的笔迹:“请先模写,等通知再发。冯15/11。”
应该说,在为天安门事件平反的过程中,北京市委功不可没。新华社正是在市委常委扩大会议公报的基础上,向全国发出电讯稿,推动了冤假错案的平反。因新华社电讯稿的措辞与《北京日报》略有不同,事后中央向北京市委问明原因,市委还向中央作了简单的说明。
据许孔让回忆:北京市委把决定正式登报后,新华社又发了一个短消息,标题用了“中共北京市委宣布一九七六年天安门事件完全是革命行动”。文字表述上同《北京日报》就不完全一样了。新华社的新闻见报后,11月16日这天夜里,北京市委又向中央写了一个报告,说明情况,大意是:今天各报刊登北京市委宣布《天安门事件完全是革命行动》,市委没有宣布这个题目,特此报告。
这份报告内容是当晚林乎加同志口授,由我记下来,又经林乎加、贾庭三同志审定的。当时中央工作会议正在召开,中央负责同志有的在会上。林乎加同志要我抄清后,就同贾庭三同志一起签发了报告,还要我就送交中办在会上的负责同志。我说明送中央文件要送一定份数,是否排印后送出。他当时较着急,说:那不又得几个钟头。我说文件很短,拿回机关找印厂马上就办。他说:那索性交给毛联珏同志看一下吧。随后虽经毛手,还是手抄的立即送出了。
11月16日新华社的消息见报后一两天,林乎加同志邀请了人民日报、新华社、解放军报、光明日报几位负责同志,还请了乔木同志,谈了一下。贾庭三、王磊同志也参加了。这次谈话很简单,没有讨论,主要是新华社负责同志讲了一下编发这篇短稿子的过程,其他同志没说什么。林乎加同志说:我们的消息已经发了,新华社发这个稿子我们确实不知道。中央问我们,我们说明了这个情况,今天把大家找来的意思,就是打个招呼吧。当时我们几位工作人员都没觉得有什么问题,新华社和市委两个新闻稿讲的不完全一样,有点出入,所以市委负责同志同新闻单位负责同志沟通一下。(2002年2月19日采访许孔让)
北京市委加紧为天安门事件彻底平反
天安门事件得以平反,是历史走到转折关头的必然,是诸多因素相互交织的结果。广大群众的热烈呼声,北京市委的带头作用,社会舆论的浩大声势,陈云等老同志的有力推动,汇成一股扭转乾坤的强大合力。更重要的是,党中央顺应民心,作出决定,把被颠倒的历史重新颠倒了过来。
1978年11月15日,就在《北京日报》发表北京市委为天安门事件平反消息的同一天,《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实事求是,有错必纠》。文章指出,在落实干部政策、纠正冤假错案的工作中,“有一种看法:凡是上了文件的,或者高级领导人说过话、作过批示的案子,即使错了,也不能动。现在有一些‘复杂’案件,并不是因为案情本身多么复杂,难以弄清,而是由于上述原因,一拖多年,不能解决。这种不从实际出发,只从文件出发的看法,根本违背了实事求是的原则,是完全错误的。”文章指出,关键在于能不能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能有错必纠。
11月16日,《人民日报》发表特约评论员的文章《人民的愿望人民的力量——评话剧〈于无声处〉》,高度评价了这部讴歌四五运动的话剧。上海市工人文化宫业余话剧演出队《于无声处》剧组应文化部、全国总工会的邀请,于11月14日到达北京并将向首都人民演出四幕话剧《于无声处》。11月16日,中宣部、文化部、总工会、北京市委、上海市委负责人观看了在北京的首场演出。对首都人民来说,在为天安门事件平反的大喜日子里,观看描述当年天安门事件的话剧,更具有一番不同寻常的感受。一时间,千万人争相阅读剧本。在剧场,在电视机前,观众与演员一起悲哀、流泪、焦急、愤怒,和着男主角欧阳平的声音,喊出震憾天地的“人民不会永远沉默!”的话语。为天安门事件平反,确实是民心所向。
从1978年5月开始,北京市公安局组织专门班子对天安门事件进行了全面复查。据1978年11月18日新华社发出的电讯稿《因参加天安门事件被捕的人没有一个反革命分子》报道:经过大量调查证明,天安门事件是一起重大冤案。“充分的事实说明:在这个事件中被捕关押的388人中,没有一个人是反革命分子(只有3人因当时犯有偷盗等罪行,需要追究刑事责任)。北京市公安局和有关部门为这些因悼念周总理、声讨‘四人帮’而被捕的同志进行平反时,都在结论中充分肯定了他们的革命行动,为他们彻底恢复了名誉。”
11月21日至22日,《人民日报》发表长篇文章《天安门事件真相——把“四人帮”利用〈人民日报〉颠倒的历史再颠倒过来》,对1976年4月8日该报发表的《天安门广场的反革命政治事件》一文进行了批驳,向世人澄清了天安门事件的真相。
为彻底解决为天安门事件平反的问题,11月22日,中共北京市委发出1978年第302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