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3年第10期


毛泽东论析秦始皇

作者:王子今

。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毛泽东又说:历代政治家有成就的,在封建社会前期有建树的,都是法家。这些人主张法治,犯了法就杀头,主张厚今薄古。儒家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都是主张厚古薄今的。1973年9月23日,毛泽东会见埃及副总统沙菲时又说到秦始皇。他说: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有名的皇帝,我也是秦始皇,林彪骂我是秦始皇,中国历来分两派,一派讲秦始皇好,一派讲秦始皇坏。我是赞成秦始皇,不赞成孔夫子。因为秦始皇是第一个统一中国、统一文字,修筑宽广的道路,不搞国中有国,而用集权制,由中央政府派人去各地方,几年一换,不用世袭制度。
  毛泽东诗句所谓“焚坑事业要商量”,其实在历史上是可以听到思想共鸣的。明代思想家李贽曾经这样评论李斯关于焚书的上书:“大是英雄之言,然下手太毒矣。当战国横议之后,势必至此。自是儒生千古一劫,埋怨不得李丞相、秦始皇也。”
  关于秦始皇焚书,还应当注意到毛泽东多次引用唐人章碣的《焚书坑》诗:“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1959年,他曾经请康生查核章碣生平以及此诗是否其作品。康生在12月8日给毛泽东的报告中说:“主席:关于章碣的生平材料很少,查了几条,但同中国文学家大辞典所记差不多,送上请阅。”毛泽东于是又请林克再查。12月11日在康生的报告上写了致林克的信:“林克:请查《焚书坑》一诗,是否浙人章碣(晚唐人)写的?诗云: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1966年4月14日在《对〈在京艺术院校试行半工(农)半读〉一文的批语》中,毛泽东引用了这首诗。接下来的一句话是:“有同志说:‘学问少的打倒学问多的,年纪小的打倒年纪大的’,这是古今一条规律。经、史、子、集成了汗牛充栋、浩如烟海的状况,就宣告它自己的灭亡,只有几十分之一的人还去理它,其他的人根本不知道有那回事,这是一大解放,不胜谢天谢地之至。”清初学者吴景旭在《历代诗话》中引明人陈眉公诗:“雪满前山酒满觚,一编常对老潜夫。尔曹空恨咸阳火,焚后残书读尽无?”叶圣野诗:“《黄鸟》歌残恨未央,可怜一夕葬三良。坑儒旧是秦家事,何独伤心怨始皇?”吴景旭又引南宋史学家郑樵的议论,认为秦始皇所坑者,不过是少数儒生,“一时议论不合者”,说明秦始皇焚书坑儒并不如世人所传那样残酷。在这些地方,毛泽东都加了圈点。
  毛泽东在1975年10月至1976年1月期间有关“教育革命”的谈话中,又曾经提到过秦始皇。他说:“真正的本事不是在学校里学的,孔夫子没有上过大学,还有秦始皇、刘邦、汉武帝、曹操、朱元璋,都没上过什么大学。可不要迷信那个大学,……”秦始皇再次被作为成功人物的典型。
  有学者分析说,毛泽东抑秦贬孔的倾向,是在晚年才明显和强烈起来的。从学术上说,毛泽东赞成秦始皇,不赞成孔夫子,主要原因是他认为儒家是向后看,搞历史倒退,法家是向前看,强调现实发展;孔子都是空话,而秦始皇有无可抹杀的政治实绩。在1974年1月25日召开的中央、国务院直属机关“批林批孔”动员大会上,谢静宜说,“当我们向毛主席汇报林彪也有孔孟之道的言论的时候,主席说,噢,凡是反动的阶级,主张历史倒退的,都是尊儒反法的,都是反秦始皇的。”林立果搞的《五七一工程纪要》中说毛泽东是“当代的秦始皇”。理解毛泽东会见埃及副总统沙菲时所说到的“我也是秦始皇”,应当注意到“林彪骂我是秦始皇”这样的具体背景。
  
  秦始皇“耽于乐”,“无聊得很”
  
  毛泽东对秦始皇的评价,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倾向有所不同。这是由复杂的因素决定的。而毛泽东出自深心的秦始皇观,经过历史心理多棱镜的折射,在不同的时段,表现出不同的色彩。
  1961年9月22日,熊向晖等到武昌向准备次日会见蒙哥马利元帅的毛泽东汇报情况。当毛泽东得知蒙哥马利在参观医院时曾经对医生说“你们中医中药很神奇,应该发明一种药,让你们的毛主席长生不老”时,他对熊向晖等人说:“什么长生不老药!连秦始皇都找不到。没有那回事,根本不可能。这位元帅是好意,我要告诉他,我随时准备见马克思。没有我,中国照样前进,地球照样转。”68岁的毛泽东,就此发表了对生死的看法,同时也透露出对秦始皇找“长生不老药”的做法颇不以为然的态度。
  1975年,在批儒评法运动中,全面抬高秦始皇成为一时风气。当时在毛泽东身边为他读书的芦荻曾经就秦代政治史和秦始皇的历史地位请教毛泽东。毛泽东说,秦始皇作为一个历史人物,要一分为二地评论。秦始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作用要肯定,但他在统一中国以后,丧失了进取的方面,志得意满,耽于乐,求神仙,修宫室,残酷地压迫人民,到处游走,消磨岁月,无聊得很。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反对暴秦,就包括反对秦始皇,完全是正义的。这次战争掀开了我国封建社会中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的序幕,在历史上有很大的意义。这可能是我们目前所知毛泽东最后的秦始皇评价。其中“要一分为二地评论”的意见,是符合毛泽东曾经长期提倡的历史主义原则的。
  以为秦始皇“到处游走,消磨岁月,无聊得很”的说法,可能并不合于历史真实。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曾经五次出巡,“亲巡天下,周览远方”,其实都是有具体的政治目的的。秦始皇在各地刻石纪念,所谓“东抚东土,以省卒士”,“临察四方”,“宣省习俗”,以及《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二世所谓“先帝巡行郡县以示强,威服海内”,都说明了这一情形。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连年万里巡行是十分艰苦的事。我们不必轻信秦王朝当时“皇帝之功,勤劳本事”,“朝夕不懈”,“莫敢怠荒”的政治宣传,但是也不宜得出秦始皇“到处游走,消磨岁月,无聊得很”的结论。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发表的这些议论,其实都是对秦始皇执政后期政治风格的批评,也曲折地反映了晚年毛泽东的特殊心境。读所谓“丧失了进取的方面,志得意满,耽于乐,求神仙,修宫室”,“消磨岁月,无聊得很”,可以体会到这时的毛泽东,是在坚持一种急进而更急进,进取又再进取的斗争风格。而通过所谓“什么长生不老药!连秦始皇都找不到”,人们似乎又可以隐约感受到一种悲凉的气氛。有学者引录叶剑英“忽忆刘亭长,苍凉唱《大风》”的“微妙的诗句”,以为对于理解晚年毛泽东的心态“颇具启发含义”。论者又引范硕《叶剑英在1976》一书中所说,叶帅晚年,几位同志为编辑他的诗集,曾当面请教“刘亭长”指谁,叶帅不加思索地吐出“毛主席”三个字。在晚年毛泽东的心理中读出“苍凉”基调,是有一定道理的。
  
  秦始皇:一个涵义复杂的政治符号
  
  我们看到,毛泽东对秦始皇的评价,曾经有所变化。这种变化的出现,有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的多种因素。比如,在与当权的“腐恶”势力进行革命斗争的年代,毛泽东的立场和情感更为贴近所谓“起兵讨始皇”的“农民的反抗运动”,“农民的革命战争”。而在取得政权以后,则对秦始皇在“有许多事情行不通”的情况下,“杀了460个知识分子,烧了一些书”的做法可以有较多的理解。古代政论家所谓“始皇所坑者,盖一时议论不合者耳”,毛泽东很可能是赞同的。
  另外,历史人物秦始皇作为一种政治文化的象征,本身其实也有复杂的涵义。而兼有历史学者资质的政治家毛泽东观察历史人物,自然又有从政治视角出发的特殊眼光。
  1954年1月3日,就当时特定的政治背景,毛泽东曾经向苏联客人谈到秦始皇的事迹。师哲在回忆录中写道:“毛泽东说,‘我们党内,或许也是国内要出乱子了。自然,我今天说的只是一种可能性。将来情况如何变化,还要等等看。这个乱子的性质用一句话来说,就是有人要打倒我。我们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秦灭六国,秦灭了楚。秦就是他们陕西(毛用手指着我),楚就是湖南(毛用手指着自己)。这是历史上的事实。那么现在怎么样?还要等等看。’”秦始皇在这里似乎被看作一种地域政治的代号。
  1958年10月13日,毛泽东起草了准备以国防部长彭德怀名义发表的《再告台湾同胞书》,其中写道:“台湾朋友们,不可以尊美国为帝。请你们读一读鲁仲连传好吧。美国就像那个齐盡王。说到齐盡王,风烛残年,摇摇欲倒,他对鲁卫小国还要那样横行霸道。六朝人有言:韩亡子房奋,秦帝鲁连耻。本自江海人,忠义感君子。现在是向帝国主义造反的时候了。”所谓“秦帝鲁连耻”,事在秦昭襄王四十九年(公元前258年),当时历史还没有进入秦始皇时代,然而我们应当注意到,后来被秦始皇继承并推行至于极致的秦的“帝”业,在这里是被毛泽东看作对诸“小国”“横行霸道”的“帝国主义”的代名词的。
  当然,从总的性格倾向来说,以激进为基本特征的一如“青松怒向苍天发”的毛泽东,与“行自奋之志”,“惜日爱功,疾耕急战”的秦始皇,个人风格确实还是有共通之处的。分析毛泽东的秦始皇情结,应当注意到这一情形。(责任编辑:吉 安)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