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1期


程砚秋的艺术人格

作者:李友唐




  荷锄事耕农 杜门写来往
  殷勤语行人 早做退步想
  日本警察局、治安军常常干扰,并称他接济八路。程砚秋就躲到山里去,有时在山里老乡家寻个住处住上几天。他在红石山上一块大石头旁一遍一遍朗诵自己写的一首诗:
  凭栏远瞩气萧森,救国精华何处寻?
  桑天沧海惊多变,指日挥戈重太平。
  “八一五”日本投降,1946年程砚秋应宋庆龄儿童基金会的邀请,到上海做义务演出和营业演出。在上海,程砚秋和梅兰芳每人做了三天义务演出。
  在义演中,程砚秋和梅兰芳各带徒弟同台四旦角又演了《四五花洞》。义演后,程剧团又做了两期营业演出,每期33天。这次程砚秋在上海住了一年多。
  回北平后,程砚秋又去了农村。他见青龙桥附近各村,只青龙桥有一所小学,小学生毕业又没有中学可上,便在颐和园与玉泉山之间的功德寺,办了一所农村中学,名功德中学,又买下了位于董四墓村占18亩地的金家花园,做学生宿舍。后来办学困难重重,程砚秋听了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的劝告,将学校交给北平市教育局。这所学校先后更名颐和中学、玉泉山中学。程砚秋把金家花园改名为程家花园。他在这里又过了几年隐居生活。
  
  新时代
  
  1949年1月21日,北平解放了。一天,有人到程砚秋家来访,程不在,来人留下一字条,上面写道:砚秋先生:
  特来拜访,值公出,不得留候驾归为歉。周恩来
  程砚秋回来见到这张留言,心情激荡。当晚在北京饭店参加周恩来的宴会见到了周恩来。这天晚上他作了北平解放后的第一次演出,演了《锁麟囊》,非常成功。
  这年4月,程砚秋参加中国代表团,应邀经过莫斯科,到巴黎出席世界和平拥护者大会。因法国禁止一些国家入境,大会在巴黎和布拉格同时举行,中国代表团在布拉格参加了大会。回国途中,在莫斯科停留了四天。回国不久便参加了第一次全国文代会。9月,作为特邀代表,参加了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949年11月,程砚秋应经纪人邀请,率剧社赴陕西考察和演出。乘火车,坐卡车,迎凛风,顶黄沙,到了西安。在西安,除演出外,程砚秋专注考察戏剧。他仔细地看了武家坡的遗址,调查了秦腔、眉户戏、灯影戏、傀儡戏,以及当地剧种京剧、评剧、梆子的状况。
  一天下午,贺龙来看程砚秋。贺龙说我代表西北人民感谢你。程砚秋感到贺龙非常可亲。贺龙第二次去看程砚秋时,告诉他,部队已经进军四川了,我要转到西南地区去,什么时候请你到西南演出,我准备欢迎你,并送给程砚秋一把缴获的日本将官用的指挥刀。贺龙说:“宝刀赠烈士,红粉送佳人。”程砚秋亲笔题词:“新国肇造,西北壮遨,贺龙将军,慨赠宝刀。”之后请人镌刻在战刀上。他说:“重庆一解放,我马上就到。”年底,他满载而归,给中央主管文化工作的同志写了考察报告。
  1950年4月至6月,程砚秋率剧社赴山东演出,在山东,他见到了20多个地方剧种。6月,程砚秋等四人又赴新疆考察戏曲,火车到西安后,他们随新疆军区京剧院的人乘敞篷汽车,经兰州到乌鲁木齐。在那里,他由当地演员配合,在点着汽灯的简陋剧场,演出了《汾河湾》、《贺后骂殿》、《龙凤呈祥》。演出以后见到了王震。
  1951年,程砚秋不留在北京过春节,春节前带团离京,经汉口、宜昌到了重庆,见到了贺龙。在这些地方都停留做了演出。程砚秋和贺龙进行了几次亲切长谈。贺龙派一个班的战士,形影不离地保护程砚秋和程剧团成员。之后,他们又去了昆明。在昆明程应照相馆之邀,身披军大氅,头戴红五星军帽,抹上短胡须,照相留念。他在照片上题写了“贺龙将军,看,我像你的小兵吗?”把照片寄给贺龙。这次演出和考察,程砚秋观摩了川剧、云南的花灯、滇剧、武汉的楚剧、汉剧,搜集了500多个剧本,100多张唱片。
  1951年4月,中国戏曲研究院在北京成立,院长梅兰芳,程砚秋、马少波、罗和如为副院长。研究院派人把程的工资送到程家。1951年11月16日,程写了一封信,派人把工资和信送到研究院。信中说:梅、马、罗三位院长:
  前几天院方送来一笔款子,说是自本年三月以来给我的工资,我觉得是非常惭愧的。但我知道不应该不接受的。现在抗美援朝运动正在继续加强,我愿意把这笔款子全部捐献购买武器,敬祈代转。今后工资,亦同此办理。直至抗美援朝工作胜利完成为止。 此致
  敬礼程砚秋一九五一年十一月十六日
  程砚秋为了给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添砖加瓦,还把自己购置的董四墓村的程家花园、青龙桥等七所私人房屋捐献给了国家。1953年10月,程砚秋参加以贺龙为团长的第三次赴朝慰问团赴朝慰问。他担任第一总分团副团长,在朝鲜做了慰问演出。1954年又推出了新戏《英台抗婚》。在艺术上又有了新发展。1955年在周恩来的关怀下,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拍摄了程砚秋舞台艺术片《荒山泪》。1956年以后,程砚秋把主要精力投入到讲学、研究整理艺术经验上。
  
  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6年,程砚秋作为人大代表团成员访问苏联,在回国途中与从波兰回国的周总理同乘一列火车。周总理问程砚秋是否想过入党问题。
  程砚秋回答:“旧社会养成我个人奋斗、疾恶如仇的秉行,这有好的一面,但是也得罪了不少人。”他讲了自己的缺点。
  周总理说:“缺点是可以克服的嘛!”并说了解放后他的一系列进步事迹。程砚秋看周总理这样关心自己、理解自己、爱护自己,他向周总理倾诉了久藏在心里的愿望。
  他说:“总理,我早就想加入中国共产党了,我也朝着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只是我还没有为自己找到入党介绍人。”
  周总理说:“我愿意做你的入党介绍人。”程砚秋立即起身向周恩来致谢。
  在这之后的几天里,程砚秋思绪奔涌,辗转难眠,他在想如何努力才不辜负周总理对自己的爱护和信任。火车到北京,贺龙来车站接代表团。他已经知道程砚秋和周总理说了要求加入共产党的事。他走到程砚秋身边说:“砚秋,入党要两个介绍人哪!我愿做你的第二个介绍人。”
  一股暖流涌入程砚秋的心田,他心情激动地向贺龙致谢。回来后,他向夏衍、马少波谈思想,口头向中国戏曲研究院党支部提出入党申请,1957年又写了“入党申请书”。
  9月14日中国戏曲研究院党支部派人听了贺龙的意见。贺龙介绍了程砚秋的情况。他说:“全国解放后,程砚秋曾到西安、西南、朝鲜慰问演出,所到之处,无论条件好坏,不计较场子,不计较待遇,表现了对解放军的深厚感情。介绍是介绍,最后是否批准,权利在支部,要服从支部领导。”
  中国戏曲研究院党组织要讨论程砚秋入党前,一天,邓颖超请程砚秋夫妇到中南海吃了螃蟹。随后周恩来、贺龙和程砚秋在一间屋子里谈了话。周恩来说:
  “最近中国戏曲研究院党组织要讨论你的入党问题。我和贺龙同志作为你的入党介绍人,应该找你谈谈。解放后这七八年,你的进步是显著的。但是思想上的进步和提高没有止境。一个人加入共产党,这个进步只是初步的,今后还要不断学习,不断改造,不断进步。”
  周恩来继续说:“砚秋同志,前几年,我曾指出过你的性格孤僻、清高,不愿意与旧势力同流合污,这在旧社会是个优点。但到了新社会,不顺应历史潮流,心胸狭窄,不注意团结同志,就会脱离群众,与新社会的要求格格不入。你这个缺点,这几年有所克服,但还要继续努力……。作为你的入党介绍人,刚才这些意见,我将写在你的入党志愿书上。自1927年我介绍贺龙同志加入共产党后,30年来我一直没有再介绍其他人入党。如今,我和贺龙同志介绍你入党,为党增添了新的血液,我们感到高兴。砚秋同志,任重道远,希望你永不停步,很好地克服自己的缺点,争取又红又专,做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
  1957年11月11日,中国戏曲研究院党支部通过程砚秋为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第三天,他就收到周恩来同志写给他的信:砚秋同志:
  我在你的入党志愿书上,写下了这样一段意见:程砚秋同志在旧社会经过个人的奋斗,在艺术上获得相当高的成就,在政治上坚持民族气节,这都是难能可贵的。解放后,他接受党的领导,努力为人民服务,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这就具备了入党的基本条件。他的入党申请,如得到党组织的批准,今后对他的要求就应该更加严格。我曾经对他说,在他被批准为预备党员期间,他应该努力学习,积极参加集体生活,力图与劳动群众相结合,继续克服个人主义思想作风,并且热心传授和推广自己艺术上的成就,以便提高自己的阶级觉悟,发扬为劳动人民服务的精神。
  现在把它抄送给你,作为我这个入党介绍人对你的认识和希望的表示。 周恩来一九五七年十一月十三日
  贺龙也给程砚秋写了信:砚秋同志:
  我在你的入党志愿书上写了以下意见:
  程砚秋同志,经过了几十年旧社会的磨练,具有较强的民族意识和正义感。解放后,在党的影响和教育下,拥护党的主张,接受党的领导,积极要求进步。
  程砚秋入党以后,用共产党员的条件严格要求自己,鞭策自己为国家为人民多做贡献。1958年初,我国派出由程砚秋率领的一个阵容十分强大的艺术团,赴法国参加国际艺术节。但不久他就因病住院了。在医院他看到报纸报道中共京剧院正准备演京剧《白毛女》,他说:“我是年纪大了,若是退回二十年,我准演《白毛女》。”
  
  一生不迷茫、不自欺、不虚伪
  
  1958年3月9日程砚秋辞世了。
  郭沫若任治丧委员会主任,主持了追悼会。周恩来、彭真、贺龙、梅兰芳、尚小云、荀慧生、周信芳等34人为委员。郭沫若致了“力争上游的一生”的悼词,总结了程砚秋辉煌的一生。悼词中说:
  砚秋不仅在艺术上精进,在人格上也不断努力精进。砚秋一生不迷茫、不自欺、不虚伪,他虽有过不被人理解的苦闷与孤独,他明知有些人对他非议,而他对那些对自己执偏见的人的宽容,却使他赢得了友谊。
  程砚秋被追认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他的灵柩安葬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墓碑上镌刻着马少波撰写的碑文:
  程砚秋,满族,北京人,生于一九零四年。六岁时学习京剧、昆曲。曾受业于名师王瑶卿之门。十七岁即承办演出。他在歌唱表演方面刻苦钻研,勇于革新,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中国戏剧艺术上获得了卓越的成就。三十余年来,他的艺术一直为广大观众所喜爱。
  砚秋出身贫苦家庭,对于劳动人民有深厚的感情。为人刚正不阿,疾恶如仇。在北洋军阀和国民党反动统治时期,曾先后编演《春闺梦》、《荒山泪》等富有现实主义精神的戏剧二十余出,以反对军阀混战和国民党政府的苛政猛于虎的统治,这表现了他平素所主张的戏剧要对人民负责的精神。抗战爆发后,北平沦陷,他因反对敌伪的压迫,决然脱离舞台生活,下乡务农,坚持不为敌人演出,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