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6期
不以成败说往事
作者:陈铁健
“文革”劫难中仍不忘调和
“文革”开头几个月,章士钊生活未受影响。1966年8月毛泽东号召破“四旧”(思想、文化、风俗、习惯被视为旧者,旧即“反动”也),千百万红卫兵杀向社会,批斗、游街、抄家、体罚、焚书,到处可见。8月29日,一群北京大学红卫兵闯入章宅,批斗、抄家两个小时。当日,章写信向毛泽东报告挨斗情形。9月1日,毛回信称:
行严先生:来信收到,甚为系念,已请总理予以布置,勿念为盼。顺祝健康。毛泽东 九月一日
同日,周恩来指示三○一医院接受章士钊及程潜、傅作义、蔡廷锴、李宗仁住院保护。三个月后,形势稍缓,章回家居住,读书写字,闲适度日。然而好景不长。1967年春,街头出现反击“二月逆流”和“打倒刘少奇”大字报,又引起章氏不安。他认为,“文革”如此闹下去,国家要完了。3月初,章氏致函毛泽东,章在信中说,假若刘少奇有错误,望毛、刘能赤诚相待,好好谈谈,刘可检讨,但切不可打倒,等等。3月10日,毛回信云:
行严先生:惠书敬悉。为大局计,彼此同心。个别人情况复杂,一时尚难肯定,尊计似宜缓行。敬问安吉!
毛泽东 三月十日
章致毛函同时,还写信给刘少奇,劝刘少奇认错,内中写道:
今外间之所启齿于公者,姑不论是非虚实如何,而公应执持百鸟不噪空窝之确信,取法廉颇向蔺相如肉袒负荆之诚意,亲诣润公之门,长跽谢罪,举一切谰言毁语自矢。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而后在润公统一指挥之下,共同施行无产阶级革命路线……。钊敢信,润公乐于公之有此一举。
然而,事态的发展证明,章士钊确实太天真了。当毛泽东派人送来刘少奇的“罪状”材料给章看时,章才醒悟地说,我老了,我的意见已无用,我只是为国家担心啊。从此,章专心整理《柳文指要》。书成,康生挑剔书中毛病,不拟出版,赖毛泽东全力支持,该书终得刊行。当时,有关古代文化学术著作只有少数准予出版。其中一部是郭沫若抑杜扬李的《李白和杜甫》,一部即章氏的《柳文指要》;“文革”期间,稿费废除,周恩来只好以酬谢作者辛劳为名,送一万元给章。
学术成果问世后,年过90的章士钊又想到多年努力于两岸和平统一事业,尚未完成。1972年,他通过女儿章含之向周恩来请求再赴香港,促进统一事业。经毛泽东批准,章于1973年5月23日乘专机抵达香港。《明报》报道称,章氏此行,乃为国共和谈,台湾方面将由张群出面,云云。可见,章此行影响之大。然而,天有不测风云,章氏抵港第二天即病倒,7月1日与世长辞。弥留之际,写下最后的话是:赶快报告总理,接我回去,我要回北京。章氏已逝33年,两岸统一仍是悬案,而他的种种调和努力,后人应记而勿忘。
结语
章士钊是一位奇特、复杂、多面、善变,独具思想,我行我素,有棱角而又不欠圆滑,命运多舛,而又左右逢源,史有其名的人物。
章氏的思想调和论,实主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古今中外一切思想皆可和平共处。而其政治调和论,力图在激进与渐进、革命与改良、正动与逆动势力之间斡旋,消除矛盾,化解纷争。他既可以与黄兴共事,也可以促成孙中山与黄兴联手;既可以做袁世凯的座上客,也可以与岑春煊联合反袁;既可以与蒋介石、杜月笙、戴笠辈把酒言欢,也可以与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等友好相处。穿梭往来于不断更迭的军阀、政要、党魁、豪雄、伟人等“猛人”之间,条陈谏言,如鱼得水;虽备受责骂(如鲁迅之骂“落水狗”),一再翻车,却败而不馁,屡挫屡起。20世纪前期的中国,群雄并起,战乱频仍,赤白两道相搏,八方豪强问鼎。于是,“调人”应运而生,或为幕宾,或充谋士,以出谋献策,纵横捭阖为能事。颇类于朝秦暮楚,此倒扶彼的古代纵横家们的作为。鲁迅把章士钊同杨度、白坚武划在一个“圈子”,说他们总在“猛人”之间周旋不已,似乎不无道理。倘不以成败论英雄,则章氏一生经历政学两界共70载,总能在曲折坎坷中逢凶化吉,自保其身,实在是难得的。作者对这一特殊现象,叙事详尽,而评论稍感不足。
学术性传记,往往文字呆板枯燥,可读性差。本书作者注意于学术性与可读性的结合,即使写到晦涩的古文和深奥的哲理,也能浅中见深,文字干净利索,近于白描手法,偶而参以史迁余韵。其中奥秘何在?窃以为是作者为写人而写人,信笔写来,娓娓而谈,由此打动读者。
拜读书稿前,我有意问作者:“是不是两面都写到了?”两面,指传主言行的正负两面。世界万物,人最复杂。人生百年,好事多做,错事难免,坏事因人而异。本书作者对传主的正面事不溢美,负面事不隐讳,连传主的两位如夫人;传主与杜月笙的酒食鸦片之嗜;传主早年在东京与日人妇的情遇,在巴黎红灯区的冶遊,等等,都写得清楚明白。有血有肉,优缺俱在,大体上复活了传主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的性格、气质、风度、才情,给人以丰满的立体感。
章士钊生前结交的政界学界人物众多。本书除广征文献资料,深研传主著述文字外,还访问了章氏生前友好、同事、下属和亲人。发微探幽,考订周详。传记如失去历史真实,固然流为等外小说,而堆砌史料也难称佳作。内容真实,文字优美,选材得当,框架合理,加上夹叙夹议中评点的哲理色彩,一本传记方称全功。我相信,读者从章传不仅会知晓传主行为方式的必然,而且会知其所以然,有所感悟,有所启迪。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