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8期


邓小平领导我们进行整顿和改革

作者:贺耀敏




  2月1日,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西大厅召开国务院全体会议,我参加了这次会议。周总理在会上宣布:邓小平同志担任第一副总理,张春桥担任第二副总理,李先念同志担任第三副总理。他说:这三位副总理的排位是毛主席定的,其他九位副总理由我们自己来排。当时总理一宣布,大家从心眼里感到高兴,由于周总理病重住院,小平同志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并代总理主持国务院会议,“四人帮”夺权的图谋落空了。小平同志的能力、才干和威望是大家公认的,毛主席曾赞扬小平同志是一个有才干的人,柔中寓刚,棉里藏针。
  2月1日宣布小平同志主持国务院工作,2月10日就批准了1975年国民经济计划,并立即发了下去。如此雷厉风行,充分体现了小平同志一贯的办事痛快、干脆的工作作风。计划发下去,大局就定了,1975年我们要干些什么事情,包括进口18套大化肥、化纤等项目,都是在那个计划中规定的。小平同志出来工作后,以其卓越的才能,着手对国民经济进行整顿。他多谋善断,使我们的工作目标十分清楚,从无所适从、举棋不定的窘境中摆脱出来。
  记者:当时全国经济工作局面很混乱,各条战线都积累了大量的问题,整顿经济工作要从哪里开始,并不是一件很好确定的问题。如果从规模较小、影响不大的行业开始整顿可能容易取得成功,但是当时却选择了铁路、钢铁等国民经济最重要的行业开始整顿,这样整顿的风险就很大,当时小平同志是怎么考虑的?
  袁:当时最难整顿的就是铁路和钢铁企业。这都是人员较集中的场所,是当时国民经济的重点,所以也是“四人帮”破坏的重灾区,当时很多造反派的头头多出在这两个行业。整顿就是从整顿铁路开始的,选择最难的问题先来解决,这是小平同志一贯的工作作风。他请万里同志出任铁道部部长,就是想从整顿铁路秩序入手,全面整顿国民经济。
  1975年2月中旬,小平同志召集谷牧、万里和我到他家里谈整顿问题。他说:铁路是国民经济的命脉,特点是“高、大、半”(高度集中,大动脉,半军事化管理),所以整顿经济必须从整顿铁路秩序入手,并提出整顿内容与要求。这次谈话给我的印象是,他对整顿已经考虑的非常充分、非常成熟了,一条一条地讲。包括整顿铁路应该从什么地方开始?采取什么措施?小平同志要我们马上起草一个中央关于加强铁路工作的文件。我在办公室里整整打了一晚上的电话。文件起草了以后,马上开会,要求全国各个省、市、自治区工业书记都来参加。为抓紧开好这个会,我回来以后马上跟余秋里同志商量,并积极筹备这次会议。我提前住进京西宾馆,给每个省都打了招呼。实际就是:将小平同志的谈话整理成文件。我抱着电话,29个省市,打通了28个,找各省、市、区革命委员会第一把手,告诉他们说中央的正式通知还没有收到以前,我先口头通知。小平同志有几条什么样的意见?什么时候开会?会议内容是什么?要他们按照这些内容准备,有什么意见可以提出来,并准备派分管工业的书记来京开会。
  记者:据说这次全国工业书记会议让许多工作在工业战线的同志精神为之一振。
  袁:是啊!在这次会议上,小平同志与“四人帮”进行了直接面对面的尖锐斗争。2月25日,全国工业书记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开宗明义,讨论修改文件。我们拿出文件稿子,请大家讨论。余秋里、谷牧同志主持会议,我做会议的具体工作。与会代表经过讨论,大家一致同意。包括上海的那些造反派都表示接受,他们如果不接受整顿,上海的生产就不能维持。3月5日,会议结束之前,中央领导接见会议代表,王洪文主持会议,他请小平同志讲话,小平同志对他说:你先讲,我当然要讲几句。王洪文尴尬地作了开场白之后,小平同志发表了《全党讲大局,把国民经济搞上去》的讲话。
  在这篇重要的讲话中,小平同志着重指出:现在的大局是我国建设的两步设想,全党全国都要为实现这个伟大目标而奋斗,这就是大局。毛主席讲,要抓革命,促生产,促工作,促战备。听说现在有的同志只抓革命,不敢抓生产,说什么“抓革命保险,抓生产危险”,这是大错特错的。怎样才能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分析的结果,当前的薄弱环节是铁路。铁路运输问题不解决,生产部署统统打乱,整个计划都会落空。解决铁路问题的办法,还是要加强集中统一。必要的规章制度一定要恢复和健全,组织性纪律性一定要加强。现在闹派性已经严重地妨害我们的大局,要把这个问题摆到全体职工面前,要讲清楚这是大是大非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光解决具体问题不行。对闹派性的人要再教育,要反对闹派性的头头。小平同志分析当时派性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被派性迷了心窍的人,打几年派仗打昏了头,马克思主义不见了,毛泽东思想不见了,共产党不见了。要对他们进行教育,教育过来,既往不咎,再不转变,严肃处理。另外一种是少数坏人,各行各业、各个省市都有那么一些,他们利用派性浑水摸鱼,破坏社会主义秩序,破坏国家经济建设,在混乱中搞投机倒把,升官发财。对这样的人,不处理不行,只等他一个月。等到三个月,如果再不转变,顽固地同无产阶级对立,那样性质就变了,要把闹派性的人从原单位调开。中国铁路工人是中国工人阶级最先进、最有组织的一部分。小平同志指出,中央要发个加强铁路工作的决定,理所当然地会得到绝大多数铁路职工的拥护。所以,3月份的动员要深入,包括对职工家属、铁路沿线农民,都要做到家喻户晓。要从大局出发,解决问题不能拖。拖到哪一年呢?搞社会主义怎么能等呢?他提出整顿铁路秩序要从抓领导班子开始,因为那时有许多铁路局的领导班子已经乱了。
  根据小平同志的意见,与会同志认真讨论了《关于加强铁路工作的决定》(即中央9号文件)。会议结束后,我们拿着文件稿子到国务院去汇报,小平同志主持国务院会议,并讲了话。然后这个稿子就拿到政治局去讨论通过。中央9号文件发下去后,为抓紧贯彻落实9号文件和小平同志讲话精神,铁道部雷厉风行,在地方党委配合下,调整充实各铁路单位的领导班子;抓了顾炳华等三十多个破坏铁路运输生产的坏人,调离了一批派性严重又不肯改正的派性头头;大力恢复和健全了铁路规章制度。铁路运输形势迅速好转,不到一个月,堵塞严重的几个铁路局都疏通了。全国20个铁路局,除南昌局以外,都超额完成了全年运输计划,创历史最好水平。
  记者:我看了当时的一些资料,整顿铁路工作并不是一件很容易办的事情,阻力还是很大的,特别是在许多派性严重的地方的工作都是很惊险的。
  袁:万里同志到下面去整顿,大杀大砍呀!他带着一批人下去进行整顿,首先就是整顿徐州铁路局。徐州铁路局处于十字交叉点,是枢纽站,造反派在那把持着。徐州市物资局造反派头头顾炳华就是通过武斗上来的,他占领了物资局大楼,这个大楼正好在徐州车站附近,是个制高点。我打电话的时候,彭冲同志就说能不能把这个姓顾的抓起来?有了9号文件,彭冲同志亲自动手帮助万里同志去解决徐州地区的问题,把顾抓了起来。到4月初,江苏省委给中央上报了关于徐州地区铁路问题解决的经过。4月情况就发生了变化,全国平均日装车已达到5.5万辆,这在当时是最高水平。
  在郑州铁路局进行整顿时遇到了派性头头唐岐山,他那时是中央委员,不可一世。全国铁路行业造反派中一共有六个中央委员,他们的势力可不小呢!铁路的机务段是比较重要的,所以造反派就把机务段作为把持的重点。“四人帮”在各地制造事端,在这里制造停车,在那里制造停车,当地领导都解决不了。记得有一次长沙车站堵塞了,我们马上用中央名义起草了电报。中央领导都圈阅了,王洪文也画了圈,回来后我就打电话给张平化,他那时是湖南省革命委员会主任,我一打电话,他就问:有什么指示?我说有中央指示。他说:你等等,我记下来。当天就在车站贴出去了,上面写着某月某日袁某传达中央指示,内容是什么。铁路马上就通了,造反派也撤出了。他们知道中央指示不是闹着玩的,搞不好要犯政治错误。没有这个中央指示,你就很难管他们。还有不少类似这样的情况,都是当场起草电报,马上传达出去。
  铁路整顿,带动了各行各业的整顿,全国工交生产和国民经济打破了停滞不前的徘徊局面。
  
  调整冶金部领导班子,“三打两千六”
  
  记者:钢铁企业是第二个开始整顿的行业,您过去曾经长期工作在冶金战线,对钢铁工业很熟悉,当时钢铁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袁:在整顿铁路的同时,小平同志又提出整顿钢铁企业。他提出整顿企业是有针对性的,目的是恢复被“四人帮”破坏了的经济。例如在上海,“四人帮”大搞的“三无企业”,即无规章、无管理、无管理机构的企业,把一个好端端的工业基地弄得生产朝不保夕。不整顿,企业实在无法继续下去了。实践证明,正是小平同志的整顿,扭转了当时混乱的经济形势和混乱的政治形势。
  钢铁工业座谈会是5月8日至10日召开的。参照整顿铁路会议的方式,钢铁工业座谈会也是先起草出一个中央文件(即中央13号文件),代表来了以后深入讨论这个文件和怎么样把生产搞上去。这个会议开得比较顺利,冶金部配合的较好。在这个会议结束时,小平同志提出:钢铁工业重点要解决四个问题:一是必须建立一个坚强的领导班子,从部到厂要建立起强有力的、敢字当头的、有能力的领导班子,不能软、懒、散。二是必须坚决同派性作斗争,寸土必争,寸步不让。三是必须认真落实政策,把受运动伤害的老工人、老干部、老劳模和技术骨干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四是必须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大钢厂要有单独的强有力的生产指挥机构。他指出,冶金部的领导班子软,软就要加强。1975年计划生产2600万吨钢的指标不能动,欠产要补上,几大钢厂要限期扭转局势。同时,针对江青等人歪曲和割裂毛主席关于“学习理论,安定团结,把国民经济搞上去”三项指示,他强调指出毛主席这三项重要指示,是今后一个时期各项工作的纲,它们是互相联系的,不可分割的,一条都不能忘记。
  根据小平同志的决策,中央调整了冶金部的领导班子。冶金部原领导班子生产指挥软弱无力。中央决定调唐克、钱传钧同志到冶金部担任副部长,去加强领导班子,并把冶金部不得力的干部调出来。这一招很厉害,中央13号文件的精神雷厉风行贯彻下去了。
  记者:正像您所讲的,钢铁工业是被“四人帮”破坏的重灾户,恢复与发展难度很大。当时除了上述工作之外,还成立了国务院钢铁工作领导小组,这个情况是怎样的?
  袁:那时我国年产钢2000万吨左右,大量钢产品依靠进口。为促进钢铁生产,一方面对钢铁工业进行整顿,一方面根据小平同志提议,国务院成立了钢铁工业领导小组,谷牧同志为组长,吕东同志和我为副组长。小组办公室设在计委,把邱纯甫同志调回来主持办公室工作。钢铁领导小组和冶金部当时主要抓了两件事:
  一是与冶金部一起,落实钢铁工业座谈会确定1975年计划2600万吨钢的指标。6月4日,中央转发冶金部党的核心小组《关于迅速把钢铁工业搞上去的报告》,并发出《关于努力完成今年钢铁生产计划的批示》,6月份钢铁工业的情况就发生了变化。6月一个月的钢日产量达到7.24万吨,这是历史上最高水平,超过了当时的计划水平,开始补还欠产。1975年计划生产钢2600万吨,就是说每天生产7万吨就可以了,几大钢厂生产形势较快地向好的方向转变。这一年终因前五个月欠产太多,全年完成钢产量2390万吨,比上年增产278万吨,增长13.1%。如果没有前五个月的欠产,超额完成2600万吨计划是肯定没有问题的。1975年“2600”没有打下来,1976年要继续打“2600”,但是没有料到,这一年风云突变,“四人帮”大搞所谓“反击右倾翻案风”,钢产量不仅没有上升,反面降到2046万吨,倒退到五年前的水平。1977年仍未达到“2600”。直到1978年才超额完成。连续三年也打不上去,后来人们戏称叫“三打两千六”。
  二是继续大打矿山之仗,组织富矿会战。钢铁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会同冶金、地质等部门,调集和不断扩大地质勘探力量,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以探寻富铁矿为重点的富矿地质会战。会战四年,成绩颇好,最主要的成果是建立并扩充了一支铁矿地质勘探队伍。截至1979年底,参加会战的野外地质队伍,高峰时达到十万多人,开动钻机一千二百多台,有几十个地质研究单位和大专院校共两三千科技人员投入铁矿科研工作,会战区由原来的两片发展到24片。这样大规模的全国范围内的富矿会战是以前所没有过的。铁矿探明储量大幅度增长,四年新增储量85亿吨,普查评价了一批有远景的铁矿,勘探或补充了三百二十多个储量在亿吨以上、可供建设利用的铁矿,为矿山建设准备了后备资源。(待续)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