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12期


红四方面军的长征和红军两大主力的会师

作者:石仲泉




  
  红军两大主力第一次在小金达维会师
  
  懋功,这是我们的党史书上讲红军长征都熟悉的一个县名。但是,在前几年翻遍出版的各种地图,怎么也找不到它。后来,在负责编修《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时,才知道懋功乃今小金地区。但为什么要改名,则不甚了了。2003年9月走长征路,到了小金,才了解了改名的原委。县委聂兆蓉同志说:这个地方是藏族、羌族同胞聚居较多的地区。流经境内的河流有大小金川,明末,朝廷在大金川和小金川流域分设土司衙门,开始有“大金”、“小金”之称。小金,藏名音译,含“小河之滨”的意思,这里为小金川流域。清乾隆年间,大金川土司称霸金川流域,夺了小金川土司的印信,朝廷出兵平息了乱子。不久,这个地方又兴乱,朝廷再次出兵平息战乱。乾隆皇帝好大喜功,自诩为“十全武功”,两次平定金川之乱则为其两大武功。为表彰这两大武功,将原“美诺直隶厅”改名为“懋功屯务厅”。“美诺”,也是藏语,意为低洼地方。懋功,即盛大的功绩之意。这个改名,一是为了炫耀自己;二是为了给平定后的少数民族造成某种心理上的压抑。因为这懋功之名,实际上带有歧视和征服的含义。1914年民国政府建县时,改“懋功厅”为“懋功县”。新中国成立后,政务院颁布了关于处理带有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性质的称谓、地名等的指示,1952年经县各族各界代表大会讨论,提出改“懋功县”为“小金县”的建议。1953年底,经政务院批准,懋功县正式更名为小金县。
  小金是个人口小县,有七万多人,藏民占47%。县城很小,就一两条街,在小金川河南岸。走在街上可以听见金川激流的轰鸣声。达维离县城很近,只27公里,修有黑色公路,车行不用半小时即到。“达维”,系藏语方言,意为石碉。清代以前,居住这里的藏民在村寨西侧山岩上修筑了一座高达十余丈、造工精巧的石碉。这是全县最高的石碉。我们一行来到达维,没有见到石碉,远远地却见到了一个纪念碑。纪念碑为赭红色底座白色方型碑体,竖立在将山坡辟开的公路旁,上书“红军长征红一、四方面军达维会师纪念碑”。山坡下就是小金川,流至这里比较窄,民国初年在河上建了一座片石圆木结构的木桥,长13米多,宽近3米,桥面有木制桥栏。它正在纪念碑的下方。这就是著名的达维会师桥。我们下坡去,过了过这座会师桥。它历经苍桑,桥面木板已很破旧,扶栏大部缺损,需要加紧维修。
  聂兆蓉给我们介绍了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达维会师的情况。她说:中央红军先头部队红四团,在6月12日翻过夹金山后,即往达维方向前进。红四方面军先头部队第七十四团在几天前到达维后,就在探听中央红军的消息。这天,他们派出的侦察人员与红四团的侦察人员在夹金村以南的木城意外地相遇了。双方通报后,整个山谷响起一片欢呼声。彼此都见到了日夜盼望的亲人。红四方面军先头部队将中央红军先头部队迎进达维村里,宁愿自己露宿,腾出房子给红四团住,粮食也给了红四团同志。中央红军的红六团政委邓飞对达维会师有生动的回忆。他说:下午4时,我团的侦察员十分兴奋地跑回来说,“报告首长,前面四团已经和红四方面军的先头部队在夹金山脚下的两岔河处会师了!”这个消息很快在全团传开。大家无比高兴,举起了臂膀,举起了枪,热烈地欢呼着。欢呼声、口号声,响彻整个山麓。大家经历了那么多的枪林弹雨,越过了那么多的高山大川,牺牲了那么多的亲密战友,不就是盼着会师后增强革命力量更多地消灭敌人嘛!当六团指战员与四方面军指战员相见时,大家紧紧地握手,久久地拥抱,热泪盈眶,激动不已。晚上,红四方面军第七十四团领导请一军团二师陈光师长、刘亚楼政委和四团、六团的团级干部在达维吃了一顿饭。那一顿吃的是大米饭和腊肉、牛肉。在经历了无数艰难险阻、闯过了饥饿劳顿的磨难之后,在与兄弟部队会师激动人心的时刻,吃着这样可口的饭菜,真香啊!晚饭后,两支先头部队在达维喇嘛寺前的大坪上召开会师联欢晚会。对红四团、红六团来说,自离开中央苏区后,就没有举办过这样的活动。战士们好像在苏区一样,兴奋异常,尽管夜晚很冷了,但仍久久不愿离去。那个达维会师纪念碑上有碑文,概述了两个方面军在这里会师的情况。
  对达维会师情况比较熟悉的阿坝自治州党史研究室的同志接着说:两支先头部队各自将会师的喜讯报告了自己的总部。李先念报告红四方面军总部后,张国焘即致电朱德、周恩来、毛泽东,表示:数月来,我四方面军一直在配合中央西征军行动,今日会合,此间指战员为西征军艰苦卓绝之奋斗所欣服。他还让徐向前代表红四方面军领导人写报告,急速派人至小金,转送中央。这个报告介绍了川西北的敌我态势,并建议中央红军长途跋涉后需要休整补充,让四方面军打先锋消灭敌人。中央红军领导人当即也向四方面军领导人致电,热烈祝贺两军胜利会师。随后,两个方面军的领导人都代表全体指战员向对方发出致敬电。两个方面军也都对所属各部发出指示,向指战员进行会师意义教育,进一步从精神上、物质上做好会师准备。6月17日,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张闻天等中央领导人翻过夹金山后,傍晚赶到达维,受到四方面军先头部队的热烈欢迎。毛泽东等顾不上休息,询问红四方面军战士干部的情况。四方面军先头部队红二十五师师长韩东山向毛泽东等作了汇报。韩东山说,这些战士都是来自鄂豫皖川的贫苦农民,打仗不怕死,拼命往前冲。毛泽东说:这是红军的作风!我们都闯过来了!
  阿坝的同志继续介绍说:夜里,还是在这个大坪上,举行了两军会师联欢会。联欢会由周恩来主持,韩东山代表四方面军讲话后,毛泽东、朱德先后讲话。毛泽东在讲话中说:这次会师是红军战斗史上重要一页。我们早就知道四方面军同志在党的领导下,作战英勇,创造了川陕苏区,消灭了很多敌人,各方面都有很大成绩。我们从离开中央苏区那天起,每天都是同超过我们几倍的敌人作战,但是敌人的围追堵截不仅没能消灭我们,而我们却大量消灭了敌人。今天胜利会师了,我们一、四方面军是一家人,要在党中央领导下为彻底消灭蒋介石反动派,赶走日本帝国主义而共同奋斗。第二天,中央领导人抵达小金(懋功)。在此担负接应任务的李先念,热情欢迎党中央的到来。李先念回忆当时情景写道:毛主席和中央几位领导同志住在一座法式建筑的天主教堂院内。当天晚上,毛主席等中央领导和一方面军的负责人会见了我。毛主席给四方面军很高评价。他说:过去两支红军独立作战,现在会合了,我们的力量更大了。他打开地图,询问岷(江)嘉(陵江)地区情况。我讲了那边物产丰富,人烟稠密,部队的给养和兵源容易补充。从战略地位看,东连川陕老根据地,北靠陕甘,南接成都平原,可攻可守,可进可退,回旋余地大。毛主席问,还能不能再打回去?我讲了来懋功的一路上,只看到很少的藏民,筹粮很难,大部队久住无法解决供给。大小金川和邛崃山脉一带高山连绵,谷深流急,大部队很难运动。无论从地理条件、群众基础,还是从红军休整补充和发展前途看,会师后向东北方向,首先是向岷嘉地区发展比较有利。毛主席听后连连点头。他正在考虑全局的大问题,准备制定会师后的战略方针。
  小金县负责党史工作的同志说:小金会师,两支部队的指战员倍受鼓舞,相互间不断开展慰劳活动。李先念在得知聂荣臻没有骡子后,立即送了一匹。聂老总靠了这匹骡子长征到陕北。邓小平和傅钟是法国勤工俭学时的同学,一起从事革命活动,两人见面,畅叙往事。傅钟见老战友无马,立即慷慨相赠。邓小平后来说:傅钟送了我三件宝,一匹马、一件狐皮大衣、一包牛肉干。这三件东西可真是顶了大事呀!四方面军通过络绎不绝的马队、牦牛队,把一批批慰劳品从茂县、理番送至小金中央红军驻地。这些慰劳品有衣服套装、皮衣、棉大衣、毛毯、手巾、汗巾、袜底、毛袜、鞋子、草鞋等上千件。后来,还给中央领导同志每人送了一套粗呢制服。中央红军的同志也捐了不少钱给四方面军的同志。庆祝会师的活动到21日达到高潮。在小金的天主教堂里,召开了两个方面军干部同乐会。中央红军的《红星》报记载了大会的盛况。报道说:同乐大会,开始是博古同志和朱总司令发表演说。接着是五大碗的会餐。晚会开始后,有“火线”剧社小同志的歌舞,有“太阳”纵队表演的短剧,还有一些干部的京调和舞蹈,都博得了热烈掌声。
  我们在小金参观了当年天主教堂的院子。教堂是歌德式的砖瓦建筑,尖顶上高高地立着一个白色的十字架。这是1919年由法国传教士修建的。整座建筑是中式结构,西式造型,四合院布局,由经堂、厅堂和厢房三部分组成。经堂正面为青砖砌筑,“金字塔”造型,两侧墙壁上砖砌有基督、十字架及各种几何图形装饰。经堂室内宽敞,面阔近14米,进深26米多,尽头有讲经台,室内有十根大木柱,柱基为八棱鼓形石础,柱顶有叶形浮雕装饰。真没有想到在这样的穷乡僻壤,竟然还有这样在大城市见到的十分讲究的教堂,而且是上个世纪初的建筑。这不能不令人有所思。毛泽东没有住在教堂里,而是在教堂对面的三间厢房里。解放后,这个院子一直是县委机关办公的地方。县委正在附近修建办公用房,要将这个四合院教堂腾出来。这个四合院教堂同达维会师桥一起,都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待维修后,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外开放。
  参观后,小金县委给了我一份他们整理的关于两大红军主力在小金会师的材料。那个材料不仅讲了会师情况,也论述了会师的意义。两大红军主力部队在小金这里会师的意义非同寻常。在三百多年前,乾隆曾经两次出兵这里,取得“西征”胜利。今非昔比,蒋介石远不如乾隆了。他已无力“西征”,眼巴巴地看着两支红军会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