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2期
苏联出兵东北
作者:邢和明
7月27日,东京时间早晨6时,日本广播电台收听了《波茨坦公告》的全文。公告的发表,引起日本统治集体内部的混乱。当天,日本首相铃木主持召开最高战争指导会议,用一整天时间讨论日本政府对《波茨坦公告》的立场问题。出席会议的有首相铃木、外相东乡茂德、内务大臣木户、陆相阿南惟几大将、海相米内大将、国务相安井;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陆军总司令东条英机、海军上将丰田,天皇也参加了会议。
东乡茂德认为,公告不是“敦促无条件投降的命令”,所以劝日本天皇要以“极其慎重的态度”对待这一通牒。其实,7月25日,东乡茂德曾致电日本驻苏联大使佐藤,要他会见莫洛托夫,表示日本“真诚希望结束战争”。但是,东相茂德又提出:日本想以“十分合理的条件来终止战争”,也就是保留天皇。在日本人看来,天皇的存在是关系到日本民族“生存和荣誉”的问题。只有在保留天皇的前提下,日本才会投降。反之,日本不会接受无条件投降。所以,东乡茂德在电报中说:“万一美国和英国一定要坚持解决这个形式上的问题,那么,在这种形势下我们为了这么一点事情除了坚持打到彻底垮台之外,别无其他办法。”
事实上,美国在起草《波茨坦公告》时,曾有人提出以保留天皇制度为日本投降条件,但没有被采纳。不过,从公告的内容来看,既没有说废止天皇,也没有说要保留天皇,实际上回避了这个问题。加之苏联没有在公告上签字,所以,东乡茂德坚持不要从正面拒绝《波茨坦公告》,静观苏联的动向,再作定夺。
但是,以阿南惟几、丰田等为代表的军方人士态度十分强硬。阿南惟几认为,现在就谈论结束战争还为时尚早,日本陆军乃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丰田则明确表示:“这个公告是荒谬的,应不予考虑。”
军方坚持认为,为了不影响日本军队决战的士气,主张不要公布《波茨坦公告》,如果真要公布,也应附上一项声明,表示坚决反对。争论的结果,铃木屈服了军方的压力。双方达成协议,决定向外界公布一份经过删改的公告文本,日本政府对此不作评论。
可是,那些好事的记者却不这么认为。就在最高战争指导会议召开的当天,日本报纸《朝日新闻》冠以醒目标题《可笑的事情》,披露了这件事。还为此加了评论:“联合宣言不具有什么重要意义,它只会更加增强政府把战争胜利进行到底的决心。”
7月28日,铃木在记者招待会上声明,《波茨坦公告》不过是开罗宣言的改头换面而已。因此,“政府认为公告并无任何主要价值,只有对它置之不理,我们只能为战争到底向前迈进”。
当天,美国无线电监听员报告说:东京电台重申日本政府作战的决心,把盟国的声明说成是“不值得考虑”。
很快,《纽约时报》便以“日本正式拒绝盟国促其投降的最后通牒”为标题,表达了美国领导人对日本政府对公告反应的理解。
7月30日,日本的一家报纸《昭南新闻》以极其强硬的语气宣称:“如果敌人想结束战争,那么,让他们向日本投降吧。指望日本向他们投降的想法是荒谬的。”
日本拒绝《波茨坦公告》的结果,一是招致美国向日本投放原子弹;二是招致苏联出兵中国东北。
苏联向日本宣战
进入8月份,形势对日本越来越不利。8月8日,东乡茂德在万分焦急之中又给佐藤大使发去电报,称“局势急转直下,必须尽快澄清苏联的态度。请再作努力,并急复告”。
可是,这个时候,斯大林考虑的已不是调停,而是如何对日本宣战的问题。莫斯科时间8月7日下午4时30分,斯大林签署命令,要求苏联远东红军做好准备,于9日零时开始进攻。
8月8日,莫洛托夫电告苏联驻日大使马立克:“8月8日白天,您将收到一封我们递交给日本政府的紧急电报。确实保证立即将密码译出来并及时交与收件人。”
与此同时,佐藤按照东乡的电报指示去联系莫洛托夫,试图做最后的努力。莫洛托夫通知佐藤,于8月8日晚8时约见他。稍后,莫洛托夫又将约见的时间提前了三个小时,改在下午5时。
佐藤准时赴约,见面后。莫洛托夫并没有谈论苏联出面调停之事,而是向佐藤宣读了苏联对日本的宣战书:
希特勒德国被打败后,日本成了唯一的仍在继续战争的国家。7月26日美英中三国关于日本武装部队无条件投降的要求遭到了日本的拒绝,于是日本政府要求苏联调停远东战争的建议便失去了一切基础。鉴于日本拒绝投降,同盟国建议苏联政府加入反对日本侵略的战争,以缩短战争的时间,减少牺牲,并促进迅速恢复普遍和平。苏联忠于其同盟的义务,接受同盟国的建议,并已参加7月26日同盟国的公告。苏联政府认为,这项政策是唯一能够使和平尽快到来的手段,它将使人民免于进一步的牺牲和苦难,并给日本人民提供一个可能性,使其免于受德国拒绝无条件投降后所遭到的那种危险和毁灭。鉴于上述理由,苏联政府宣布从明天即8月9日起,苏联政府将认为它与日本处于交战状态。
莫洛托夫念完宣战书后,佐藤立即追问道:“所谓自8月9日进入战争状态的时间,那就意味着8月8日是和平状态、自9日起为战争状态吗?”
“是这样的。”
佐藤又问莫洛托夫:“我可以把这个消息通知日本政府吗?”
“当然可以,你想发什么样的电报就发什么样的电报,甚至可以用密码。”
实际上,日本大使馆的电话线在佐藤回来之前就已经被切断了,佐藤只好写了一封明码电报,派人送到莫斯科电报局发往国内。可是,佐藤的电报并没有发出去。
其实,佐藤的电报发或不发都是一回事,因为莫斯科时间8月8日下午5时,已是东京时间8月8日晚11时。佐藤5时30几分回到大使馆,这时,东京时间已经是11时30几分了,距次日零时苏军发动进攻只有20几分钟了。也就是说,莫洛托夫向佐藤宣读战书的这段时间,苏联红军已经进入了攻击点。况且,大使馆的电话线已被破坏,佐藤想告诉国内,也来不及了。所以,苏联红军向关东军发动进攻时,日本并没有得到任何消息。
直到8月9日凌晨,日本通过同盟社收听到一则国外广播和来自长春关东军司令部关于苏联红军进攻的报道,方才得知苏联已经向日本开战。
当天上午,马立克要求会见东乡茂德,但是,东乡茂德直到8月10日上午11时15分才会见了马立克。见面后,马立克将一份迟到的宣战书递给了东乡茂德。
百万大军越过边境
8月9日零点10分,苏联红军从东、西、北三个方向,在四千多公里的战线上,越过中苏、中蒙边境,向关东军发动突然袭击。
当时,关东军辖2个方面军、1个独立集团军、1个空军集团军、1个舰队,近一百万人,其装备和战斗力在日军当中首屈一指。
对于苏军的进攻,关东军一点准备也没有。仗打起来的时候,司令官山田乙三大将竟然还在大连津津有味地欣赏着日本的歌舞演出,全然不知边境线上所发生的一切,等接到苏军开战的消息后,才匆匆忙忙地于8月9日下午赶回长春。
起初,关东军在参谋长秦彦三郎的主持下,只是下达了一项应急的作战命令:
(一)东正面苏军业已开始进攻。
(二)各方面军、各军及关东军直属部队,对各入侵之敌务必尽速排除,准备全面开战。
据关东军司令部参谋草地贞吾回忆:“当时对苏军的进攻,究竟是真正意义上的正式进攻,还是局部的或一时的进攻,并不能十分肯定。因之,还不能下达按计划发动全面作战的命令。”
直到清晨,关东军综合各方面的报告,才得出苏军已经开始全面进攻的结论,便急匆匆地于凌晨6时下达了全面作战的命令:“各方面军及各军根据关东军作战计划粉碎各入侵之敌。”
日本当局一直担心苏联参战,现在木已成舟。加之美国于8月6日、8月9日连续向日本投放两颗原子弹。对于同盟国的双管齐下,8月9日,日本召开最高战争指导会议,讨论是战还是降的问题。会议争论不休,一直开到晚上11点多。最后,天皇作出决断:结束战争。
经过近一周的激战,8月14日,苏军各集团军已经成功地越过了原始森林、高山大漠,正在茫茫的平原上迅速向东北腹地推进。就在这天,日本政府向美、英、苏、中四国政府发出照会:“(一)天皇陛下已就日本政府接受《波茨坦公告》条款事发出诏书;(二)天皇陛下准备授权并保证他的政府和帝国大本营签署为执行《波茨坦公告》的规定所必需的条款。天皇陛下还准备命令所有陆海空军当局和所有在他们统辖之下的各地部队停止作战行动,缴出武器,并发出盟军最高统帅为执行上述条件所必须的其他命令。”
1945年8月15日中午12时,日本著名播音员和田信贤对着麦克风说:“从现在起,天皇陛下对全体国民亲自宣读诏书,敬谨开始玉音播送。”和田信贤的话音刚落,广播里响起了日本国民熟悉的音乐,那是日本国歌《君之代》的乐曲。国歌播完后,日本天皇发布投降诏书:
朕深鉴于世界大势及帝国之现状,欲采取非常之措施,以收拾时局,兹告尔等臣民,朕已饬令帝国政府通告美英中苏四国愿接受其联合公告……
8月14日下午4时,通化关东军司令部(8月11日,关东军将司令部迁往通化大栗子沟)接到留守在长春的第二课原野博起参谋的电话,说东京有重大问题相告,请总司令官必须返回长春。于是,山田乙三和秦彦三郎急匆匆地赶往长春。到长春后,又接到日本大本营的电报:“明天十五日正午,将有重要广播,请收听。”
日本天皇虽然发布了投降诏书,但关东军的抵抗并没有停止下来。所以,莫斯科最高统帅部命令苏军继续进攻。为此,8月16日,苏军总参谋部在《真理报》上发表声明:
1.日本天皇8月14日关于日本投降的公告只是关于无条件投降的一般性宣言,对武装部队还未发出停止战斗行动的命令,日军武装部队依然继续抵抗。
2. 只有当日本天皇命令自己武装部队停止战斗行动并放下武器,而且这一命令确实付诸实行时,日本武装部队才算投降。
3. 有鉴于此,苏联远东武装力量将继续同日本作战。
8月16日,苏军红旗第一集团军攻克了牡丹江市,消灭日军四万多人。后贝加尔方面军向前推进了250至400公里,前锋已直指东北中心地带。至此,苏军在东北已经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当晚,关东军司令部召开幕僚会议,这是决定关东军命运的一次会议。会议围绕三套方案展开了激烈的争论:第一,作战到底;第二,继续战争,在有利条件下相机停战;第三,立即停战。
会上,同意第一种方案的人占了多数。在此情况下,总参谋长秦彦三郎表示:“我们作为军人,除服从陛下命令,别无忠节之道可言,否则,将永世成为乱臣贼子。那些顽固坚持作战的人,最好是先把我的头颅砍下来,然后再继续战争。”山田乙三也强调说:既然“圣断已下,本军只能奉戴圣旨,全力以赴终战”。
就在同一时间,日本大本营向关东军连发两道命令,要求关东军停止作战行动并同苏军进行交涉。8月17日清晨,关东军发出停止抵抗的广播。下午5时,关东军司令山田乙三大将致电苏联远东军司令部华西列夫斯基元帅,说关东军“奉天皇之命停止军事行动”,向苏军缴出武器。晚上7时,日军飞机在苏联远东第一方面军驻地投下两个信筒,内有关东军第一方面军司令部关于停战的请求。
实际上,关东军并没有真正停止战斗,有的地方,日军甚至还在向苏军发动反击。有鉴于此,华西列夫斯基电告山田乙三:“日本关东军司令部曾发报给远东苏军司令部提议停止军事行动,但却只字不提满洲的日本武装部队的投降问题。同时,日军在苏军战线的一系列地段上却发起反攻。兹向关东军司令部提出,从8月20日12时起在全线停止对苏军的任何战斗行动,放下武器,缴械投降。之所以提出上述期限,是为了使关东军司令部停止抵抗和投降就俘的命令能够下达到自己的所有部队。一俟日军开始缴械,苏军即停止战斗行动。”
8月18日下午,关东军司令部向所属部队下达了投降命令,并通知了苏联远东军司令部。下午7时,扎别林指挥120名苏军空降兵在哈尔滨机场降落。在那里,他们遇见了关东军参谋长秦彦三郎。此时,秦彦三郎受关东军司令部的派遣,到哈尔滨同苏军进行交涉。苏军全权代表谢拉霍夫少将向秦彦三郎通报了苏军的最后通牒。
从8月19日这天起,关东军开始有组织地向苏军投降。当天拂晓,后贝加尔方面军的全权代表阿尔乔缅科飞抵长春关东军司令部。在苏军代表面前,山田乙三摘下佩刀,递给苏军代表,然后在投降书上签了字。当晚,关东军司令部大楼上的太阳旗不见了,换上了印有锤子和镰刀的红旗。
8月19日下午,苏军进入沈阳。随即,五万多名日军缴械投降。另外,苏军还在这里俘虏了末代皇帝溥仪。8月20日,关东军第五军司令官清水带着5名将军来到牡丹江苏军红旗第一集团军指挥部,向苏军投降。8月22日,哈尔滨日军第四军43,000人向苏军投降。同一天,苏军进入大连。
1945年9月,八路军挺进东北,积极配合苏军作战,并从苏军那里得到大批武器弹药。苏军撤退前,将70万关东军的装备交给了中共军队。仅第一、第二两个方面军移交中共军队的武器就有:3700门火炮、迫击炮和掷弹筒、600辆坦克、861架飞机、1200挺机枪、680座各种军用仓库、松花江舰队的船只。另据原八路军第十六军分区司令员曾克林回忆,沈阳苏军曾将日本关东军最大的武器仓库——苏家屯仓库交给他们看管。他们打开仓库,发现里面的武器可以装备几十万人,他们“先后拉了三天三夜,拉出步枪两万多支、轻重机枪一千挺、还有一百五十门各种口径的迫击炮、野炮和山炮”。不仅装备了自己和到达东北的其他部队,而且还向山东运送了一批武器弹药,仅子弹和炮弹就有五百多万发。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