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9期


台儿庄大战中国共合作二三事

作者:滕常勇




  这些抗日武装的成立,极大地增强了鲁南的抗日力量,但是由于没有合法的名义,它们的活动与发展受到限制,我党迫切需要借助公开的番号发展壮大这些抗日力量。
  周恩来给在广州革命政府时期私交甚厚并一直保持联系、时任第五战区游击总指挥兼徐州专员的李明扬的一封信解决了这一问题。接到周恩来的信后,为了联合中共抗日力量,李明扬主动约见郭子化,共商合作抗日事宜。1938年4月5日,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特委派去的中共党员张光中、董开夫二人在微山湖畔张官屯李明扬的司令部见到了李明扬。李明扬授予鲁南抗日武装以鲁南人民抗日义勇队的名义开展活动,并拨给抗日义勇队200支老式步枪、1万发子弹。
  这样,我党领导的鲁南抗日武装终于有了自己的番号,得以公开合法地活动。在台儿庄战役中,鲁南地方武装给予中国守军以有力的支援:1938年2月,沛县自卫团三袭临城日军,三战三捷,火烧临城车站,破坏铁路;峄县武装在3月18日日寇侵占枣庄时,曾配合国民党守军在枣庄以东郭里集一带对日军进行两次夜袭;鲁南抗日义勇队多次出击破坏临枣铁路、公路;滕县抗日义勇队在岗头、官桥、井亭伏击日军车队,炸毁滕南津浦大铁桥;泰西抗日武装也炸毁了日军的弹药车。
  
  国共两党的战略拒敌与战术配合
  
  按照国共两党达成的以阵地战、运动战、游击战相结合的战略战术,为了在战略上配合友军作战,新四军张云逸师在津浦路南段淮河一线不断出击,协同李品仙、廖磊、于学忠部阻止牵制敌人由南京北上增援。朱德、彭德怀于1938年2月5日,以日军集主力由津浦线南北夹击徐州,电令刘伯承、徐向前、邓小平“派出得力部队出平汉线以东向津浦线扰袭,第一二九师应即准备一个团或两个营以上的兵力,由宋任穷率领,东出沧(州)石(家庄)路以南邢台、德州间活动,声援徐州友军作战”。3月9日又致电聂荣臻、刘伯承等,令其将前所派出东进之部队,“向沧州、德州积极动作,以配合津浦路北段”的国民党军队作战。这样使得徐州战场国民党军队减轻压力,得以在台儿庄周围集结部队与敌军决战。徐州会战期间,毛泽东、周恩来等指挥八路军、新四军共进行战斗达四百多次,牵制敌五个师团,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战场的作战。
  为了从情报上支援友军作战,台儿庄战役中,不仅战斗在敌人心脏里的中共地下党员谢甫生,及时为李宗仁提供了日军的重要军事情报,而且我党领导的地方游击队也积极地向中国军队传送情报。最典型的是台儿庄外围阻击攻打濑谷支队一役。台儿庄战役开始后,矶谷师团把住在临城的濑谷支队,共七八千人分出来攻打台儿庄,遭我军英勇抵抗。为了支援濑谷,从潍坊南下的板垣师团派了坂本支队两千多人,帮助濑谷攻打中国军队背后。当时骑兵从向城报告,说敌人从中国军队的背后来了,但具体不知有多少人。后来,我党领导的地方游击队送去消息,说明向城方面的敌人只有两千多人,这就使中国军队能够稳住阵脚,采取了一方面继续围攻濑谷支队,一方面迎击坂本支队的正确策略,不仅打垮了敌人的援兵,而且一直追击濑谷支队到峄县城里。
  在战术上,我党领导的武装也给予中国军队以有力的支持。台儿庄大战期间,我党派出军队和地方武装以游击战和运动战的方式不断地扰袭日军。苏鲁豫皖特委指示我党领导的各地方武装配合中国军队打击日军。这些武装活跃在敌后,破坏交通,袭击日军,并在关键时刻有力地支援了中国守军作战。据当时参加战斗的第二十五师参谋长覃异之回忆:中国守军之所以能在阻击攻打濑谷支队的战斗中取得胜利,地方游击队在关键时刻立了大功。从后来我军得到的一个日本材料中知道,濑谷向他的上司叫苦,追问派来增援的坂本支队为什么不打台儿庄,给予增援,以减轻他的困难处境?上面告诉他,坂本支队也在苦战,也在被包围之中,没法帮他,原来是受到我党领导的地方游击队的攻击。
  国民党守军中的共产党员也为台儿庄大战的最后胜利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六十军一八四师是共产党员比较集中的部队。师长张冲富有正义感,他任师长后先后吸纳了十多位共产党员在该师工作,并设立了中共地下党支部,周时英任书记。共产党员在一八四师做了大量工作,一八四师完全按照八路军、新四军的政治工作方法训练战士。在保卫台儿庄、坚守禹王山的战斗中,一八四师伤员成倍增长,仅凭卫生连、担架队已不能完成抢救伤员下火线的任务。关键时刻,周时英挺身而出,连夜跑到几十里远的后方,动员了几百人的担架队赶来前线,完成了抢运伤员的重任。共产党员张天虚在台儿庄战役中出入前线,进行战地采访,在枪林弹雨中发表了《运河血流》等报道文章。
  在台儿庄作战期间,国共两党精诚团结,互相配合,是这一战役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台儿庄大战中,中国守军依靠步枪、手榴弹、机关枪和少量的重武器,以伤亡近二万人的代价,击溃了日军精锐部队第五、第十师团的轮番进攻,毙伤日军万余人,击毁俘获敌战车四十余辆,野重炮七十余门,装甲车七十余辆,汽车一百余辆,在我国抗日战争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