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1期
1946年台湾光复致敬团大陆行
作者:毛文君
祭黄陵文
台湾光复致敬团,耀县遥祭黄帝陵文:
中华民国三十五年,九月十二日,台湾光复致敬团代表林献堂,李建兴,林叔恒,钟番,黄朝清,姜振骧,张吉甫,叶荣钟,陈逸松,林为恭,职员丘念台,陈炘,陈宰衡,李德松,林宪等,於台湾六百五十万同胞,脱离日寇统治,重归祖国版图一周年之期,特从万里海外,飞归我中华民族发祥故土秦陇之郊,志切趋陵,继为雨阻,相距两百里,未厥前行,谨以心香祭品遥祭於我民族奠基远祖轩辕黄帝陵曰:
缅我民族,肇源西疆,涿鹿一战,苗蛮逃荒,南针历数,书契暨桑,武功文化,族姓斯展,贤杰继起,周秦汉唐,内安外攘,国土用光,追尊远德,国祖轩皇,遂於明末,郑氏开台,闽粤汉裔,东渡海限,驱荷抗清,披劈草莱,声威远被,祖业不废,亘三百载,物阜民方,甲午不幸,乃沦倭寇,弹尽援绝,民主奋斗,五十年来,惨苦痛疚,压迫剥削,欺聚骗诱,向往故园,日夜祈救,八年战争,民族更生,旧耻尽雪,旧土重享,自由解放,全台欢庆,察功族德,日月光明,时将周岁,特向告祭,稍致微敬,远溯先世,天雨阻道,期复难衍,二百里程,乃不能前,郊原布祭,瞻望缠绵,桥山苍苍,河渭汤汤,千秋远祖,尚其来飨。
祭文追述了中华民族开疆拓土、建设台湾的辉煌历史,痛陈了台湾人民在日本殖民统治下的悲惨命运,表达了抗战胜利后台湾人民重获解放的兴奋和心向祖国的爱国情怀。全篇祭文情真意切、慷慨激昂。
祭奠完黄陵后,由于连日阴雨阻隔,光复致敬团直至17日方由西安返回南京,并于9月30日全体成员参加中央扩大纪念周后,随即觐见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林献堂先生代表致敬团向蒋介石献上“国族干城”的锦旗及台胞捐献给抗战阵亡将士遗族和救济战地难民的献金,共计法币五千万元。当晚蒋在黄埔路官邸备茶点招待致敬团一行,宾主间展开“充满恳挚与热爱的谈话”。
至此,“经过许多转折困难,遭受了许多猜疑嫉忌”的台湾光复致敬团,圆满完成事先预定的各项任务,于10月5日由上海返回台湾。
加重隔阂的一大憾事
台湾光复致敬团在祖国大陆参观访问一个多月,不仅游览了祖国东南和西北的大好河山,了解到各地的风土人情,还圆满完成了预期的任务,收获颇丰。
一方面,致敬团多次与党政首长交流台湾回归后的社会经济情况,最大限度地疏解了上下情感,使国民政府了解到台湾同胞虽受异族殖民统治多年,不改爱国家爱民族的真挚情感。同时致敬团还与中央政府各职能部门广泛交流新台湾建设中遇到的各种新情况,如,抗战胜利后所发生的惩办台湾籍战犯问题,本来多由丘念台单独向中央政府进行解释和交涉,并得到相当谅解和宽办。致敬团在南京拜会司法院时,再以团体名义请求中央督促切实贯彻宽办指示,更促使具体负责此事的各级机关认真办理。这固然是为解除台胞困难着想,而实际上也昭示出国民政府对深受日本殖民统治的台湾同胞进行安抚厚待的善意,有助于推动中央政府与台湾同胞形成上爱下敬,开展各种新建设的良好关系,促成岛内的大陆人和台湾人消除情感对立,共同为建设新台湾而努力。
另一方面,致敬团成员自踏入祖国大陆那一刻起,无时无处不感受到大陆各界民众对他们的殷殷关爱之情。在南京记者的眼里,致敬团一行人“是来自海疆光复区的各界士绅,正像久别重逢的手足兄弟一样,成为老家上下人等所最感欣慰与最表欢迎的远客”。在西安,致敬团成员到商务印书馆等商店购物,若被发现是来自台湾的致敬团代表,商家一定不肯收钱,而愿将物品奉送;在耀县,致敬团祭奠完黄陵返回时,“民众夹道欢迎,不断燃放爆竹,并尾送到车站去”。所有这一切无形之中让致敬团成员深切感受到祖国人民对台胞的感召和关爱,浓浓的民族情和同胞爱将祖国大陆与隔离了51年的台湾同胞紧密的联结起来。这有助于台湾民众了解大陆,疏解两岸长期形成的隔膜,在民众间重新建立互信。
但是,令人扼腕叹息的是,虽然台湾光复致敬团事先制定的各项任务均如愿完成,致敬团也向国民政府传递了台湾民众和台湾岛内的实际情况,尽量沟通上下、消除隔阂,但是台湾军政当局在接收台湾过程中发生的严重失误,使台湾光复致敬团消弭岛内乱源的努力顷刻之间化为乌有,台湾岛内的形势朝着矛盾激化的方向急剧发展。台湾光复致敬团结束祖国大陆之行后仅仅四个月,“二·二八事件”爆发。这一台湾战后最严重的政治事件,使还未能弥补起来的民族隔阂发展成为巨大的民族裂痕,对此后台湾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心理及国家认同等诸多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对台湾民众心灵造成的创伤至今未被完全抚平。这不仅是光复致敬团成员深以为憾的事情,更是近代台湾历史发展的一大憾事。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