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期
随毛泽东赴苏参加十月革命庆典
作者:阎明复 朱瑞真
参加十月革命系列庆祝活动
1957年11日3日,即中国代表团抵达莫斯科的第二天,苏联发射了第二颗人造地球卫星,重508.3公斤,高度为1500公里,每绕地球一周需1小时40分,上面装有一只叫拉伊卡的小狗和仪器,并有两部电台。代表团的同志获悉后都很高兴,说这是喜从天降。
11月3日晚7时,赫鲁晓夫邀请毛泽东共进晚餐,两人进行了长达四个小时的会谈。中方参加的有邓小平,苏方参加的有布尔加宁、米高扬、波斯别洛夫、尤金等。午夜12时,毛泽东、邓小平返回住地后召开代表团会议,介绍了同赫鲁晓夫会谈的情况,到凌晨1时半结束。
11月4日上午,毛泽东和中国代表团到苏共中央办公大楼,又礼节性地拜会了赫鲁晓夫。会晤持续了40分钟。然后,毛泽东率中国代表团到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礼节性拜会伏罗希洛夫主席。下午6时,毛泽东和中国代表团到苏联部长会议大楼礼节性拜会布尔加宁主席。
11月5日下午,毛泽东率中国代表团到红场拜谒列宁、斯大林墓,并献了花圈。
11月6日上午,苏联最高苏维埃在卢日尼基体育馆召开十月革命40周年庆祝大会,毛泽东率中国代表团全体成员参加。
庆祝大会由卡班诺夫主持,赫鲁晓夫在会上作了长达四个小时的报告。然后,卡班诺夫宣布休会,下午4时继续开会。休会后,大会秘书长谢洛夫走到中国代表团秘书长杨尚昆面前通知说,赫鲁晓夫恳请毛泽东和各国代表团团长留在体育馆共进午餐。杨尚昆问了问毛泽东,然后回答说,毛泽东有点疲劳,需要回去休息。谢洛夫仍再三恳求,杨尚昆回答说,如果一定需要中国代表团留人的话,我们可以留下邓小平。本来苏方打算第二天在各大报纸上发表有关赫鲁晓夫同毛泽东等各国代表团团长共进午餐的报道,但因毛泽东没有参加,苏方的这个计划落空了。
11月6日下午4时,十月革命40周年庆祝大会继续举行,各社会主义国家代表团团长致词。第一个致词的是毛泽东。毛泽东一出场,全体与会者起立致敬,讲话中掌声不断,讲完后全场再次起立,长时间地鼓掌致敬。
毛泽东在讲话中热情地赞扬了苏联40年来所取得的成就,对赫鲁晓夫奉行的方针政策表示了充分的支持。他说:苏共中央在克服个人崇拜,在发展农业,在改组工业和建设的管理,在扩大加盟共和国和地方机构的权限,在反对反党集团、巩固党的团结,在改善苏联陆海空军中党的政治工作等问题上所采取的措施,将毫无疑问地促成苏联各种事业的进一步巩固和进一步发展。在如何对待苏联经验的问题上,毛泽东作了全面分析。他说:“在十月革命以后,各国无产阶级的革命家如果忽视或者不认真研究俄国革命的经验,不认真研究苏联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并且按照本国的具体条件,有分析地、创造性地利用这些经验,那么,他就不能通晓作为马克思主义发展新阶段的列宁主义,就不能正确地解决本国的革命和建设问题;那么,他就会或者陷入教条主义的错误,或者陷入修正主义的错误。我们需要同时反对这两种错误倾向,而在目前,反对修正主义的倾向尤其是迫切的任务。”
毛泽东的祝词稿是我们在离开北京前翻译成俄文的。经杨尚昆批准,我们特地请了尤金大使的翻译、苏联驻华使馆二秘罗满宁到我们在中南海居仁堂后楼的办公室,帮助定稿,一起工作了两天两夜。毛泽东在大会上致词时,也是由罗满宁担任翻译。在讲台上,他站在毛泽东右后侧,毛泽东讲一段,他读一段译文。因为他熟悉祝词的译文,读起来铿锵有力,很好地表达了祝词的原意。
毛泽东致词后,依次致词的为波兰、捷克、民主德国、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南斯拉夫、匈牙利、越南、朝鲜、阿尔巴尼亚、蒙古的代表团团长。他们的讲话都受到与会者的热烈鼓掌欢迎,但没有起立。接着,苏联最高苏维埃代表致谢词,然后大会通过了《告苏联人民和世界人民书》,于晚上8点半结束。
11月7日上午,为庆祝十月革命胜利40周年,苏联在红场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和群众游行。毛泽东和中国代表团步行到红场观看了阅兵和群众游行。群众通过列宁墓时,总是高呼“毛主席!毛主席!”游行结束时,当毛泽东和赫鲁晓夫等苏联领导人从列宁墓上走下来,群众围上前来,热烈欢呼。据苏联朋友讲,这种场面是前所未有的。
这里还有一个小插曲。当时,苏方为防止毛泽东在观礼台上站的时间长而脚受冻,曾想为他做一双厚的毛皮鞋,但被毛泽东拒绝。11月4日上午,苏方警卫人员陪同莫斯科一家著名鞋厂的一位师傅来到毛泽东的住所。警卫人员对在场的王敬先说,11日7日那天,毛主席要在红场观礼台上站几个钟头,我们首长担心毛主席的脚会冻伤,要我们给他定做一双厚的毛皮鞋。师傅接着说,他是奉命而来,要量一量毛主席穿的皮鞋尺寸,他还带来各种颜色的面料和毛皮样品,请挑选。王敬先报告后,毛泽东非常生气,责怪他说,我们这次来,人家对我们招待得这么好,不要再向人家提这样那样的要求!王敬先解释说,我们根本没有提过任何要求,这是苏方主动安排的,他们还要为您缝制一顶皮帽子。毛泽东说,一概谢绝。总之,为这些事,不要麻烦人家。
11月7日晚上8时,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伏罗希洛夫在克里姆林宫举行庆祝十月革命40周年招待会,毛泽东和中国代表团出席。出席酒会的有1800多人,席间伏罗希洛夫致词,11时结束。
11月8日上午,莫斯科市在卢日尼基体育馆举行庆祝十月革命40周年群众纪念大会。毛泽东和中国代表团出席。莫斯科市委书记福尔采娃致开幕词,接着陶里亚蒂、多列士和宋庆龄相继致词。宋庆龄在致词中说,30年前的十月革命节,我也曾经同你们在一起。30年来在你们的国家和我的国家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两国人民为和平和人类的进步赢得了光辉的胜利。她说,30年前,当我到你们这里来的时候,我的心情是沉重的。我为了抗议对孙中山先生的遗嘱和对中国革命的背叛,被迫离开了我的国家。但是,当我一踏上苏维埃的土地,我就知道我们的事业并没有完全失败。苏联人民的鼓励使我确信,人民是会胜利的。中国人民在久经锻炼的共产党和毛泽东的领导下,获得了胜利。根据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中苏友谊的深厚,在我们所进行的改造世界的历史性事业中,中国将永远同伟大朋友苏联站在一起。最后,宋庆龄说,我深信,在不远的将来,社会主义将成为全人类的选择,剥削和民族压迫将会永远消灭。国与国之间,人民与人民之间,将会出现普遍的和睦。人类的充分的和广阔的发展将会开始。宋庆龄热情洋溢的讲话,获得多次长时间的热烈掌声。
毛泽东率中国党政代表团参加苏联十月革命40周年庆祝活动后,还出席了64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对毛泽东率团出席这次会议的情况,在这里就不记述了。
(责任编辑 刘荣刚)
本 刊 稿 约
一、本刊是由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管、中国中共党史学会主办的大型文史月刊,发表自鸦片战争到当代中国的各类历史题材稿件。凡此期间中国政治、军事、外交、经济、文化、社会、民族等各方面内容的稿件,均所欢迎。
二、本刊提倡记事史学,特别欢迎回忆录、口述历史、人物传记、本末体等体裁,但亦酌量发表议论、分析或考证类的史学作品;重要的史料亦在刊布之列。
三、本刊以“信史、实学、新知、美文”为衡文标准,希望来稿尽量做到真实性与生动性相结合,而以真实为第一要求。
四、本刊贯彻百家争鸣方针,作者文责自负。本刊将根据编辑需要进行必要的删节和文字处理。
五、本刊提倡多样化,风格不拘。来稿以万字以下为宜,最好在5000至6000字以内。来稿时请附相关图片、手迹,或提出配图建议。稿件中所引资料请认真校核,说明来源。注释置于每页下方。
六、来稿请注明专投本刊。因条件所限,本刊对来稿无力复函、退稿,来稿四个月内未收到采用通知者,作者可自行处理。
本刊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四环西路69号百年潮杂志社 邮编:100080
电子邮箱:bnczz@sina.com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