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8期
少年周恩来在铁岭银冈书院
作者:肖 甡
铁岭的北国风光,与江淮平原的淮安有着天壤之别,周恩来却非常喜欢这里的新鲜环境。他酷爱体育活动,经常和小伙伴们一起在户外游戏、赛跑、跳绳、拔河、踢毽子,放学以后还常去攀登龙首山,每次往返要五六里路。据当年的同学回忆,周恩来觉得自己不如东北小同学体魄强健,于是他自觉地进行体育锻炼,在寒风中坚持跑步、做操。没多久,较柔弱的身体逐渐锻炼得强健起来。当年在东北,要常吃高粱米饭,他很快改变了南方的生活习惯。20世纪60年代,周恩来常常回忆起少年时期在东北的生活。1966年七八月间,周恩来在北京接见辽宁大学学生时风趣地说:“我身体这样好,要感谢你们东北的黄土、大风、高粱米饭,给我很大的锻炼。”他还曾在同亲戚谈话中说:“吃高粱米,生活习惯改变了,长了骨骼,锻炼了肠胃,使身体能适应以后艰苦的战争年代和繁忙的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经常一天工作16个小时以至18个小时,这种过人的健康体魄和精力,与他少年时代喜爱身体锻炼不无关系。
周恩来由南方刚来学堂时,身体孱弱,经常受到一些大同学的欺侮打骂,叫他“小蛮子”、“江溜子”。于是他学着广交小朋友,多同他们在一起玩耍,联合许多弱小同学,团结起来共同对付大同学,后来大同学也就不再欺负他了。周恩来为人正直,同情贫苦同学,乐意帮助他人,常把自己吃的东西让给同学吃。新中国成立后,曹荣曾多次追忆起自己摔坏砚台的事,他说:“周总理在念书时,对同学很好,同学们打架,他见到就劝,不让打起来。在他吃东西时,总是想着和同学一起吃,给同学吃。有一次,我不小心,把砚台掉到地下,摔坏了,我怕回家挨骂,就哭了。周总理看到了就劝我说:‘不要怕,别哭了,我给你一个。’他就把砚台(小方的墨海子)给我啦,现在我还保存在家里。”直到1979年修复银冈书院,建立“周恩来少年读书旧址纪念馆”时,曹荣老人才把珍藏70年的砚台捐献给纪念馆。
周恩来在银冈学堂只半年时间,但学到了许多东西,受益匪浅。他第一次接受西方教育的启蒙和革命思想的熏陶,既掌握了新知,又开阔了视野;既强健了体魄,又学会了品德修身。毫不夸张地说,银冈学堂奠定了周恩来学习和做人的良好基础,使之迈出了革命人生的重要一步。
终生怀念的第二故乡
1910年秋天,大伯父周贻赓去沈阳做事,将周恩来送入新建的奉天省立第六两等小学堂(后改为东关模范学校),插班到高等丁班学习。两年之后,周恩来又跟随大伯父到了天津,进入南开学校读书深造,在新的环境里,他续写“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愿。此时此刻,周恩来更加怀念铁岭的山山水水,古老的书院,哺育他成长的肥沃黑土地和勤劳智慧的人民,这些令他终生难忘。1916年他在天津南开学校读书时,写过一篇题为《试各述寒假中之事况》的作文,写道:“年华逝水,岁月不居”,“追忆囊昔,离乡别弟之日,于今六阅寒暑。一年铁岭,二载沈阳,随遇而安,因时而学。旅中况味饱尝。”这表达了他对铁岭、对东北的怀念之情。
周恩来负笈铁岭时期,以及到沈阳东关模范学校、天津南开学校读书深造,对他的革命生涯及其人格魅力和思想风范,无不产生受益终生的影响。1962年6月,周恩来到东北考察,来到铁岭,阔别52年重游故地,使他浮想联翩,感慨万千,兴奋得夜晚难以成眠。他重登龙首山,寻觅少年的足迹,对眼前的一草一木怀有无限深情。陪同周恩来前往视察的邓颖超对铁岭县委书记张新田等说:“总理早就想来铁岭,这是他的第二故乡。”周恩来语重心长地说:“我是第二次来到故乡!”
对于周恩来来说,铁岭银冈书院无疑是他的一块福地,这里使他挣脱了封建家庭的束缚,思想有了质的飞跃,最终走上革命的道路。正如他1946年9月在南京同美国记者李勃曼谈话中所说:“十二岁的那年,我离家去东北,这是我生活和思想转变的关键。没有这一次的离家,我的一生一定也是无所成就,和留在家里的弟兄辈一样,走向悲剧的下场。”他还说:“我开始的社会主义思想是乌托邦的。不过因为我自小吃过苦,懂得生活之艰难,所以很短时间内,即转变到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了。”
如今,银冈书院早已作为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辟为“周恩来少年读书旧址纪念馆”,成为辽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辽宁省红色旅游基地。
(责任编辑 汪文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