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9期


陈水扁及“后陈水扁”时期的台湾政坛 

作者:李家泉




  (8)保“权”第一,保“位”第一,为保权位而耍尽花招,更不惜挑动蓝绿群众互斗。
  总之,陈水扁政权视民众“反腐”为“夺权”,视蓝营“罢扁”为“复辟”,全力反扑,挣扎图存。陈水扁实际上不过是在作“困兽犹斗”而已。
  
  问题·教训·启示
  
  陈水扁政权所面临的问题,实际上是自1949年国民党退踞台湾后到现在所累积的各种问题的总爆发,似乎已经到了“疖子”快出头、化脓、出血的时候了。有问题,有教训,也有启示。
  (一)陈水扁政权是一个变形的“历史怪胎”。台湾本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历史上虽曾被日本军国主义抢占达半个世纪之久,但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已回归中国版图。后来之所以出现台湾问题,一是国共内战造成两岸“隔海分治”的局面;二是美国干预中国内政,使两岸长期无法实现统一。这样就形成了台湾如此一个“是省不省,似国非国”、“不统不独、不伦不类”的政权。陈水扁通过选票从国民党手里夺得这个政权后,其实是让历史在这个地方“拐了一个小弯”,并没有根本改变这个政权的性质。而从李登辉到陈水扁,一直异想天开,妄图割断两岸“历史的脐带”,这是永远也不可能实现的。
  (二)“台独”路线使陈水扁步入“死胡同”。6年多来,陈水扁在“台独”路上越走越来劲,也越滑越远。他自2002年8月提出“一边一国”论后,一直把“一边一国”视为民进党的“党魂”。他与李登辉不同的是,李登辉想搞“台湾正名”,直接建立“台湾共和国”;而陈水扁搞的则是“柔性台独”,亦称“曲线台独”,就像“切香肠”一样,渐渐地、悄悄地,由量变到质变地实现“法理台独”。他拟把现有“中华民国”国号作为一种过渡,或曰“借壳上市”,然后使台湾成为一个“全新、正常、完整、美丽、与大陆互不隶属”的“国家”。他所说的“中华民国四阶段”,即“中华民国在大陆”、“中华民国到台湾”、“中华民国在台湾”、“中华民国是台湾”,完全是“台独路线”的说辞。他还为自己的“法理台独”制定了“修宪、公投、制宪、实施”的时间表。
  然而,这绝对是一厢情愿。他的这个“法理台独”的路子是不可能走得通的。从台湾岛内看,主流民意仍然是“求安定、求和平、求发展”,而绝不是陈水扁所说倾向“台独”的“台湾主体意识”。从中国大陆看,13亿中国人民坚决反对“台独”。正像胡锦涛总书记在“四个决不”中所说的那样,“反对台独决不妥协”。再从国际大环境看,现已几乎没有“台独”的生存与活动空间。作为台湾政权最主要的支持者美国,一再声明反对“台独”单方面改变现状。台湾一家报纸最近发表文章说:“若在十余年前主张台独,也许可以说是浪漫主义或理想主义,但在十余年后的今日若仍主张台独,却绝对是‘自欺欺人’,不是爱台湾而是害台湾,欲置台湾于死地”(《联合报》2006年6月19日)。
  (三)操弄“族群牌”造成蓝绿营尖锐对立。为适应美国对台政策的需要,从李登辉到陈水扁,都是打的“族群牌”或“本土牌”。台湾四大族群结构的基本状况是:“一大、二中、一小”。“一大”,指的是讲闽南话、偏绿的族群,约占70%;“二中”,指的是非本土的“外省人”,偏蓝的族群,约占15%,还有客家人约占12%;“一小”,指的是原住民,即少数民族,约占2%(台湾《财讯》月刊,2003年11月号)。在这四大族群中,陈水扁重点是笼络约占全台人口70%讲闽南话(视为“台语”以至“国语”)的本省人,称“本土”,依靠他们来“打江山、坐江山”。这些人大部集中在台湾南部。李登辉曾强调南台湾是“保护台湾主体性最坚强的航空母舰”(《中国时报》2005年3月7日)。他们主要抹黑和压制的对象是约占15%、大多是不会讲闽南话的外省人,称“非本土”。为要压制他们,就必须把他们和大陆挂钩,抹“红”他们,也抹“黑”他们。这就是陈水扁为什么要制造对中国大陆的仇视、强调中国大陆“是敌国而非祖国”、攻击岛内另一派“错把敌国当祖国”的根源所在。
  而其实,台湾是一个移民社会,绝大部分居民都是从祖国大陆移民台湾的汉族(约占98%),大家只有移居台湾时间早晚之分而根本没有本省和非本省之别。台湾当局把1945年日本投降前就住在台湾、受过日本“皇民化洗礼”,其中有些至今还满脑子“皇民化思想”的人都划为“本土”和“爱台湾”的人,相反把这以后从大陆去的受过日本人残害甚至参加过抗日战争的人,都划为“非本土”、“不爱台湾”、甚至“出卖台湾”的人。特别是把1949年随“两蒋”去台、视台湾为“复兴基地”、参加过“反共复国”、亲身参加过台湾经济建设的人或他们的亲属,也动辄给扣上“亲共”、“不爱台湾”的大帽子,这更难免会让人笑掉大牙。为了一己之私,为了政治需要,竟然不顾历史事实,颠倒黑白,指鹿为马,实在是太荒唐了。
  值得指出的是,被民进党一直视为“法宝”的族群斗争,至今仍在被操弄。近一个时期来,陈水扁和民进党为反制蓝营发动的“罢扁案”,又一次调动绿营群众为“保卫本土政权”而进行了大反扑,虽然获得一时的成功,但肯定会为未来留下巨大隐患。
  (四)陈水扁所倚恃的“民意牌”和“民主牌”。所谓“民意”,其实有真假之分。“民意”往往可因政治需要而被“引导”或制造出来,台湾的民进党就是一个典型。例如,台湾部分民众对中国大陆的仇视、愤恨,以至长期反对“三通”、反对“统一”,主要就是民进党和绿营一手培植和制造出来的。他们把台湾和“台独”画上等号,把中共“反台独”说成是“反台湾”、“打压台湾”,甚至是“联蓝反台”。2006年6月27日,台湾“立法院”的“罢扁案”,就被说成是“中共勾结台湾卖台集团”推动的。在南部地下电台的煽动下,一些地区曾发生多起“火烧五星红旗”事件。台湾岛内一些人的“台独意识”和“反大陆”情结,也就是这样造成的。歪曲事实,无中生有,蛊惑民心,制造对立。这就是民进党为“夺权”和“保权”而制造的“民意”。
  在这种虚假或被完全扭曲的“民意”基础上所推动的“民主”自然也不是真正的“民主”。“民意”有真假之分,“民主”也有“民主”和“民粹”之别。人们长期争论的一个问题是,即民主究竟是“目的”还是“手段”?有人说,它既是目的也是手段。我认为,至少在现今的台湾,民主被更多地用为“借口”或“手段”,以达到个人或某个利益集团的政治目的。所谓“制宪”、“公投”、“正名”等,往往总是被一些人披上美丽耀眼的外衣。把“民主”和“台独”结合在一起,这是非常荒谬的。台湾人民要求“民主”和“当家作主人”的愿望完全正当,也应该积极支持,但这决不是一些具有个人政治野心者所说的那样,是什么要求建立一个使台湾“脱离祖国”、“两岸互不隶属”的“全新、正常、完整、美丽”的“新国家”。
  (五)陈水扁两岸关系上的“最大败笔”。人所共知,两岸直接对话谈判的基础,就是1992年“海协会”和“海基会”所达成的“九二共识”。正因为有“九二共识”,才会有1993年两岸两会“汪辜会谈”和后来的“汪辜会晤”,并达成若干“协议”和“共识”。“九二共识”的灵魂,就是双方都承认“一个中国”,但不涉及它的具体内涵。陈水扁一上台就拒不承认“九二共识”,这是使他在两岸关系和内外政策上一直陷于被动而一步步地迈向“死胡同”的最大原因。
  像过去一样,为摆脱困境,他在面对“立法院”罢免案而抛出的《向人民报告》中,仍然避开“九二共识”或“一中”原则,而大谈什么“两岸和谈”。美国政府也一直敦促台湾当局并同时要求中国大陆与陈水扁政府直接对话。然而问题是是按“九二共识”或“一中”原则来对话或谈判,还是按照陈水扁在2002年抛出的、至今仍未收回的“一边一国”来对话或谈判。反对“九二共识”和“一中”原则本身,就是妄图把“一国”内部的两岸关系搞成“政府对政府”、“国家对国家”的“国际关系”。中国大陆是不可能上当的。“解铃还须系铃人”,台湾方面必须正视现实,面对现实,老是避开现实、绕开矛盾走是不行的。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