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2期
永远的眷恋
作者:彭洁清
里年轻人举行婚礼,他一定会去道喜。
金属材料室的一位男研究员和焊接室的一位女研究员结婚时,桐斌兴高采烈地去吃喜糖。在婚礼上桐斌说:“今天我特意来祝贺这对新人,我知道他们一定会白头偕老,永远幸福的!”说完他停一下,然后问:“你们知道为什么吗?”他环顾周围,停顿一下,才又自问自答:“在座诸位都知道我们的新郎是金属材料专家,新娘是焊接专家。各位一定知道,焊在一起的金属就成为一体,永不分离了。”他的话引起满堂大笑,使气氛更加欢乐和热烈。
除了婚礼外,桐斌还尽量抽时间参加七○三所的联欢会。有一次春节晚会,几个调皮的年轻人带头起哄,请桐斌表演节目。他从一位老工人那里借来一件羊皮袄,把它翻过来穿上,头上系一块白毛巾,从黑板旁拿起教鞭,做起赶马的架式,唱了起来:
乡下的姑娘辫子长,
两只眼睛真漂亮。
桐斌大喊一声:“嘿!”再把鞭子挥一下,接着唱:
带着你的嫁妆,
领着你的妹妹,
赶着你的马车来呀!
人们没有料到,平日寡言少语,整日只知道工作的所长,竟然会表演《达坂城的姑娘》。全场先是寂静了几秒钟,然后爆发出欢乐的笑声、掌声。这个节目成了当晚最精彩的一个。
虽然桐斌是学工的,但他多才多艺,能诗会画。有一次,他出差在外46天,给家里寄来一封信,信封拆开,一张纸飘然落下。孩子们眼疾手快,拾起来看,原来是一张素描,上面画了一只昂首阔步的大红冠公鸡,站在远处,挥翅向一只娇小的母鸡告别。母鸡身边围着三只可爱的小鸡。孩子们在画中急切地找自己:“这是我!”“这个是我!”“看,爸爸还带着眼镜哪!”小小的一张素描给全家带来了无尽的欢乐。
只要能把科研搞上去,我就是死了也甘心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后,七机部情况混乱,但桐斌仍坚持每天上班。他说:“光拿工资不工作,于心不安。”
1967年3月,聂荣臻元帅曾作过一次报告,强调指出,不能搞乱科研单位,不能中断科研,不能砍掉科研,要着眼于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还提出要大力加强科研机构,要筹建材料研究院和其他研究院。桐斌在向七○三所的职工传达聂帅的报告时,心情无比兴奋,说到激动处,热泪盈眶。最后他向大家表决心:“只要能把科研搞上去,我就是死了也甘心,同志们,我们大家努力吧!”
1968年6月6日,桐斌带着三位助手参加了中国发射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会议。在会上,他接下了难熔金属及其抗氧化涂层和高温隔热材料等项科研任务。回七○三所后,他即向下传达。
1968年6月8日,桐斌照常上班。中午下楼准备回家吃饭,七○三所两位工程师见到他打招呼:“姚所长,您还在抓革命、促生产啦!外边有人武斗了,您最好等一等,先别回家。”“谢谢你们的好意,上午我只批完了一个报告,吃完饭后还得回来接着干。再说,武斗和我们有什么关系。”
桐斌刚进家门,一伙打者“无产阶级革命派”旗号的坏人破门而入,将桐斌往楼下推,同时拳打脚踢,还用钢管打,鲜血立即流出。这些人一面喊叫:“打死你这个反动学术权威!”一面还将桐斌拖往他们的“总部”(离我家200米左右)。此时桐斌已不能说话,他们的头头见状,即令同伙将桐斌拖回我家门前,然后扬长而去。
下午3时,无知与残暴就这样灭绝人性地夺走了桐斌的生命。周恩来总理当天即派粟裕大将乘直升机到南苑视察,并命令军管会开列一张有贡献的科学家名单,对他们加以保护,必要时,可以用武力保护。
1978年3月18日,在八宝山为桐斌开追悼会,经邓小平等党中央领导批准追认桐斌为革命烈士。证书上写的是:“1968年6月8日中午下班回家,无辜遭坏人毒打致死,不幸牺牲。”
1999年9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举行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追授桐斌“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000年9月15日,七○三所为桐斌树立了一尊两米高的塑像,张爱萍将军为塑像题词:“我国航天材料及工艺奠基者姚桐斌。”
2005年11月12日,在无锡黄土塘桐斌故居旁举行了姚桐斌故居修复仪式,钱学森发来贺函:“姚桐斌是我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之一,他对我国导弹航天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是我尊敬的一位航天材料科学家。”
岁月流逝,桐斌被害已经38年了,但是人们仍然深深地怀念他。每当人们谈到他时,无不钦佩他渊博的学识和高尚的情操,为中国失去这样一位忠诚卓越的科学家而惋惜。
每当我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就会想起桐斌生前对我说过的话“不要怨这怪那,应该多想想自己为祖国做了些什么”。
桐斌这棵挺直的青松,永远是我精神上的支柱,永远活在我心中。
(责任编辑 汪文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