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下台后的戈尔巴乔夫
作者:王正泉
对普京态度多变
普京执政后,政绩突出,威信很高,得到多数民众的支持,也遭到少数人的反对。戈氏对普京的态度是多变的,时而贬低,时而赞扬;时而想利用普京,时而又反对普京。
起初,戈氏对普京的看法很消极。1999年12月31日,普京出任代总统,戈氏立即对意大利记者说:“普京是叶利钦的人”,“克里姆林宫将不会有任何变化”。随后,戈氏又对法国记者说:“普京没有任何政治经验”,现在要领导国家,“他显然还没有作好准备”。不久,戈氏开始积极评价普京。2000年8月,俄发生“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沉没事件,普京因动作迟缓受到媒体批评。戈氏在9月6日站出来辩护说,普京的错误是“工作方式上的问题”,他还是值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后来,普京善待戈氏,每有重大事故,都会征询戈氏意见。2001年12月下旬,戈氏在英国赞扬说:“普京是一位才华横溢、成熟稳健的政治家。他为俄罗斯带来了稳定和秩序。我相信,普京的国内政策符合大多数俄罗斯人的利益。”2002年3月27日,戈氏又赞扬说:“我从没想到,普京会在短短两年时间里做了这么多工作”,人民凭直觉感到他们选择普京是正确的。
后来,戈氏一面赞扬普京,一面提出批评。2003年3月,戈氏接受记者采访,就伊拉克危机、北约东扩等问题发表看法说:“迄今为止,普京做的都是对的。”同年11月6日,戈氏称赞普京惩治“尤科斯”石油公司的行动,同时提醒说,他相信普京不会允许独裁主义在俄罗斯盛行。2004年9月17日,面对普京提出的加强中央集权、废除“地方直选”等政改措施,戈氏公开表示反对。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个议案从本质上讲意味着民主的倒退”,一定要“保护我们来之不易的民主自由”。2005年1月俄实行“福利改革”导致群众抗议后,戈氏严厉批评现政权,说普京没有实现人民的愿望,建议普京解散政府和国家杜马,并指责普京圈子中的一些人在鼓吹压制自由。2006年4月10日,戈氏在美国《时代》周刊发表的专访中说:“普京的作风相对比较务实,但他有集权化的倾向,对俄罗斯的远期发展不是十分有利”,“希望他不要毁掉俄罗斯民主化改革的硕果”。随后,戈氏在6月7日宣布,他决定挺进传媒业,合伙收购并接手俄刊《新报》49%的股份。据报道,这是俄最重要的反对派报刊,经常刊登批评当局的文章,在各个层面上攻击普京,戈氏的用意不言而喻。
“肯定”中国改革
2000年12月22日,中国光明日报社驻莫斯科记者采访戈氏,在谈到邓小平的伟大贡献与中国的改革成就时,戈氏承认:“中国选择了渐进的改革道路,这是对的”;“中国最主要的问题,是以什么速度发展民主……我的看法是,在这个问题上不能搞跃进,应该逐步进行,积累经验。”戈氏在谈到苏联当年的改革时说:“可以用另一种速度改革党和联盟国家”,“最关键的是不能失去人民的支持……这是我犯的错误,主要的错误。”从整个访谈看,戈氏尽管还在为当年的错误进行辩护,但也不得不进行“反思”,承认自己犯有“错误”。
2004年8月,中国光明日报社驻莫斯科记者再次访戈氏,谈话内容仍然围绕邓小平的功绩和中国的改革展开。戈氏在赞扬“邓小平是20世纪的伟人”的同时,也谈到苏共垮台的教训。他说:“我深深体会到,改革时期,加强党对国家和改革进程的领导是所有问题的重中之重。在这里,我想通过我们惨痛的失误来提醒中国朋友:如果党失去对社会和改革的领导,就会出现混乱,那将是非常危险的。”戈氏又说:“我对中国朋友的忠告是:不要搞什么‘民主化’,那样不会有好结果!千万不要让局势混乱,稳定是第一位的”。戈氏还说,这是他的“肺腑之言,是多年来对往事的严肃思考”。
戈氏的上述谈话,和过去相比反差很大,简直有天壤之别。戈氏的“醒悟”虽然“迟到”了10余年,却也合情合理,比较难得。但应指出,戈氏的“醒悟”是在特定的条件下表示的。当时,他会见的是中国记者,面对的是伟人邓小平和中国改革的成功经验,“反思”的内容也只涉及一小部分问题。他那些话,都是说给中国人听的,在其他场合,并未见戈氏作同类的“反思”,他依然在为过去的错误进行辩护。所以,人们对戈氏的“醒悟”不能估计过高。
(责任编辑李树泉)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