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第二次握手》的第二次平反

作者:张 扬

的。但胡耀邦大概因为工作太忙,也因为处于他的位置许多信息不是通过媒体获悉的,所以还不知道这事。他1月20日批阅了上述报告后,又于1月22日给中国青年出版社社长胡德华写信,全文如下:德华同志:
  你们对这个情况了解得很好。既然你们了解了,你又是中纪委委员,你就有权参与解决这个问题。因此,请你会同中组部宣教局同志,高等法院和公安部专管这方面工作的同志,同湖南省委商量认真正确地解决这个问题,解决后,请将结果报告有关部门。
  胡耀邦1.22
  《归来》案中的反扑就是这样。出面的虽是口口口等四人,幕后操纵者却是权重位高得多的人物——这就叫“项庄舞剑”!
  
  第二次平反
  
  在后台人物的策动下,原预审班子中由孟昭珍牵头,加上口口口等共四人,发出一封题为《中国青年报记者把反革命分子张扬捧上了天想干什么?》的打印长信,寄给胡耀邦。后来,《中国青年报》和中国青年出版社的同志们习惯于称此为“四人信”,以与“四人帮”对应。考虑到孟昭珍是因职务较高而挂名第一,实际则“中坚”乃是那个口口口,所以,两社后来发出的有关文件一般不提孟昭珍,而是把口口口作为此番反扑的代表人物,称“口口口等四人”。我一直没有看到过“四人信”原文,今天无法引用;因为我当时在重病中,两社的同志们尽力将真情瞒着我,后来也只是作为“昨天的战争”在各次谈话中断断续续透露过。
  胡耀邦当时已经担任中宣部部长。他在那封信上批示:
  转中国青年报同志阅酌。
  胡耀邦5月17日
  某些人通过高文礼以公安部党组名义将“四人信”转呈叶剑英、李先念、邓颖超、徐向前等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而且又给胡耀邦送了第二份。我虽在住院治病,对此事却知道得较早。我当时第一个想法是,这些家伙确实具备了足够的厚颜无耻!他们从一开头就深刻领会并严格遵循了“四人帮”的旨意,将矛头直指周总理,现在竟敢向邓颖超告状!
  顾志成后来写道:
  告状信约有八千字,信中把《第二次握手》撇在一旁不提,却在其他方面,把作者张扬打成了一个十恶不赦的反革命,同时声声讨伐记者丧失立场为反革命说话等等。
  收到“四人信”的中央领导同志都批转中宣部调查处理。顾志成回忆道,连共青团中央也收到了“四人信”。
  我在医院病房中感受到了压力。从王维玲、顾志成的神态上也可以觉察到他们所承受的巨大压力。顾志成写道:
  这时凭我直觉,报社有些人严肃起来了,他们可能担心平时傻里傻气的“小顾”会不会在湖南调查中有失误。为准备去中宣部的发言,王石连夜翻阅我所摘录的张扬案卷材料。我和邝夏渝陪着报社与出版社的领导,向中宣部领导及新闻局整整汇报与讨论了一天,终于驳回了湖南的诬告信。随后,报社决定连载《第二次握手》……
  因时间久远,顾志成的某些记忆不很准确。譬如,中宣部的公函是1979年5月29日发出的,“本周”的研究最快也是6月初了。而《中国青年报》连载《握手》是3月中旬至4月底,不是“随后”即6月初之后。
  “四人信”的压力决不仅仅压在我和顾志成以及王石、王维玲身上,决不仅仅压在两社身上。“四人信”有“来头”,也有目标。王维玲后来告诉我,接到“四人信”后,胡耀邦曾找他去认真谈了好几小时,详细了解《第二次握手》小说的内容和作者的情况。谈完之后,胡耀邦沉默顷刻,指示道:“你回去之后,组织力量,调查研究,针对‘四人信’,写出一份充分摆事实讲道理的报告。”
  中宣部当时设在中南海。“原告”方公安部党组与“被告”方《中国青年报》和中国青年出版社在怀仁堂一间会议室进行了长时间激烈辩论,不是“整整汇报与讨论了一天”,而是面对面“激战”一天,一个一个问题地摆事实,讲道理,两社始终占着上风。吃了宵夜,要接着辩论时,才发现“原告”方带着那一大堆材料悄悄撤走了。
  胡耀邦根据大量调查研究和“怀仁堂辩论会”的结论再次作出批示,肯定《第二次握手》是好书,作者也是好人。
  中央还要求湖南省委“对口口口等四位同志加强思想教育”。“原告”方公安部以部党组名义向中央作了检讨。检讨中特地声明,“四人信”事件跟高文礼同志无关。 至此,我和《第二次握手》终于第二次被平反了,真正平反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