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长篇小说《保卫延安》诞生前后
作者:熊坤静
地反悔着,埋怨自己不自量力。可是想起了中国人民苦难的过去,想起了我们脚下的土地,想起了那些死去和活着的战友,抚摸烈士的遗物,便从他们身上汲取了力量,又鼓起勇气来……钢笔把手指磨起硬茧,眼珠上布满血丝,饿了啃一口冷馒头。累了头上敷上块湿毛巾……写到那些激动人心的场景时,笔跟不上手,手跟不上心,热血冲击胸膛,眼泪滴在稿纸上……”以至于草稿完成当天,还未及画上最后一个句号,杜鹏程即死沉沉地倒头便睡,直至两天两夜后,才从睡梦中惊醒。由于几天未吃东西,他饥饿至极,便邀上几个记者一同去街上吃羊肉包子。他的饭量令同事大惊失色,过后有位记者告诉张文彬说:“你这老杜可了不得,一下子吃了那么多包子,这哪儿叫吃,简直是在喝油。”
1950年秋,当第一稿修改正在进行时,二支社被撤销,杜鹏程夫妇接到回乌鲁木齐参加新华社新疆分社工作的一纸调令。在新华社新疆分社工作期间,随着杜鹏程活动范围的扩大,工作也更加忙碌。即使在深入天山南北、农村牧区的那些日子里,他也要随身带上作品手稿,在圆满完成采写任务的前提下,千方百计挤出时间作进一步的修改。直至1953年,他被调离新华社新疆分社社长时,这部名为《保卫延安》的长篇小说才进入送审阶段。四年间,这部作品先后历经9次删改,由最初上百万字的报告文学,修改为6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继之又压缩为17万字,最终又变为30多万字。前后被杜鹏程涂改过的稿纸,足足可以拉一大马车。
历经风雨垂青史
1954年春,杜鹏程的长篇小说《保卫延安》在得到著名文艺理论家冯雪峰的肯定,并顺利通过终审后,作为“解放军文艺丛书”,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公开出版。而杜鹏程也由此步入文坛,成为陕西省作家协会的一名专业作家。迄今为止,该小说一版再版,发行达数百万册,好评如潮、声名鹊起,甚至还被翻译成多国文字,流传海外。其中仅1959年以前,就重印了三次,发行上百万册。
1959年庐山会议后,彭德怀遭批判。由于《保卫延安》“在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次成功地塑造了彭德怀元帅的艺术形象”,自然受到株连,被诬为“利用小说反党的活标本”。自1963年9月2日起,该书被通令在全国范围内停售并停止借阅;不久又被通令就地销毁。杜鹏程也被“批倒批臭、七斗八斗,再踏上千万只脚”。“文化大革命”期间,更是倍受折磨、身心俱损。尽管如此,他依然在时断时续地暗中坚持创作。
与此同时,“杜鹏程专案组”还试图逼迫已身陷囹圄的彭德怀,交代杜鹏程是如何为他树碑立传的。彭德怀以伤残多病之躯,于1970年1月9日写下一份襟怀坦白的证言:“我从朝鲜停战签字后,于1953年8月底回到北京,住在中南海永福堂。宿舍办公室桌上,放着《保卫延安》。秘书告诉我,看完提意见退还作者。《保卫延安》是草稿,书中有我当时生活艰苦的一段,我删去了一些字句……我个人没有书上写得那样好,是个‘李逵’式的粗鲁人……在当时我觉得《保卫延安》那本书,在政治上没有问题,是一本军事纪实小说。以后我没再看了,如有问题,这个责任应由我负,因为他是送给我审查的。”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粉碎“四人帮”后,随着彭德怀冤案的平反,《保卫延安》及杜鹏程也被恢复了名誉。此后,《保卫延安》在国内文坛上的声誉和地位一路飙升,被认为是“我国建国初期第一部讴歌人民解放战争的名著”,“我国描写现代战争的长篇小说的里程碑”。杜鹏程也因之享誉中外、名垂青史。
(责任编辑 刘荣刚)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