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以色列的“人民公社”
作者:陈来元
尽管“基布兹”人口从未达到过以色列全国总人口的5%,但对整个国家在政治、经济、军事及文化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和产生的影响却不可小视。
在政治上,早期“基布兹”的成员大多来自俄国和东欧,他们都是犹太复国主义运动最坚定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为以色列建国作出了重要贡献。“基布兹”的成功使它一度成为以色列国家的象征。以色列建国后,“基布兹”中许多人成为国家的领导人物。例如,自1948年建国以来,以色列就有四五位总理来自“基布兹”。
在经济上,“基布兹”作为农工商和高科技的综合联合体,对国家发展的作用也举足轻重。其农业产值占全国农业总产值的45%,占全国农产品出口总量的40%。小麦产量占全国的一半,牛肉占55%,棉花则占80%。工业产品除与农业有关的食品、纺织品、农机和灌溉设备外,还有电子、塑料、医疗器械、计算机、机器人等高科技产品。工业产值占全国的7%,出口占8%。此外,参观“基布兹”还是以色列的重要旅游项目之一,是外国游客的传统保留节目,为以色列增加了可观的旅游收入。
在军事上,许多“基布兹”都建在以色列边界附近,实际上都是屯田戍边的准军事组织。“基布兹”成员都有武器,一旦发生战事,每个“基布兹”都是一个军事堡垒,成员们拿起武器即可参战。此外,在以色列国防军中,来自“基布兹”的职业军人很多,是以色列军队的一支骨干力量。如在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空军驾驶员的30%和陆军军官的25%都是“基布兹”的成员。
在文化上,起源于“基布兹”的民间歌舞、艺术以及庆祝犹太传统节日的形式,已流传到以色列社会的各个角落。“基布兹”文化已成为以色列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志在复国,艰苦奋斗
像“基布兹”这样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目前在世界上可以说是十分罕见的。在资本主义国家,更是独一无二。为什么在以色列会出现这样的一种特殊现象呢?原来,“基布兹”运动是与犹太复国主义运动休戚相关。19世纪末犹太复国主义思潮的兴起,使散居在世界各地的许多犹太人开始向巴勒斯坦移居,试图用自己的双手重建一个犹太人的家园。当时巴勒斯坦的自然环境十分恶劣,犹太拓荒者在贫瘠的土地上刀耕火种,又受到周围阿拉伯人的威胁。为了生存,他们只有组织起来,依靠集体力量,向各种困难作斗争。这就是“基布兹”的萌芽和前身。为了实现犹太复国的理想,后来一些在世界各地的犹太富人也纷纷自愿放弃原来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陆续加入到向巴勒斯坦移居的行列中来。犹太复国主义是拓荒者的强大精神支柱,因此不管遇到什么艰难险阻,他们都能团结一致,坚忍不拔,不屈不挠地克服重重困难,在十分艰苦的环境中逐步站稳了脚跟。在拓荒者中,有许多人来自俄国和东欧。他们程度不同地受到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认为犹太复国主义必须和社会主义相结合,这样才有生命力,才能建立一种没有剥削、自由公正的新社会。1910年,东欧一批具有社会主义思想的年轻犹太人在犹太国民基金会的资助下,来到巴勒斯坦北部的太巴列湖(今加利利湖)南岸一个叫德加尼亚的地方,组建了第一个“德加尼亚基布兹”。他们在互助和自愿的基础上,共同劳动,共享财富,获得了成功。从此,“基布兹”就由少到多,由小到大,逐步发展起来,成为以色列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当然,随着世界潮流的发展变化,“基布兹”中现在也有少数年轻人认为,“基布兹”虽然人人平等,无忧无虑,生活富足,但个人却发不了大财,因此出现了极少数人想跳槽离开“基布兹”。但这种想法短期内尚不至成为“基布兹”运动的思想主流,从而从根本上改变“基布兹”今后发展的方向。因此,在可见的将来,“基布兹”将会在以色列继续存在并发展下去。
(责任编辑 谢文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