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抗战时期的“游击大王”贾若瑜
作者:刘 波
贾若瑜来到平度西部山区后,召集西海、南海军分区领导干部和姜黎川代表张渐九等开会,姜部代表急切地说,他们越过胶济铁路后,“前面由赵保原部一个团据守的李付庄据点一定要拔掉。如果不打掉,我们一过铁路,它在前面阻拦,日军从后面追击,我们就麻烦了。”贾若瑜问:“绕道行不行?”张渐九说:“只能从这里走。”南海军分区的领导对打李付庄的愿望也十分迫切,说:“我们在即墨、胶县、高密、平度等地的根据地几乎都被日伪军和顽军侵占了,现在只剩下20多个村庄了,我们现在住的是西海军分区的大泽山‘租界’,你把我们送回去吧,我们不要再住‘租界’了”。
经过再三斟酌,贾若瑜决定:采取声东击西的战术,佯攻平北丈岭平度保安团据点,主要袭击李付庄顽军特务第二团据点。他动员西海独立团,加上第十四团一个营,由第十四团参谋长刘兢海指挥,在西海民兵和地方部队配合下,对平度保安团李得元部的丈岭据点发起佯攻,以迷惑李付庄守敌。贾若瑜率第十四团(欠第二营)和骑兵营、特务营进驻刘河家一带准备奔袭李付庄。
进攻部队在距丈岭5华里的刘河家贴出标语“打开丈岭,活捉李得元”。刘河家通往丈岭的电话线也不剪断,消息也不封锁,有意让通敌的保长、谍报员可以畅通无阻地向其上司通报消息。佯攻部队故意大张旗鼓地活动,骑兵队伍来回奔驰,让敌人误以为是我军的主力部队。
4月19日正好是星期六。是夜,第五旅第十四团第二连在连长王挺(后担任第二炮兵副司令)的带领下搭上云梯悄悄地摸上围子,一个整连上去后,敌人也未发现。第二连迅速夺占东门和东南、东北的两座碉堡。第三营也从南面攻入李付庄。激战两小时后,敌人向西突围,却不知正好一头钻进口袋阵之中。战前贾若瑜把骑兵营部署在距李付庄西面5里地的张戈庄,有意向西虚开生路。当守敌向西突围时,贾若瑜向空中发射了3枚信号弹,于是骑兵营自西向东急驰而来,合围逃敌。逃敌看到骑兵过来,还以为是日军援兵来了,更加卖劲地向骑兵靠拢,结果悉数被歼。战斗结束后,贾若瑜向旅部报告胜利的消息:“打下了李付庄,消灭敌人一个团,捉了700多人;我军18人负伤,3人牺牲”。这一仗创造了我军在平原攻歼围堡守敌的范例。
智取李付庄一战,恢复了南海军分区在平度、莱阳、胶县、高密的部分地区,打开了我军向南进军的大门,同时起到了以平原巩固大泽山区和依托山区开展平原抗日游击战的效果。
进不求名,退不避罪
1942年7月,胶东军区成立,许世友任司令员,林浩任政委,贾若瑜任参谋长。在反日伪对胶东的“拉网大扫荡”中,贾若瑜又展示了卓越的指挥才能。
8月下旬,胶东军区首长派贾若瑜指挥东海军分区和军区第十七团攻取敌滕甲庄据点。盘踞在那里的是国民党顽军山东游击挺进第六纵队秦毓堂的主力,包括第五纵队第十六支队和丁庭部主力第十三支队、特务营,及其第五、第六纵队的后方机关和部队,共3000多人防守,是一个超大型的据点,防御工事极为坚固。9月8日,当贾若瑜准备对滕甲庄发起强攻时,敌情发生了重大变化。日伪军从青岛增兵,由海阳向东派出了1000多人的增援部队,进攻滕甲庄的部队面临腹背受敌的危险。
得知这一情况,胶东军区首长电令贾若瑜率部立即撤出战斗。面对被敌前后夹击的形势,贾若瑜十分冷静,他从不利之中发现了稍纵即逝的战机。他认真作了一番思考后认为,利用敌人的麻痹心理,创造出有利战机,就完全有机会可以消灭敌人。他判断,在军区第十六团的阻击下,敌援军到黄昏时可能进至距滕甲庄西20华里的夏村宿营,而当时青纱帐已起,日伪军和顽军的援军不敢夜间出动,只要严密加强警戒,不断扰袭敌人,就可以阻止敌人前进,为进攻滕甲庄争取更多的时间。他便找团长肖平、政委常青、东海司令李发、副司令于得水、政委仲曦等指挥员商量,听他的分析后,指挥员们也都赞成打。贾若瑜利用守敌知有援兵到而掉以轻心,以为八路军不敢白天进攻的思维,果断地将撤退改为进攻。他要军区第十六团继续阻击援敌,保障第十七团进攻。
下午5时,正当敌人开晚饭之际,他指挥部队从腾甲庄东南角处着手,先从外部爆破碉堡,炸开缺口,出敌不意地突入庄内。经过6个多小时激战,到晚上12点钟即告结束,抓了3000多俘虏,这是胶东部队抓俘虏最多的一次攻坚战。秦毓堂部被全歼,丁庭主力被歼。驻海阳的守敌惊闻滕甲庄失守的消息,不战而逃,我海阳独立营乘胜追击溃逃的顽军,收缴人、枪各数百,海阳城宣告解放,东海军分区辖区内的顽军全部肃清。
对这次胜仗的原因,贾若瑜总结道:“战争年代我军的干部对战争的责任心都是非常强的,战斗积极性也是很高的,勇于承担作战成败的责任”,“指挥员就应该有这么个胆略。有些仗,上面说不能打,根据实际情况能取胜时,就可以打。《孙子》说得好:‘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是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
(责任编辑 陈小丽)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