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嫦娥一号”总设计师孙家栋

作者:彭洁清

了卫星研制程序,严格规定了各个阶段的任务、技术指标、技术状态和试验要求。
  1967年12月,孙家栋主持了中国第一星技术方案的重新论证工作,确定中国第一星是试验卫星,不追求高难技术,只要做到“上得去”、“抓得住”、“看得见”、“听得到”,就是成功。“上得去”指发射成功,卫星准确入轨;“抓得住”指地面遥测站能跟上卫星;“看得见”指卫星要在地面用肉眼能看见;“听得到”指在地面能收听到卫星放出的《东方红》乐曲。国家正式批准了这一方案,中国第一星有了“东方红一号”这个正式名称。
  1969年10月,孙家栋随钱学森到人民大会堂向周总理汇报“东方红一号”卫星的研制进展情况。到大会堂后,钱学森首先汇报了卫星研制工程的总体情况,并向周总理介绍了孙家栋,周总理很随和地问他年龄。孙家栋答:“39岁。”周总理亲切地对孙家栋说:“哟,这么年轻的卫星专家,还是小伙子嘛!还要好好学习,好好工作!”周总理又问孙家栋是哪里人,孙家栋恭恭敬敬地回答:“辽宁盖平县。”周总理说:“国务院已经将盖平县改为盖县。”孙家栋听后脸红了,自己的家乡改了名字都不知道,而日理万机的周总理却清楚得很(盖县如今又改成复县——作者注)。
  周总理问孙家栋卫星上一共有多少个电插头,孙家栋如实回答。周总理又问卫星上的电缆一共有多长,他老老实实地回答说不知道,并说回去后查清楚了再报告总理。周总理语重心长地说:“我们做科研项目,对自己研制的产品,一定要认真、仔细、要做到周到细致,万无一失。你们应像外科医生一样,在给病人动手术前,对病人的每根血脉、每根神经都要了如指掌。”
  孙家栋听到周总理的教诲,看到周总理听汇报的认真态度,还不停地作笔记,真是又佩服又感动。在得到周总理的同意后,孙家栋将图纸铺在地毯上,蹲在地上向周总理汇报,谁知周总理也过来蹲在地上听,并不时提问。但是周总理毕竟已是高龄,蹲长了不行,只好一条腿半跪着,孙家栋见状立即将周总理扶起,继续汇报。晚上加班时每人一碗面条,周总理吃的也是面条,他端着碗和大家一面吃,一面讨论卫星研制情况。周总理以他的人格魅力震撼了孙家栋,当时的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并永远铭记在他心中。这时,他鼓足勇气将一直萦绕在他脑海中的难题向周总理倾诉,请总理裁决:“总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卫星上的许多仪器设备都镶嵌了毛主席像章。大家热爱主席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它影响了卫星的散热,加重了卫星的重量,还可能对卫星的姿态产生不利的影响。我们觉得这样搞不合适,但谁也……”孙家栋停了下来,没有把话说完,但话中之意已流露无遗。
  看到孙家栋严肃认真的样子,周总理笑了,他循循善诱道:“我们大家都是搞科学的,搞科学首先要尊重科学。比如说,人民大会堂也不是到处都挂有毛主席的像嘛。突出政治首先是要把工作做好,而不能搞得庸俗化。所以,卫星仪器上的毛主席像章应该从科学的角度出发,只要把道理给大家讲清楚,我想就不会有什么问题的。”
  周总理句句在理的话,不仅使孙家栋,也使在座的每一个人心里的石头落到了实处。
  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的巨大轰鸣中,从戈壁大漠腾空而起,飞向太空。这是中国自行研制的运载火箭发射成功的第一颗自行设计的人造卫星,是继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第五个具有发射人造卫星能力的国家。这颗卫星上天的重量,为173千克,超过上述四个国家第一颗卫星重量的总和。
  “总总师”
  
  从37岁开始,孙家栋一直活跃在“星坛”上,在主持了“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总体设计方案不久,他又主持了中国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的总体设计工作。卫星遥感技术具有接收信息面大、信息量丰富、分辨率高等特点。自20世纪80年代中开始,中国已将卫星遥感资料广泛地应用到国土普查、石油勘探、铁路选线、地图测绘等国民经济建设等方面。1978年,孙家栋在全国科技大会上对中国返回式卫星的研制经过作了专题发言。针对中国返回式卫星的多项科研成果,大会给予了隆重的表彰。中国成了除美国和苏联之后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在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通信卫星及返回式卫星后,1984年4月中国自行研制的“东方红二号”通信卫星发射成功。1986年,孙家栋担任了“东方红三号”通信卫星的工程总设计师。1987年,又主持了“风云二号”气象卫星工程和中国与巴西合作研制“资源一号”地球资源卫星工程,而每项航天工程都由人造卫星、运载火箭、发射场、测控通信及卫星应用五大系统构成,五大系统中的每个系统均设有总师,由于孙家栋负责上面这三项航天工程,所以被人们尊称为“总总师”。
  1985年10月,中国政府庄严宣布: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投放国际市场,承揽对外发射服务。这一消息立即震动全世界。
  此时的孙家栋已是航天部的副部长,他除了主管技术外,还负责该部的外事部门,因此他的工作重点开始面向全世界,面向国际间的科技交流。孙家栋深知,要使中国能进入国际航天发射服务市场,必须用事实来证明自己的实力。
  其实早在1979年底,孙家栋应邀访问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与美国同行进行过航天技术交流。1982年,他以中国政府代表团副团长的身份出席了第二次联合国探索与利用外层空间大会,在会上作了《关于中国航天技术发展概况》的报告。此后,他多次出国考察,打破了中国航天人员和西方同行信息隔绝的局面,推动了中国火箭进入世界市场。
  1989年1月,中国长城工业公司与香港亚洲卫星公司在人民大会堂签署了关于用中国长征三号火箭发射他们从美国休斯公司购买的“亚洲一号”通信卫星的正式合同。
  卫星要从美国运到中国,必须有美国政府发放的出境许可证。孙家栋肩负着争取许可证的使命,进行了艰难的谈判。美方提出卫星运到中国来很难保密,中方回答美方人员可以派人来华,卫星运到后可以放到一个有水、有电的厂房内,中方将钥匙交给美方看管。美方极力刁难,说是中国发射卫星要价太低,是不公平竞争,拒不签字。孙家栋多次赴美,据理力争,并告知美方,中国工程技术人员的薪水比美国同仁低得多,价格当然也相对要低些。中国当时的国家领导人也给予大力支持,说有些方面可以让步,以争取“挤进”国际市场。
  1990年4月7日,中国用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将美国制造的“亚洲一号”通信卫星发射升空,送入预定轨道,从而打开了对外发射服务的大门。由于中国信誉良好,此后还为巴基斯坦、澳大利亚、瑞典、菲律宾等国发射过卫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功劳有妻子一半
  
  人们常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必然有一位伟大的女人。这话对孙家栋而言,可谓千真万确。孙家栋的夫人魏素萍是一位医术高超、看病仔细、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