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一生更名五次的江华
作者:王革新
据地,为巩固扩大苏皖根据地创造了有利条件。
1943年冬天,江华重返延安,人中央党校学习。1944年5月21日,中共六届七中全会在延安召开,江华作为中央党校的代表列席会议。1945年夏,江华参加中共七大会议,任山东代表团副团长。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江华奔赴辽东,参与创建新解放区的战斗,历任安东省(所辖大体为现抚顺、本溪以东以南的辽东半岛地区和吉林省的抚松、临江、通化以南地区等——笔者注)工作委员会副书记、辽东省委第二书记、军区第二政委、中共辽东分局组织部部长兼社会部部长。1948年5月,南满分局撤销,所辖省市划归东北局直接领导,江华调任安东省委书记兼安东军区政治委员。其间,江华正确贯彻执行党中央和毛泽东关于“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战略方针,在中共东北局的领导下,放手发动群众,开展土地改革运动,为开辟和建立辽东根据地,支援辽沈战役,解放东北全境,作出了贡献。
1949年5月,江华离开东北南下。6月,中央决定,增补江华为中共浙江省委委员。8月29日,中共华东局任命江华为中共杭州市委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任命江华为杭州市市长,开始领导杭州市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1951年7月,江华调任浙江省委副书记。1954年5月,江华主持中共浙江省委工作。8月,中央任命江华为中共浙江省委书记,直至1968年3月,江华任省委书记(第一书记)达14年,在浙江工作生活19年,是新中国成立后任这一职务时间最长的领导。
鲜为人知的“姜志”
这个名字不仅没有收入江华生平,甚至连不少他身边的工作人员也不明就里。那是1969年底江华下放湖北,不得不起用的临时性名字、一个原本可以省略又寓意特殊的名字——“姜志”。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江华由于没有跟上形势,很快受到冲击。1967年1月19日,妻子吴仲廉被迫害致死。1967年2月11日,经毛泽东批准,周恩来派专机将江华接到北京,予以保护。
1969年3月至8月,中苏边境爆发军事冲突。为备战需要,10月14日,根据毛泽东的提议,中央通知要求在京的中央党政军主要领导人及一些老同志,于10月20日以前全部战备疏散。16日,疏散工作紧张开始。
江华接到疏散通知后,简单地收拾一下,只带一些书籍和换洗衣服就离开了北京。这时的江华,根本来不及也不允许考虑去哪里、干什么、要多长时间,带着一纸通知便去了湖北。1969年冬,由湖北省革委会安排下放到二三八厂(现为湖北华中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笔者注)。
国营第二三八厂原为“国营向阳仪器厂”,是1967年4月动工扩建的一家“三线”企业。该厂地处鄂西山区,四面环山,交通极为不便。江华来到二三八厂时,暂住在招待所。服务员登记住宿时,一再追问江华的姓名,由于不能使用真名,江华便填了个“姜同志”。后来食堂管理员在结算伙食费时叫道“姜同志,请签个字”。江华听后,思忖这不是个名字,边走边自言自语地念叨“姜同志”,信手签上“姜志”一名,从此江华便又有了第五个名字,直至1972年春夏离开该厂而弃用。1983年,江华应邀为二三八厂陈列馆题写馆名,署名“姜志”。秘书不解,江华便说:“我在二三八厂一直用这个名字,它对我有特殊的意义。”
1975年1月20日,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命江华为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江华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大胆解放思想,领导了法院系统的拨乱反正,大力开展各方面的整顿工作,初步平反了冤假错案。
1980年9月29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了《关于成立最高人民检察院特别检察厅和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检察、审判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案主犯的决定》,任命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江华兼特别法庭庭长。江华遵循实事求是、依法办事的司法理念,领导、参与了两案的审判工作。
1999年12月24日,江华在杭州因病逝世,享年93岁。
责任编辑:李树泉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