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透过几段佳语看斯大林其人

作者:李景贤

制片厂摄制的苏联卫国战争大片《解放》中的斯大林,神形都不怎么像,身板比较干瘪,神态过于忧郁,并打趣说:“这部片子如果请你出演你祖父,那该多好!”叶甫根尼说:“我倒是觉得,这个斯大林比起《攻克柏林》(莫斯科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另一部卫国战争巨片)的那个斯大林来,神形都更像。”我问何故,他答道:“我祖父当年虽然只有60出头,但战争的重压超出了常人能承受的好几十倍,在军事、政治、经济、外交等各个方面,他都得拍板定夺,每天最多只能睡三四个小时。而且,战争打起来看不到尽头,一直延续了将近一千五百天。所以,影片《解放》中的祖父显得干瘦、忧郁,这才真实。”他还嘿嘿地笑着说:“我没有学过表演,不是当演员的料,哪能演我祖父!?”不过,他又说:“但愿以后能有这种机会。”
  1996年2月6日上午,叶甫根尼打电话告诉我:格鲁吉亚电影制片厂刚刚摄制了一部名为《雅科夫——斯大林的儿子》的故事片,由他本人出演其祖父斯大林。他邀请我和夫人下午到厂里去看样片。观片前交谈时,我有意想从他那里弄清楚一个问题:希特勒1941年6月22日清晨发动对苏战争后,他的父亲(雅科夫)是什么时候最后一次见到他的祖父(斯大林)的。他不假思索答道:“6月22日,就是德国人开始进攻苏联当天的下午,我的祖父把我的父亲特地叫到办公室,沉稳地说:‘不要紧的,上前线打仗去!战争就是战争。战争胜败,人人有责!’”
  反击德军的炮声打响后不久,雅科夫作为一名苏军上士就上了前线。斯大林的大儿子华西里·朱加什维利后来作为一名飞行员,也参加了抗德战争。
  
  “罪大莫过于背叛祖国”
  
  《雅科夫——斯大林的儿子》这部片子着重描写雅科夫被俘后在德国集中营的英勇不屈和惨烈牺牲,也有其兄华西里驾驶战机迎击德军飞机的镜头。影片有段话一直深深印在我的脑海中。当德国人企图劝降时,雅科夫抬起他那高贵的头颅,镇静地说:“当我还年幼时,父亲(斯大林)就不止一次对我说:‘罪大莫过于背叛祖国’”。“我这个人既不会买,也不会卖。消灭法西斯——这才是我的‘本职工作’!”
  影片放完后厅里的灯一亮,我就迫不及待地对叶甫根尼说:“这部片子真是太棒啦!就震撼力来说,它远远超出以重彩描写卫国战争进程的苏联影片《解放》和《攻克柏林》。”我还称赞他这个非专业演员把他祖父给“演活了”。叶甫根尼谦和地说:“我个头与祖父差不多,但块头比当年的祖父大。我在这部片子中出演祖父时,尽量想突出其沉稳的一面,但战争重压在他身上所隐约流露出来的那种忧郁,虽经大导演戴威反复调教,我还总是拿捏不准。”我夫人说,这部片子如果在中国放映,肯定会大受欢迎的。叶甫根尼说,如能有这种幸运,他一定要到中国去参加首映式。
  
  “用战士换元帅——不干!”
  
  在前苏联,有这样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当希特勒得知被德军俘获的雅科夫的身世后,提出要用斯大林这个儿子来换被苏军俘虏的德军元帅帕乌列斯。斯大林知道希特勒这个交换条件后,淡淡地说:“用一位战士去换个什么元帅——不干!”苏联影片《解放》就是这样描写的。
  在与斯大林孙子叶甫根尼交谈时,我特地向他求证上述说法的真实性。他说,这种描写他也注意到了,这不失为一种可能性。但他又说,战后他曾专门问过他的祖父,当祖父得知希特勒提出“用士兵换元帅”后是如何表态的。斯大林当时是这样回答的:“这件事发生在一天深夜里。助手向我报告:国际红十字会的代表刚来过,说希特勒提出要‘用士兵换元帅’。我一个字一个字地缓缓说:‘这可办不到!要是这样,其他士兵的父亲会怎么说?!’”《雅科夫——斯大林的儿子》这部影片就是这样描写的。
  对于斯大林有关“用士兵换元帅”的表态,我看到、听到过上述两种不同的“版本”。孰对孰错,无从判断。不过,两种不同“版本”都证明了同一个事实:斯大林在国难当头时,也为“大我”舍“小我”,连自己的亲骨肉,都义无反顾,毅然献给了国际反法西斯的神圣事业。
  看完《雅科夫——斯大林的儿子》这部影片后,我感慨地对叶甫盖尼说:一名统帅将自己仅有的两个儿子都送上了战场,而且,为了坚持原则,还断然主动放弃了被德军俘虏的儿子雅科夫可能存活的希望。这在世界文明史上,虽不敢说“绝无仅有”,但恐怕也是很罕见的。我还告诉他,抗美援朝战争一开始,毛泽东主席就把自己的长子送上了前线。当有人对此表示不解时,他淡淡地说:“我毛泽东的儿子不上前线,谁上前线?”这位格鲁吉亚朋友说:“毛泽东这个故事我听说过。毛泽东的儿子也没有能够回到他的身边。”他凝思了一会儿后说:“一位是中国人,另一位是格鲁吉亚人,这两位影响过历史发展进程的伟人,在国家面临危亡的时刻,作为父亲,他们的做法却惊人地相似:战争一开始,就毅然决然地把自己的亲生儿子送上了前线,而且连出发点都一模一样:‘我的儿子不上前线,谁上前线?’”沉思了好一阵之后,叶甫根尼深情地说:“这真是两位伟大的父亲!两位伟大的儿子!”稍后,又补上了一句:“两位伟大的统帅!两位伟大的战士!”
  
  希特勒“终于玩完啦!”
  
  1945年春天,当苏联军队越过波德边界向柏林挺进时,罪恶满盈的希特勒感到末日已到,与其情妇爱娃一起在柏林的地下掩体自杀身亡。对此,苏联影片《解放》有详尽的描述。当年的苏军副统帅朱可夫元帅在名为《回忆与思考》的回忆录中写道:当他通过电话向斯大林报告这一消息时,这位苏联大元帅思考片刻后沉静地说出这样一句俄罗斯俗语:他这个坏蛋,“终于玩完啦!”
  20世纪40年代的苏德大战,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交战双方两大统帅——斯大林与希特勒之间的“对奕”与“拼搏”。希特勒最终落下了一个千古骂名,而斯大林为全人类所建立的不朽功勋则永垂青史。
  
  格鲁吉亚人敢于说“不”
  
  1995年4月10日,我作为驻格鲁吉亚大使到任后不久,便与夫人及几位同事前往斯大林故乡哥里市“朝圣”:参观斯大林故居和斯大林博物馆,给斯大林纪念碑敬献花篮。
  哥里市市长祖拉布出面接待。斯大林博物馆馆长亲自带领我们参观,并进行详尽讲解。在参观到最后一部分“斯大林的光辉思想”时,馆长用一支小金属指示棍指着一张大图板,神情严肃地对我说:“这块图板,我要特意向大使先生认真地介绍一下。近几十年来,有关斯大林搞什么‘个人迷信’的诋毁声不绝于耳。请大使先好好看一看图板,然后再作出判断:斯大林究竟是搞‘个人迷信’还是反对‘个人迷信’的。”于是,我便抬头看了一下这张用格鲁吉亚文、俄文:英文特大号字母书写的图板,上面的俄文写着斯大林于20世纪20年代所讲的一段话:“对个人的无原则颂扬,这不是别的,而是党健康肌体上的一个恶性肿瘤。坚决切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