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中美关系解冻的开端
作者:骆亦粟
双方商定,各自就此次会见发表消息。
两次谈判代表的会晤,使中美双方更进一步直接了解到对方的意图和新的政策动向,为两周后举行的正式会谈提供了较为有利的气氛。
破冰之约:不约而同提出
举行更高级别会谈
1970年1月20日,中断两年多后,中美第135次大使级会谈在中国大使馆举行。这是中美双方采取的一个带有全局意义的重大行动,引起世界各国媒体的关注,重要通讯社及报社都派记者在会前赶到华沙进行采访。由于当时会见谈判代表显然不可能,于是记者们纷纷约见主管会谈事务的官员。大概是由于美国务院发言人曾在记者会上谈到我的名字,一时间我成了云集华沙的记者们关注的人物。由于会谈情况不能透露,只表示“无可奉告”又会使记者先生们失望。经请示国内后,使馆决定采取回避办法,对约见者、来访者一律由值班人员告以主管会谈事务的骆先生不在华沙。那些日子,我窝在使馆内,不敢外出。
这次会谈,中方仍由雷阳出席,双方会谈的专职翻译分别自国内赶到华沙。会谈在我使馆不允许外国人接近的保密室进行,通往会议室的过道也拉上了窗帘。美方斯托塞尔首先发言,他照本宣科,读了很长时间。他说,美国政府希望今天将标志两国关系新的开始。他阐述了新政府的对华政策,表示准备同中方讨论任何旨在改善两国关系及缓和紧张局势的建议。他还阐述了美在台湾问题上的基本立场。
美方发言中最具新意和对后来形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是下面一段表述:
随着会谈的进展,如果看来是有益的话,而且你方愿意的话,我国政府准备考虑派一名代表前往北京,同你方官员进行讨论或在华盛顿接待你方政府的一名代表,就我今天的发言中提到的任何题目或我们可能同意的其它问题,进行更为彻底的探索。
斯托塞尔这段话是试探性的,措词严谨,传达了美方为改善两国关系提出的新的设想。
美方发言后,我方代表雷阳按照国内发来的稿子发言,首先重申了中国一贯主张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在台湾问题上的基本立场,指出美国政府既然表示愿意改善中美关系,关于如何对待两国关系中的根本原则问题,想必在考虑之中,我们欢迎就如何解决两国关系的根本原则问题进行研究和探索。发言最后表示:对于美国政府提出的任何符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从而真正有助于缓和中美两国之间的紧张局势和从根本上改善中美关系的设想和建议,我们都是愿意考虑的。这种讨论可以继续在大使级会议中进行,也可以在更高级的会谈中或通过其他双方都能接受的途径举行。
在这次会谈中,中美双方不约而同地提出了举行更高级会谈问题。
这次会谈三周后,即1970年2月10日,雷阳与斯托塞尔在美国大使馆举行第136次大使级会谈。周总理认为这次会谈是一个重要的时机和步骤,曾召集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对策和中方发言稿。这次会谈,美方也是安排在保密室进行,轮到中方先发言。
中方代表在发言中,首先对美大使在上次会谈中正式声明美国政府希望改善中美关系等讲话表示欢迎,重申中国一贯主张通过谈判解决中美之间的争端。继而,他表示注意到美大使在上次会谈的发言中没有回避台湾问题,同时指出美方在关键的台湾问题上立场没有多大变化,态度做法自相矛盾,没有放弃制造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立场,强调这是全中国人民绝对不能接受的,表示同意美大使所说“进行更为彻底的探索”。
中方针对美方在上次会谈中提出派代表到北京或在华盛顿与中方代表进行直接讨论的建议,在发言中进一步作了重要表态:如果美国政府愿意派部长级的代表或美国总统特使到北京进一步探索中美关系中的根本原则问题,中国政府愿意接待。
中方的发言,特别是最后关于高级会晤的表态,可能是美大使始料未及,发言前及发言中一再与在场的顾问商量,还是照读了原来的稿子,只是中间加了几句自己的话。美大使说,中方上次会谈所表达的中国政府的观点,已得到美国政府最高一级的仔细考虑。他进一步阐述了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和政策,表示随着会谈的进展,双方将能在这个问题上取得某些一致的想法。他又重申并提出了某些有助于扩大来往、改善气氛的具体建议,同时借机向中国施加影响,强调美重视在中国失踪或被监禁的美国公民问题,说在这一问题上取得进展将被看作是值得欢迎的迹象。他针对中方发言说:我注意到你今天关于在北京接待一名美国代表的具体发言,我将报告政府。最后说:我相信,我们已经有了有益的开始,我希望在互相谅解的精神基础上我们将能取得进一步的进展。
在中美两国最高层领导人的指挥部署下,第135、136次会谈,为后来基辛格访华奠定了基础。就这样,冰冻三尺的中美敌对状态,历经艰辛的长过程,开始解冻,中美关系的重大转折拉开了序幕。从中方1969—1970年政策转变来说,我体会,是策略考虑,有针对苏联的因素,甚至是重要考虑,但还不是战略调整,至少没有形成正式文件的文字。此点,希予关注。
由于形势变化,此后华沙渠道不再使用,第136次会谈成为中美建交前大使级会谈的最后一次。华沙中美大使级会谈历时15载,作为世界外交史上最长的两国谈判,从此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责任编辑 汪文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