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中国是怎样培养航天员的

作者:范登生




  航天员训练的科目之多、难度之大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我们只能截取几个训练的片段增加点“身临其境”的感觉。
  航天员训练中心有一间3层楼高的离心机室,里面装着亚洲最大的载人离心机训练器。离心机是一种巨大的旋转装置,有一条长达8米的旋转手臂,它的前端吊着一只椭圆形的封闭吊舱。航天员要在这里面进行50多个小时的加速度训练。
  坐“电动秋千”的滋味也不好受。航天员要蒙上眼睛,在身上贴上电极传感器。随后,“电动秋千”就以15米的摆幅左右摆动。这种摆动,周期性地将人的血液一会儿送上大脑,一会儿甩到下肢,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人,一下子就可能把胃液喷出来。就是这些航天员,有的一坐上就恶心呕吐,好几天没有食欲。
  航天员训练中心里还设有各种各样为使航天员适应太空环境而设置的模拟舱,低压舱就是其中的一种,主要是对航天员的低压缺氧耐力、高空减压病易感性和耳气压功能进行检查、试验和锻炼,提供一种模拟太空的物理环境。进入低压舱,如同站在喜玛拉雅山巅,而且忽上忽下,接着便是胸闷、头痛、恶心等不良生理反应接踵而来。
  就是睡觉也是需要训练的。这话我们感到有点耸人听闻,可对于航天员来说也是一道必须逾越的关口。我们知道,在地球上,人们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睡眠一般都安排在晚上。可在飞船上90分钟就环绕地球一圈,经历一个白天一个晚上,航天员的睡眠周期也必须随之改变,而且要做到随心所欲,经过特殊训练的航天员就能做到这一点。
  在进行航天员选拔和训练的同时,我国“神舟”系列飞船已经成功进行了4次试验性发射。
  1999年11月20日,我国第一艘载人航天试验飞船“神舟一号”首次叩响太空的大门。2001年1月10日,“神舟二号”飞船成功发射,并在太空巡游7天后顺利返回。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成功发射,并顺利返回。2002年12月30日,“神舟四号”被送上太空。每一次发射都不是简单的重复,都有着它特定的目的,每一次发射都意味着一个个技术难关被攻克,每一次发射也意味着中国距离载人飞向太空的日子的临近。
  谁将成为中华飞天第一人呢?经专家组无记名投票,杨利伟、聂海胜、翟志刚分列前三名。2003年10月14日晚,三名候选人进行最后测试,以决出上天人选。可是,经过多项测试,三位航天员能力突出,技术过硬,难分伯仲。但有一项心理素质的测试,杨利伟渐渐占了上风,有幸成为驾驶“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最终人选。
  10月15日,中华民族千年企盼的这一天终于来了!
  
  5时48分,杨利伟脚步轻盈地站在塔架电梯前,充满自信地与送行的战友道别,向前来送行的首长和科技人员挥手致意,像是游子远行依依惜别家乡父老,更像他此前每一次驾驭战机飞离大地翱翔蓝天,神态自若。
  6时15分,杨利伟在返回舱状态确认单上郑重签上了自己的名字,然后投入发射前紧张的各项准备工作之中。
  9时整,发射中心零号指挥员郭宝新果断下达了点火的口令。
  隆隆巨响震撼大地,“神箭”拖着长长的火舌拔地而起,扶摇直上,直刺蓝天,托举着“神舟”飞船向茫茫苍穹飞驰而去。
  9时42分,李继耐总指挥宣布:“飞船进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成功!”指挥大厅内,顿时一片欢腾。
  在热烈的掌声中,胡锦涛总书记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说,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壮丽诗篇。
  10月16日6时23分,中国首飞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从太空归来,平稳着陆于内蒙古中部草原。
  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圆满成功,成为继俄、美之后第三个实现载人飞天的国家。
  “神舟”振奋了每一位华夏子孙的精神,“神舟”吹响了中华民族复兴的号角,“神舟”也成为古老神州腾飞的象征!
  (责任编辑陈小丽)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