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仇士华:断代“武王伐纣”
作者:本刊特约记者
仇士华:是的。武王克商的年代一直都定不下来,不仅是现在定不下来,早先就定不下来。司马迁作《史记》的时候他就定不下来,后来各种说法都有,现在统计可能有四十几种说法。
在这四十几种说法中,年代最早的为公元前1130年,最晚的为公元前1018年,前后竟然相差112年,然而,历史上真实的武王伐纣的时间只可能有一个,那么如何在一百多年里找到武王伐纣的真实时间呢?
仇士华:我们碳十四测年以前的误差,校正后真正能达到100年以内就不错了,所以说对鉴定武王克商的年代还起不到作用。
记者:因为本来这四十几种说法,年代前后相差已经是在100年左右了?
仇士华:是的,所以碳十四测年以前解决不了问题,必须要把精确度缩短到几十年内。
除了历史上说法太多之外,碳十四测年技术本身也有其局限性。主要表现在所测定的年代并不能精确到哪一年,年代的误差有100年甚至几百年。此外,由于过去大气中碳十四放射性水平不恒定,所以利用统一的现代碳标准计算出来的碳十四年代并不是我们的日历年代。那么,碳十四年代是如何转换成日历年代的呢?
仇士华:这个问题是靠树轮来解决的。树一年长一轮,长了五千年的树,第五千年前的这一轮,就代表五千年前大气的一个水平,所以说大气的水平是反映在树木年轮上的。
张雪莲(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员):通过碳十四测定之后,获得的是碳十四年代,但是必须要转化成日历年代才有意义,日历年代我们主要借助的是树轮校正曲线。树轮校正曲线是一个二维的坐标,纵坐标是碳十四年代,横坐标是日历年代,我们建立这样一个坐标,做碳十四测定后,通过这个树轮校正曲线获得日历年代,就是这样的。
树轮校正曲线解决了碳十四年代和日历年代之间的转化问题。但是武王伐纣距今已经几千年了,它的真实时间如何寻找呢?此后的很长时间,武王伐纣的年代之谜一直盘旋在仇士华的脑海。阅读大量外文资料后,突然有一天他终于有了新的想法。
在国际上,高精度树轮校正曲线开始应用,如果在考古发掘的过程中能够提供系列样品测年,再经过高精度树轮校正曲线校正,测出的年代范围可以大大缩小。
仇士华:那时候恰巧有一个机会,就是测算长白山火山喷发的时间。那次火山喷发得很厉害,火山灰覆盖了下面一个大木头,把它炭化了,炭化的同时还保留下了年轮。
记者:所以正好可以用来做实验。这个试验成功的误差是多少年?
仇士华:误差本身应该不超过10年。最后我提供的数据是13年。
记者:这比起上百年已经很准确了?
仇士华:这个很准确了。对于长白山火山爆发年代进行测定,我们是第一家,当时外国人也在那里收集样品做,没做出来。

记者:您还记得最后确定是哪一年爆发的吗?
仇士华:大概是公元一千二百多年。这个事情在地质学上获得了认可,研究火山的人也认可。
这样一下就把武王克商的时间夹在中间了
这个实验验证了用碳十四为系列样品测年是可靠的,也就是说,如果要测到武王伐纣的年代,只要找到一个遗址,其中有先周和西周两个时期的样品,就可以组成一个系列进行测年,从而找到武王伐纣的年代范围。
记者:最早提出这个思路的时候,您也提出了一个明确的要求,就是要用一个系列样品的方式。
仇士华:对。没有系列样品的方法我就没法参加这个(夏商周)断代工程。
记者:这是您研究的一个前提条件。
仇士华:按照当时的想法,就是从先周往下压,先周有个系列,我看先周的系列晚到什么时候。再从西周往上顶,西周有个系列,我再确定西周往上在什么地方。实际上就是绕了武王克商的圈子。
记者:您的思路是找一个先周就是武王克商之前的那个时间段的样品,再找武王克商成立西周以后的那个时间段的样品。
仇士华:是的,这样一下就把武王克商的时间夹在中间了。我只能这么做,因为武王伐纣的真正时间在哪里,谁都不知道。
为配合碳十四测年,考古工作者开始寻找遗址并细心留意系列样品。当年负责这项工作的考古队长徐良高和考古工作人员们把目光不约而同地投向了同一个地方——丰镐。
位于陕西的丰镐遗址是周人的第二个都城遗址,周文王出于战略上的考虑将都城迁至沣河西岸,史称丰京。周武王时又迁至沣河的东岸,史称镐京。丰镐显然是文王和武王时期的都城。1997年,徐良高等考古人员在丰镐遗址的马王村开始大规模发掘。
徐良高(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员):我们同时对墓葬和遗址都进行了发掘,其中对遗址部分我们就用开探方的形式,墓葬我们就直接挖墓了。其中,一号探方就解决了从先周晚期到西周中期这么一个系列的地层。在这个清晰的考古学地层背景下,我们能提供三类样品,第一类是大量的骨头,就是动物的骨头;第二类是木炭;第三类是比较特殊的,我们原来没有想到的,就是炭化的小米。
这些样品的出现让考古人员兴奋不已,那么,这些东西是否是仇士华测年需要的理想样品呢?
仇士华:我不能去判断这个事情,因为我不是考古学家,真正的判断要考古学家去做,我要听他们的研究结果。
记者:您是想让他们自己先辩个清楚。
仇士华:我就听他们辩。
记者:采样实际上是很重要的,这个思路的创新性也在于系列采样的方式。
仇士华:采样合适的话,成功率就高了,而且这个样品也好,样品里面有炭化的小米。
记者:最终的结果怎么样?
仇士华:最终的结论,我就把它定在公元前1020到1050年之间三十年的范围。
记者:现在把一个游移不定的时间点给缩短了,但这是最后答案吗?
仇士华:不是,还是有问题,因为它还没有定死。这个范围用我们几率来说,有百分之六十,就三分之二的几率。那在外面还有可能,这个怎么办呢?要不然再放大一倍,那六十年的范围就没有人说话了,不过那样意义也就不大了。
记者:但是您那个时候对三十年的时间范围心里还是有把握,是吗?
仇士华:我有把握,而且我还有办法。我考虑不仅仅是在这一个地方做,我还要在别的地方再做,再做论证。
记者:那您又在什么地方做?
仇士华:在琉璃河、安阳这两个地方。
有把握的就是三十年
殷墟位于河南安阳,是商代最后一个都城遗址。殷墟显然是很理想的测年地点,安阳殷墟从考古上分四期,第四期碳十四测年在公元前1080-1040年,这个时间一定在武王伐纣之前。位于北京的琉璃河则是西周最早的分封地,也能从侧面说明西周的时代,并且这个遗址的年代一定在武王伐纣的年代之后。
仇士华:在琉璃河,有西周初期燕侯一个墓里的棺木。如果这个木头的年代定出来了,也就可以判定这个墓的墓主人是什么时候下葬的了。除了测出树轮系列样品年代以外,我们还测出了墓葬系列样品的年代,这两个年代是相仿的、一致的,因而和西周初期基本吻合。
在对琉璃河出土的系列样品进行测年后,碳十四测出的数据是在公元前1040到1006年,这与安阳殷墟的测年结果在年代上恰好是吻合的。
记者:这等于又做了一遍测定。这个测定的结果跟那个一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