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开国大典”的实况广播
作者:周 迅
然后,全体受阅部队从东向西展开了分列式。海军、步兵、炮兵、装甲兵、坦克兵、骑兵队伍,伴着雄壮的军乐,陆续通过天安门广场。当军旗车“功臣号”坦克行驶到金水桥前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八一”军旗在旗手李世雄手中向下45度角向天安门城楼上致敬。此时,天安门上空出现了人民空军的战鹰。天上地下,无比的威武、雄壮。杨兆麟事前访问了空军司令员刘亚楼,询问飞行的情况。刘亚楼告诉他一个“秘密”,因为飞机的数量很少,只有26架,一两分钟就飞过去了。于是,决定飞机编队飞过天安门上空以后,绕到北边去,再从东向西飞一次。
紧接着,等候在东长安街和东单一带的群众游行队伍,挥舞着各色鲜花和彩旗,浩浩荡荡,欢呼着、跳跃着通过天安门广场。天安门广场和东、西长安街,华灯齐放,光彩夺目。天安门广场上的30万人,像潮水一般涌到金水桥边。正阳门外,一阵轰响,五颜六色的礼花飞向夜空。
播音员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把那一幕幕激动人心的场面,报告给听众。

此时此刻,杨兆麟等四人万分激动,一点也不感觉疲劳。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他们看了看手表,已经到了晚上9点20分了。
庆典快要结束了,周恩来大声向天安门广场上的群众喊道:“同志们辛苦了,大会结束了。”按照原定的程序,播音员报了结束语,宣布了实况广播结束,天安门城楼下的机房随之关机。整个实况广播持续了六个半小时。由于他们提前到达天安门城楼上进行各项准备工作,已经站立了七个多小时。
大家以为圆满地完成任务了。可是,却出现了事前无法预料的情况。聚集在天安门广场南部的30万人,向着天安门城楼欢呼、雀跃,不愿意离去。
面对热情高涨的群众,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不忍马上离去。他们缓步走向天安门城楼的东端,不断地向人民群众挥帽致意;又转身向西,走到天安门城楼的西端,不断地向这边的人群招手致意,随后一同走下天安门城楼。
目睹眼前这种生动的场面,因为已经广播了结束语,停止播音了,胡若木、杨兆麟等人束手无策,只好留下“历史性”的巨大遗憾。从第二年的国庆节开始,毛泽东先走到东头,再走到西头,向群众招手致意,成为一种固定的行动。因为有了前车之鉴,广播电台事先描述了几段,写进实况广播稿中,总算是避免了尴尬。
当天晚上,杨兆麟等人回到了机关,收听广播的同志告诉他们,在放那一段朱德总司令阅兵录音的时候,时间恰好合适,但是因为事先录音的时候,把检阅车的马达声也录了进来,杂音相当大,没有现场的音响那么清晰。这在技术上当时是无法避免的,但也算是一个不大不小的遗憾。好在处于兴奋状态的听众并不挑剔,也根本不知道那一段是在播放录音。从第二年的国庆节开始,广播技术有了改进,再也没有采用这种“笨”办法。
(责任编辑 汪文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