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小康”构想与1983年邓小平苏杭之行
作者:曹 普
苏杭之行:考察“小康”目标的可行性
“小康”目标是“降低了标准”的“中国式的现代化”。对于这个新构想是否可行,能否按时实现,邓小平给予了极大关注,并实地调研给予验证。
还在“小康”设想刚刚提出不久,即1980年六七月,邓小平先后到陕西、四川、湖北、河南等地参观考察。考察即将结束时,邓小平在同河南省委第一书记段君毅、第二书记胡立教谈话时说:“这次出来到几个省看看,最感兴趣的是两个问题,一个是如何实现农村奔小康,达到人均1000美元,一个是选拔青年干部。”他说:“对如何实现小康,我作了一些调查,让江苏、广东、山东、湖北、东北三省等省份,一个省一个省算账。我对这件事最感兴趣。八亿人口能够达到小康水平,这就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在听取河南省经济发展情况的汇报后,邓小平表示:“你们河南地处中原,你们算账的数字是‘中原标准’、‘中州标准’,有一定的代表性。”
1982年中共十二大正式确定“翻两番”、达到“小康”的目标后,党内党外群情高涨。翻两番,能否翻?奔小康,如何奔?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议论的热点。1982年10月,邓小平同国家计委负责同志谈话时也指出:“到本世纪末20年的奋斗目标定了,这就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两番。靠不靠得住?党的十二大说靠得住,我也相信是靠得住的,但究竟靠不靠得住,还要看今后的工作。”
为了实地考察“小康”目标的现实可行性,1983年2月5日,邓小平乘专列离开北京,前往江苏苏州、浙江杭州等地考察。2月6日下午,抵达苏州,下榻苏州南园宾馆。到苏州的第二天,邓小平就约见陪同考察的江苏省负责人江渭清、顾秀莲以及苏州地委、市委的负责人等,听取汇报。谈话一开始,邓小平就问:“到2000年,江苏能不能实现翻两番?” 江苏的同志回答:从江苏经济发展的历史看,自1977年至1982年6年时间,全省工农业总产值就翻了一番。照这样的增长速度,就全省而言,用不了20年时间,就有把握实现翻两番。邓小平又问苏州的同志:“苏州有没有信心,有没有可能?” 当时,苏州的经济发展水平已位于江苏省前列,1978年工农业总产值为65.59亿元,国民生产总值为31.9亿元。到1982年底,工农业总产值增加到104.88亿元,国民生产总值增加到47.61亿元,人均接近800美元。4年间,苏州的工农业总产值和国民生产总值分别以12.65%和10.5%的年均速度递增。按照这样的速度,苏州大约用15年时间,到1995年就能实现“翻两番”的目标。因此,江苏的同志告诉邓小平:像苏州这样的地方,我们准备提前5年实现中央提出的奋斗目标!此前,苏州方面为邓小平提供了16份典型材料,从各方面介绍苏州实行联产承包、发展社队工业、促进经济增长、改善人民生活的情况。听了这些汇报后,邓小平接着问:“人均800美元,达到这样的水平,社会上是一个什么面貌?发展前景是什么样子?”苏州的同志告诉他,若达到这样的水平,下面这些问题就都解决了:“第一,人民的吃穿用问题解决了,基本生活有了保障;第二,住房问题解决了,人均达到20平方米,因为土地不足,向空中发展,小城镇和农村盖二三层楼房的已经不少;第三,就业问题解决了,城镇基本上没有待业劳动者了;第四,人不再外流了,农村的人总想往大城市跑的情况已经改变;第五,中小学教育普及了,教育、文化、体育和其他公共福利事业有能力自己安排了;第六,人们的精神面貌变化了,犯罪行为大大减少。”听了这些介绍,邓小平很振奋,他仿佛已透过苏州看到了实现“小康”目标的光明前景。他继续追问:“苏州农村的发展采取的是什么方法?走的是什么路子?”江苏的同志告诉他,主要靠两条:一条是重视知识,重视知识分子的作用,依靠技术进步。为了发展生产,苏州各地吸收了不少上海的退休工人和科技人员,这些老工人有本事,请来工作花费不多,只是给点工资,解决点房子,就很乐意干。往往是请来一位能人,就能建起或救活一个工厂。还有一条是发展了集体所有制,也就是发展了中小企业;在农村,就是大力发展社队工业。江苏的同志汇报说,苏州的社队工业在初创阶段,曾经经历过“千方百计找门路,千言万语求原料,千山万水跑供销,千辛万苦创基业”的艰难过程,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归根结底,凭借的是灵活的经营机制,实行的是市场经济体制,是市场哺育了社队工业。听了这番话,邓小平说:“看来,市场经济很重要!”
2月9日下午,邓小平离开苏州,前往浙江杭州考察,当晚下榻杭州刘庄。在刘庄,邓小平对浙江省委书记铁瑛、省长李丰平以及省委领导王芳、薛驹说:“这次,我在苏州看到的情况很好,农村盖新房子很多,市场物资丰富。现在苏州市人均工农业总产值已经到了或者接近800美元的水平。江苏从1977年到1982年的6年时间里,产值翻了一番,照此下去,到1988年前后可以达到翻两番的目标。”邓小平问:“浙江能不能实现这个目标?” 在听到浙江省委负责人表示“翻两番”不成问题时,邓小平非常高兴,并且提出,江苏、浙江恐怕要多翻一点,不止“翻两番”。他说,因为宁夏、甘肃这些地方比较落后,“翻两番”困难,如果江苏、浙江只“翻两番”,全国平均起来就翻不了两番。
2月16日上午,邓小平听取铁瑛、李丰平等人的汇报。在谈到“翻两番”问题时,邓小平再次关切地询问:“翻两番是不是靠得住?现在是多少?到2000年是多少?到那时要多少电?你们的收入在全国占第几位?” 浙江的同志介绍说:这两年浙江的发展势头很好,1982年农业获得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好收成,比上年增长15%,全省工农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10%,人均达到500美元,名列全国第七位。邓小平说:北京、上海、天津三个市除外,你们是第四位嘛!又说:“生活好了,人就不愿往外走。”到20世纪末,“江苏说可以达到每人3000美元。你们少说也应该2000多美元。现在是500多美元,翻两番应该有2000美元”。五年后,即1988年初,邓小平再次来到浙江。当听到省领导说浙江五年工农业总产值增长一倍多、人均收入也翻了一番多时,邓小平对浙江的高速发展给予了充分肯定,他高兴地说:一个浙江变成了三个浙江,好,好!
1983年2月为期12天的苏杭之行给邓小平留下了深刻印象。苏杭农村的巨大变化,使邓小平对“翻两番”、实现“小康”目标充满了信心。在返京的列车上,有人问他感受如何,邓小平高兴地说:到处喜气洋洋。
“小康”构想进一步深化
1983年3月,邓小平结束对苏杭等地的考察回京后不久,即约请胡耀邦、赵紫阳、万里、姚依林等谈话。他说:“这次,我经江苏到浙江,再从浙江到上海,一路上看到情况很好,人们喜气洋洋,新房子盖得很多,市场物资丰富,干部信心很足。看来,四个现代化希望很大。”他还提出,到20世纪末实现“翻两番”,“要有全盘的更具体的规划,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也都要有自己的具体规划,做到心中有数。落后的地区,如宁夏、青海、甘肃如何搞法,也要做到心中有数。我们要帮助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解决各自突出的问题,帮他们创造条件,使他们的具体规划能够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