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我亲历的国庆群众游行
作者:倪天祚 口述 苏 峰 整理

主题变化 反映时代特征
每一次国庆节,群众游行队伍的队容、主题都有相应调整和变化,反映着各个时期的时代特征。这24次国庆群众游行活动,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49年到1965年,这些年的每次国庆游行队伍,一般反映着中国各个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辉煌成就,反映党和国家在现阶段的路线、方针、政策。国庆游行队伍利用大型图表、模型和标语等形象化的表现形式,来说明中国最新的建设成就和发展方向。同时,也寓意着广大工农队伍和广大干部向国庆献礼。
第二阶段,从1966年到1970年,“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国庆游行从群众的队容安排上,凸显毛泽东是当代最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反映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的群众运动蓬勃发展、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派的大无畏的精神风貌、“文化大革命”取得的成果。
第三阶段,1984年的国庆游行队容反映了新中国成立35年来全国各条战线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表现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历史性转折,展示了改革开放的特点和风貌。在农业队伍的队首,用5部拖拉机组成的“联产承包好”5个大字的彩车,反映了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以及当时农民群众的心声;在工业队伍中,有深圳经济特区制作的“大鹏展翅”的大型彩车模型,并有邓小平的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快些更好些”,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步取得突破性成果的时代特征。
第四阶段,1999年的国庆游行队容反映了新中国成立50年来各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游行队伍分别展示了“开国·创业”、“改革·辉煌”、“世纪·腾飞”三个主题,生动地反映了新中国成立5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来,在三代中央集体的领导下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体现了国家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进步和国际地位日益提高的大好形势,表现了全国各族人民奋发努力、满怀豪情迈向新世纪的精神风貌。
坚强意志风雨无阻
新中国成立59年来,这24次国庆群众游行活动,大部分遇到的都是比较好的天气,但也有下雨的时候。我记得1956年国庆节时就下了雨,从早晨就开始连绵阴雨,几十万群众在集合地淋雨受冻。有的群众虽然穿了雨衣,但也被雨水浇了个湿透,有些群众冻得瑟瑟发抖。那天到游行正式开始时,雨越下越大,算得上是倾盆大雨了,游行群众手中所持的纸花被雨淋得只剩下一根棍了。但是,整个群众队伍,特别是仪仗队、少先队、体育大队和文艺大队的队员们,穿的虽然是很单薄的衣服,但个个精神抖擞,斗志昂扬。他们意志坚强,冒着大雨,迈着雄健整齐的步伐通过天安门广场,接受中央领导人的检阅。在天安门城楼上观礼的印尼总统苏加诺感动得向北京市市长彭真伸出大拇指。有的外宾意味深长地说:“这是中国人民革命意志的大检阅!”
风雨无阻的国庆游行队伍,是广大群众高度组织纪律性和高度政治觉悟的反映,也是中共北京市委领导未雨绸缪的结果。我记得当时彭真市长在多次国庆节筹备会上都强调指出:集会或游行期间,如果发生意外事件,大会照常进行。不论是下雨、下刀子、扔炸弹、甩原子弹,都绝对不能动。所以,1956年这次国庆节游行,虽然遇到大雨,群众游行队伍照样按计划行进。我记得,这次游行刚结束,彭真就从天安门城楼上打电话给游行指挥部,要求迅速通知参加游行的各单位立即准备好姜汤,让所有参加游行的群众都喝,预防生病。

争先恐后磨练意志
每次国庆游行,各方面的人士都很向往,十分希望能够参加国庆游行活动。我记得有一年,在国庆游行任务下达后,北京各高等院校的同学们争先恐后,报名十分踊跃,人数大大超额,一些学校只好优中选优,张榜公布名单。有的同学看到自己榜上无名,流着泪找学校负责人要求参加游行。
北京五中有一名高一的学生在决心书中写道:“我们要通过游行让世界人民看到中华民族的欣欣向荣、兴旺发达的景象,热爱祖国不是一句空话,我们一定向祖国交上一份合格的答卷,以实际行动为国争光。”清华大学参加游行的同学们说:“我们有幸代表全国的青年向祖国表达赤诚,一定以优异的成绩向祖国献礼,让世界人民从我们身上看到中华民族的腾飞和中国的希望。”北京七七四厂800多名参加游行的职工,虽然女同志和年过四旬的人占半数以上,但他们在训练时精神抖擞,一丝不苟。许多同志练完队列后,又回到车间加班完成生产任务。在他们的带动下,全厂职工的生产热情和干劲倍增,组织性和纪律性明显增强。
参加国庆游行的队列训练活动,对参加者的意志、品质、思想作风都是一种磨练与考验。我记得有一年国庆游行训练期间,清华大学一名同学不慎把腿摔伤了,训练时裤腿磨着伤口,鲜血直流。他把裤腿卷起来,坚持训练。当别人问他是什么力量支配他坚持训练时,这个同学回答:“参加国庆的游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考验和磨练,它在我的一生中是一次十分重要的经历,并将永远留下令人难忘的回忆,我一定要克服困难,坚持把队练好。”北京电力学校一名同学说:“我们是热血青年,是祖国母亲的儿女,作为儿女,为了母亲的荣誉、祖国的尊严,训练中流再多的汗、掉再多的肉也是值得的。”
参加游行鼓号训练的少先队员们,每天早晨6点钟就开始训练,他们从不缺勤,用很短的时间就学会了多套号谱。我记得有一年,北京一七八中有位同学右手骨折打了石膏,他用左手持号坚持练习,别人问他是什么动力鼓舞他坚持训练,他说:“每当想到‘十一’那天我们将通过天安门广场接受中央领导检阅的幸福时刻,我就浑身是劲,再痛也不怕。”有的队员吹号把嘴唇吹肿了,仍然坚持练习;有的队员打镲把手磨破了,贴上胶布继续训练。
纪律性强默默奉献
1964年国庆节的群众游行,通过天安门广场的队伍横排面为150人,分为九路。由于各路队伍来自不同方向,因此,各路队伍到达天安门广场的速度有一定的差异,各路队尾通过天安门广场时会出现长短不齐的现象。为解决好这一问题,当时采取了取长补短的“补尾”方法,即将个别队尾过长的队伍在进入广场之前切补到队尾短的队伍上,使进入天安门广场的游行队伍始终保持150人的横排面,保证队尾美观、整齐。
“补尾”一般是在南河沿南口附近开始切补,一直切补到队尾进入天安门广场。如此往复,基本上能把各路队伍的队尾切补整齐,使游行队伍美观地通过天安门广场。因此,“补尾”可谓庆典游行的一“绝”。
“补尾”进行的时间很短,行动很迅速。补尾的任务由大专院校的学生担任,他们年轻,反映灵敏,节奏快,政治热情高,组织纪律性强,服从命令听指挥,指到哪里就冲到哪里。为了取长补短,这些学生像跑100米的速度前进,有时还需要来回跑。他们毫无怨言,总能圆满地完成所有的“补尾”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