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我所知道的毛泽东的几件事
作者:武健华
1953年10月11日,毛泽东在“对周恩来在全国财经会议上的结论的批语”中说:尚昆同志,文内凡用“毛主席”的地方,改为“毛泽东同志”,我已改了一些,请查一下,有未改者,照此改正。
1952年9月25日,毛泽东在“对《人民日报》国庆社论提纲草稿的批语”中写道:邓拓同志,不要将“毛泽东思想”这一名词与马列主义并提,并在宣传上尽可能不用这个名词。
1949年3月,中共中央在河北省西柏坡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上,作出了未写在决议内的六条规定,其中有一条就是不要把中国同志和马、恩、列、斯并列。1953年夏季,在全国财经会议上,毛泽东再次重申七届二中全会的规定,还特别强调说:“这是学生和先生的关系,遵守这些规定,就是谦虚态度。”
不能说“毛泽东主义”,这是发生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的一件事。1948年8月13日,华北大学校长吴玉章在给周恩来的电报中表示,想在华北大学成立典礼上提出“主要的要学毛泽东主义”、“把毛泽东思想改成毛泽东主义”。接到吴玉章的电报,毛泽东于8月15日给吴玉章写了一封长信,信中说:那样说是很不适当的。现在没有什么毛泽东主义,因此不能说毛泽东主义。不是什么“主要的要学毛泽东主义”,而是必须号召学生们学习马恩列斯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经验。另外,有些同志在刊物上将我的名字和马恩列斯并列,说成什么“马恩列斯毛”,也是错误的。你的说法和这后一种说法都是不合实际的,是无益有害的,必须坚决反对这样说。毛泽东并不反对别人学习他的著作。他把自己的著作始终看做中国革命经验的范畴。在给吴玉章的信中,他解释说:“这里所说的‘中国革命经验’,是包括共产党人(毛泽东也在内),根据马恩列斯理论所写的某些小册子及党中央各项规定路线和政策的文件在内。”
许多招牌的字是写得好的,
不留下来后代就不知道了
毛泽东不仅酷爱中国文史,而且十分珍视文物古籍,精心保护文化遗产。
1956年12月7日,毛泽东在《同民建和工商联负责同志的谈话》时,说到历史名字要保存,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的名字为什么不要,瑞蚨祥、同仁堂一万年要保存。全国有名的招牌要拍下照片来,有许多招牌的字是写得好的,不留下来后代就不知道了。把《申报》取消了,我不高兴。《解放日报》可以恢复为《申报》,党报也可以用原来的名字。我年青时到乡下走亲戚,那里都叫卖《申报》,可见深入人心。内容改变,名称保存。王麻子、东来顺、全聚德要永远保存下去。内容是社会主义的,名称是封建时代的也可以。“长城”和“省”,就是从元朝开始这样叫的。
1951年12月,画家姚虞琴通过时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的陈叔通,将明清之际思想家王夫之(世称船山先生)的《双鹤瑞舞赋》转赠给毛泽东。12月3日,毛泽东致信时任文化部文物局局长郑振铎,信称:“有姚虞琴先生经陈叔通先生转赠给我一件王船山手迹,据云此种手迹甚为稀有。今送至兄处,请为保存为盼!”
1952年4月8日,当时任职于四川荣县的曹彦昆将《清明上河图》一轴,敬献给毛泽东。为此,毛泽东批交时任政务院副秘书长的齐燕铭承办,批件说:复曹彦昆一信致谢。将曹信交给齐燕铭一阅,画件请齐燕铭考虑是否可以交可靠匠人重新裱褙,并作其他适当处理,以免虫蚀和霉变。
所有这一切,说明毛泽东那样自如地对中国历史和文化加以借鉴、运用,是同他高度的理论文化修养、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革命实践经验分不开的。毛泽东为我们树立了一代风范和人格楷模,这是我们需要坚持和发扬光大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
(责任编辑刘荣刚文世芳)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