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周总理关心救治烧伤女工王世芬
作者:周建英
对王世芬以后的医疗问题,周总理指示:行百里者半九十,以后的治疗,你们决不能放松!不要以为危险已过,要想到各种可能。要去解决医学上还没有解决的问题,一定要仔细地考虑。据后来吴阶平讲,这些话,周总理严肃认真地强调了好几遍,希望大家不要掉以轻心。周总理对治疗中可能会出现的种种难题,如王世芬植皮后全身都是瘢痕,夏天出汗怎么办?现在她的下颚骨暴露在外,嘴闭不上,牙床和牙龈怎么保护?耳朵烧掉,将来可以装人工耳朵吗?也非常关心,询问大家怎么解决。
当医生们汇报说王世芬自小家庭生活十分困难,喝粥啃窝头,就爱吃北京的咸菜疙瘩时,周总理急了,他说:你们要劝劝她,为了治病,要吃点荤菜,要努力改变习惯,否则无法增加抵抗力(那时候,病人的伙食规格也是小菜级的——作者注)。伙食不要受规格的限制,给她增加营养,增加抵抗力。

周总理的上述指示,是我们在6月17日上午被通知到北大第一医院听吴阶平传达的。这里还有一段插曲:医院通知记者6月17日上午去听传达。我在不算太拥挤的3路无轨电车上,忽听背后一声:“吴大夫,您也坐这车?三年前你给我动过手术,割了一个肾,今天我去北大医院复查,带着X光片呢!”我好奇,转头一看,是一位老工人正同一位和颜悦色的中年医生说话,那位医生一手拉着车上的吊环,一手接过X光片,摇摇晃晃地对着光看,一边看一边说:“啊!休养得不错,另一个肾蛮健康。等会儿去医院再查查血和尿……”我们三个人同一站下车,我当时心里就在想:难道那医生就是吴阶平?追了几步,一请教,果然是他。
当医生们把周总理的指示传达给王世芬时,他们事先经过了反复商讨,逐字推敲,尽量缩短语句,委婉讲述。医生向她传达时,护士在一旁随时观察她的心跳和脉搏。当时,传达还没几句话,就发现王世芬的心率已经由每分钟100次左右猛增到170次以上,她激动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医生马上把话题扯开,让她休息了一会儿,她才语声颤抖地说出一句话:“我听话,我一定多吃点东西,不让总理为我操心!”
周总理看完照片,心情相当沉重
1969年,王世芬决心献身于共产主义,经过党组织(当然还有医院革委会和军工分宣传队)的讨论,并由医院人员推荐,成为中共党员。虽然她不能像正常人那样举臂宣誓,因为她已经失去了双臂,只能躺着宣读誓言。
在周总理的关心下,在医护人员的精心医治下,王世芬终于脱离了死神,逐渐地康复过来。尽管如此,面对逐渐康复的王世芬,医护人员仍有两件心事。一件事是怕她知道失去了双臂。当时,王世芬两臂已经烧焦,抢救不久,就已经截肢了。但她本人因有幻肢感且不能抬头看,一直被蒙在鼓里。如何告诉她真相,医护人员个个发怵,声东击西地讲了不少有关的英雄故事、残疾人如何苦学劳动生活本领等,最后以商量的口吻说:“小王,你其他部位康复较好,但胳膊不理想,再坏下去,可能影响全身……”那天,王世芬一改平时谈吐诙谐,沉默了,憋了近一二十分钟,只说了句:“让我想一想……”吃晚饭时她几乎没有食欲,不唱不哼,大家严密监视她的心率。大约到半夜,她喊道:“叔叔、阿姨,你们就截吧!我挺得住。只要有头脑,将来一样可以为人民服务!”
另一件揪心的事,是怕她照镜子。出事前,王世芬的容貌姣好,要是她看到烧伤的样子,肯定受很大打击。有一天傍晚天黑时候,护士见她稍稍能够转动一下头颈,微侧,向2米远的窗玻璃目不转睛地看些什么。护士猛然警觉王世芬的视力在1.5以上,想把黑夜衬出的玻璃当镜子,便若无其事地站起来把窗帘拉上。王世芬说:“阿姨,别拉呀,我想看看天上的星星……”护士想:“我们全体人员都知道,天津一个烧伤病人从一个棕色的药水瓶上照出被毁容貌,当天就跳楼自尽了。”但千防万防,也没有躲过。有一天去理疗回来,王世芬笑嘻嘻地对医生说:“以后不要防了,今天我已经看到自己的脸了。没啥关系,就是够丑的。如果越烧越漂亮,谁都想去火里整容了。”原来她在理疗器械的不锈钢管上看到了自己的容貌。
就在王世芬渐渐康复的过程中,有一天,吴阶平打电话给我,说:“总理想看看王世芬现在的照片,你们去拍一下吧。”
摄影记者顾德华一直在追随采访这件事,王世芬烧伤后的形象在新华社内参上登过。当得知周总理要看王世芬照片后,许多人千叮咛万嘱咐顾德华,一定要拍好看一些,看得过去一些,要拍些她的心灵美,不要特写的,总之不要让周总理看了太心痛……顾德华抱着照相机说:“这是我一辈子最光荣的任务,但艰巨程度好比登珠穆朗玛峰。”
后来,我们把王世芬烧伤后的一组照片送进了中南海,同时把她烧伤前的半身照片也附上。后来吴阶平告诉我们,周总理仔细看了王世芬的照片,心情相当沉重,他背过身子,面对窗口,久久不语。
当周总理再次讲到王世芬的时候,是在七机部两大造反派数千人的大会上。周总理讲毛泽东思想,讲国际国内形势,讲以大局为重,联合起来建设中国的现代化。随后,他语气一转,说到了王世芬的故事,尤其是说到她的精神境界,数千人忽然静了下来,只听周总理语音略有哽咽,一字一句地说:“我作为一个四十多年党龄的老党员,比起她来……同志们,我觉得自己渺小,我们一起学习她的胸襟,她的革命人生观!”
“周总理没有说不发,
我看你们可以发了!”
周总理对救治王世芬的关心,不光对医务人员加重了责任,对新闻记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周总理说过:“像王世芬这种精神境界,要很好地从深度和广度再做报道。怎样学好毛泽东思想,树立革命的人生观,她是很好的活教材!” “要从广度和深度上宣传这个典型,对精神变物质、内因外因等哲学思想,可以起到普及和提高的作用。”我们认真学习并理解这些指示,后来又写出了一批有关王世芬的稿件(通讯、座谈纪要、新闻),准备送周总理审阅。
“文化大革命”时期,有个古怪的规定:“四人帮”美其名曰为节省周总理的精力,凡是中央新闻单位要送总理审阅的稿件,必先给姚文元看后转呈。我们天真地、自信地认为,王世芬这个典型是由总理亲自抓的,姚文元一定很快地转呈。不料送审第二天,“姚办”一个电话打到新华社总编室告知:“活着的典型人物,不适合宣传,暂时不要报道了。”
就这样,我们的稿件被“枪毙了”。我们获知这个消息后,郁闷过,气愤过。但是,医院对王世芬的治疗,仍在按照周总理的指示进行着。
后来,我们几个记者被下放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去了。在农村呆了一年多回到北京后,我们仍然放不下王世芬这个典型,又列了题目上报新华社。社里同意我们把这个计划送到吴阶平(吴大夫对上次稿件命运已知悉)家里,说先征求一下他的意见。第二天上午,吴阶平就打来来电话,说:“我也把你们的想法征求了总理的意见。总理说,照新华社的计划办。我看,你们赶紧动手再去采访吧。”
我们鼓起了干劲,很快又重新写出一批有关王世芬的稿件。这次,我们学聪明了很多,把这些稿件直接送到吴阶平那里,说:“也许写得不理想,请您先过目,我们好修改。” 吴阶平心领神会,接过了稿子。
没想到的是,第二天上午吴阶平来电话告我们:“我看了稿子,写得很好。我也把这几篇报道请周总理看了,周总理没有说不发,我看你们可以发了!”
闻言,我们欣喜若狂,立即把吴阶平所说的话写在新华社的稿签上。值班室同志当晚就向全国播报了。次日,我们看到《人民日报》等中央和地方一些党报均用显著版面刊登了我们的稿件,通讯的大标题是《青春似火胜于火》。我们一起采写的记者邵泉、顾德华等,更是悄悄击掌相庆。
这天上午11时,新华社编辑同志来电话,说:“刚才姚文元生气地来电责问,稿件没经过他看,怎么就发了……”编辑接着说:“不过你们别紧张,我们把稿签上的话向他一念,他气呼呼把电话挂了。也就这么回事了,哈哈……”放下电话,我们更高兴了。
自此以后,我一直关注着王世芬,并和她建立起友谊,直到现在,我们还在来往着……
(责任编辑谢文雄文世芳)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