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新中国初期向苏联派遣留学生
作者:张久春 蒋 龙 姚 芳
1957年底签订的《中国科学院和苏联科学院合作协定》和1958年初签订的《中苏两国科学技术合作协定》,都对中国向苏联派遣研究生、实习生和进修人员作出了规定。1958年,550名留学研究生、进修人员和实习生的名额是这样分配的:258名属于高等学校师资(包括外交部、文化部和卫生系统的科研机构的需要),165名分给工业交通系统,33名划给农业水利气象系统。科学院分得94个名额,其中72名去苏联,14名去东欧,8名去资本主义国家。在550个总名额中,留学苏联的占去400个。
1959年,中国科学院计划向苏联科学院派留学生73名,其中研究生42名,进修生15名,实习生16名。此次的政治、俄文、专业水平考查严于以往,所选人员水平较高。同年,科学院还向苏联高等学校和产业部门派进修生和实习生6名,分别学习6个专业。
1960年科学院派往苏联的留学生锐减到4名,其中研究生1名,进修生2名,实习生1名。科学院派往东欧人民民主国家的进修生4名,其中2名去民主德国,2名去捷克斯洛伐克。国家科委通过科学院派往东欧人民民主国家的留学生10名。
据苏联有关方面统计,中国科学院各研究所先后共有900多名工作人员在苏联科学院和相应的研究机构学习和工作,接受科学训练,学习从事研究的方法。如果数据可靠的话,其中一定包括以科学院名义去苏联学习的其他系统的人员。
留学生的选拔条件
中国留苏学生的选拔是非常严格的。去苏联读大学和研究生的人员须符合如下的选拔条件:
一、政治条件:1.历史清楚,政治上完全可靠,思想上进步者。2.学习工作积极、努力、品质善良、有培养前途且自愿赴苏联学习者。3.家庭成员与主要社会关系,无反革命问题(由公安部进行审查)。
二、学历条件:须有大学毕业的程度,并从事研究工作或实际参加与其所学有关的工作一年以上,成绩优良,确有钻研精神者。
三、身体及年龄条件:1.经卫生部门指定的医院根据(留学生身体检查不同标准的规定)检查合格者。2.限于三十五岁以下。
四、学科考试,经过政治审查及身体条件检查之后参加相关研究生科目考试,合格者,就可以留苏。
进修人员和实习人员的政治条件、外语及身体状况都必须符合以上的要求,略有不同的主要是学历条件。一般的培训人员没有非常严格的审查条件,主要在政治及身体两方面进行审查。
留苏学生通常是先在北京、大连等地的俄语院校的“留苏预备部”学习一年,进行一些准备工作。留苏预备部配备了一流的教师和优秀的管理人才,主要任务是使学员强化学习俄语,继续对学员进行政治审查,保证他们的身体条件。当时有一种说法是“够入党条件,不一定够留苏条件”。
留苏学生的学习
中国留苏研究生、大学生和进修生主要分布在莫斯科大学、列宁格勒大学、莫斯科动力学院、莫斯科石油学院、莫斯科钢铁学院、莫斯科地质学院、莫斯科航空学院、莫斯科矿业学院、莫斯科有色金属学院、莫斯科黄金学院、列宁格勒加里宁工学院、列宁格勒电工学院、乌拉尔工学院,以及其他城市的几百所高等院校和实习单位。除了莫斯科和列宁格勒大学外,其他高校基本上都是各种工学院,而大部分的实习生则主要分布在苏联科学院各研究所、莫斯科斯大林汽车制造厂、哈依科夫拖拉机厂及其他的一些工厂。
留学生的学习内容涵盖工业、农业、军事、地矿、水利、医学、电信、铁道、气象等关系国计民生的所有方面,主要是那个时期国家急需的、实践性强的专业,包括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固体物理、磁学、金属学、半导体、燃烧理论、机械、动力学、声学、电机制造、计算机、冶金等,旨在能够马上解决紧迫的问题。当时,学习基础理论的留学生比较少。一般说,各部门派遣的研究生和大学生考虑选择三四年后急需的专业,而实习生与进修人员则选择当时最急需的专业。主管部门对选拔条件执行比较严格,一般都要求有一定的实践经验。
据莫斯科工业大学基西疗夫教授介绍,莫斯科工业大学的前身是20世纪50年代著名的莫斯科机床工具学院(简称斯当克因),是第一批接收中国留学生的苏联院校之一。当时,该校有工艺、机床工具、仪器制造等系,下设金属切削机床、仪器制造、机械制造工艺、精密机械仪器、机械工艺金属压力加工等专业。斯当克因接收了中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留学生,将他们分配到各个专业学习。学院负责他们的学习,也为他们安排各种生活和文化活动。他们很明白到苏联的目的就是学习,成为有技能和熟练技术的专业人员,所以学习相当勤奋,不需要任何督促。基西疗夫回忆,第一批来学院的中国学生可能有上百人。他们与苏联学生一起学习、实习、参观博物馆等,学到了专业知识和技能。
1954年中国加强向苏联派遣留学生,因此大批留学生在1958年以后回国参加工作,但更多的留学生是在中苏关系破裂后回国的。他们学到国家急需的专业知识,具有强烈的报国信念,乐于投入到各项建设事业中去,受到各用人单位的欢迎。有些单位为了争取得到归国留学生甚至与其他单位发生了争执。
留学生回国之后,很快填补了中国科学技术和教育等领域的一些空白,承担了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技术研发和科学研究的重要任务,并且在工作中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有些成为国家科学技术事业和产业的带头人和组织者。到1997年,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有78名留苏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有63名留苏的。有的还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
(责任编辑刘荣刚)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