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石原慎太郎应邀出席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前后
作者:林晓光
获邀出席北京奥运会开幕式
2008年1月9日,中国驻日使馆公使孔铉佑访问东京都厅,向2016年奥运会东京申办活动负责人、东京都副知事谷川健次递交了以北京市代市长郭金龙的名义发出的邀请信,邀请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参加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日本媒体对此消息大感意外,连续不断地采访石原。但石原的回答却很简单:如果没有其他意外发生,我将前往北京。一个曾经对中国口出不逊的人,何以会得到北京奥组委的邀请?个中原因耐人寻味。北京奥组委官员的解释是“只要不做有损奥运的事,我们欢迎任何人参与奥运”。
感到意外的不仅是中国人,日本《产经新闻》2008年8月10日报道说:“虽然东京和北京为姐妹友好城市,但石原知事一向严厉批判中国,这次居然能收到北京方面的邀请,令人称奇。”石原此前曾在各种场合对中国发表批评性言论,是日本“中国威胁论”的领唱者之一。《每日新闻》的报道历数了石原多年来对中国的诽谤之词,比如说中国是“唯一的帝国主义”、“百姓文化水平低”,屡屡以“‘向氢弹都能造出来的中国提供援助是愚蠢的行为’等言论激怒中国”,甚至曾批评“北京奥运会同希特勒举办的政治色彩浓厚的柏林奥运会如出一辙”,扬言抵制2008年北京奥运会。所以人们按照常理“都猜测北京决不会邀请他”。
然而2007年石原第三次当选东京都知事并提出东京申办2016年奥运会的目标后,即把东京申办奥运会当做自己作为东京都知事最后的、最宏伟的工作,甚至声称如果东京申办奥运会失败就立即辞职。由此,他对北京奥运会的态度也开始发生了静悄悄的变化。他多次对媒体表示:“如能收到正式邀请,很想在北京奥运会举办时访问北京。” 2007年10月26日,在东京市政大厦会见正在日本访问的中国乒协主席徐寅生及其访日团一行20人时,石原希望中国支持东京申办2016年夏季奥运会,通过体育交流促进日中关系。11月,石原入选日本奥委会为在长野举行的北京奥运火炬接力推出的10名火炬手后也表示,如果接到邀请(出席北京奥运会)“就会去”。2008年1月,石原更是摇身一变开始为北京奥运会加油打气,在都议会上称“祝愿东京友好城市——北京举办一届成功的奥运会”。
石原将出席北京奥运会的消息,在中日两国民间引起强烈反响。日本网民在博客论坛上热议此事,有人赞赏:“这说明北京的心很宽广,能够接受石原这样的人,又一个以德报怨。”有人冷静:“政治和体育应该分开来,石原理应出席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这没有什么奇怪的,这是宣传东京申办奥运的好机会” ;有人欣慰:“看来北京和东京不吵架了”;有人惊讶:“石原怎么突然成了亲中派”;有人担忧:“他(石原)是去还是不去?去了该说些什么,北京方面又该如何接待他,如果乱说话又会引出麻烦,要把握好分寸”; 有人心怀不满:“石原向北京献媚,丢掉了自己的信念,上了北京怀柔政策的当,被北京收买了,就算去了也不能有变节行为。”还有人想得更远:“就怕北京奥运会结束后石原又会变回老样子了。” 中国网民也是众说纷纭。有的表示不该邀请石原:“以德报怨,何以报德?谁能回答我?”但更多的网民很理解北京奥组委的邀请。一位哈尔滨的网友就表示,泱泱大国,应该有大国的气度,“让石原来中国看看,会让他惭愧。中国已不是往日的中国,更不是石原想象的中国。中国人会以崭新的面貌让世人刮目相看,我们应该有这样的自信。” 国际舆论(美国《侨报》)称:中国正“带着前所未有的信心向世界打开大门”,因为“对所谓的‘中国威胁论’,没有比打开大门更加有效的消毒办法了。”北京奥运会是中国向世界敞开胸怀的大好时机,而对石原的邀请,其实也是“化干戈为玉帛”的一种姿态。
高度评价北京奥运会开幕式
2008年 8月8日,石原慎太郎同首相福田康夫一同出席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看完开幕式后,石原接受记者采访表示:“充分感受到中国13亿人口之多的惊人之处,有一种人山人海的感觉。或许人海战术是中国最拿手的说不定。总之,就是觉得人多。”除了提到人海战术之外,石原也暗指中国擅于利用美女战术。他说:“开幕式到了最后,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在致词时,地毯旁排列着许多美女,个个身材高挑,相貌出众,那种美女如云的景象,我从没看过。” 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是1600人左右的大鼓表演,同样规格的大鼓,表演动作整齐划一,与日本的太鼓表演不一样,给人一种传统与现代并存的感受。但让他感受最深的还是那些志愿者。他说:中国志愿者“不像美国机场的安检人员一副很跩的模样,中国的大学生真的又亲切又有礼貌。问了之后才知道,就连残疾人奥运会,他们都是义务帮忙的。”他认为不足之处就是:“超过3个小时的典礼,大菜太多了,餐盘琳琅满目,或许是喜庆的关系吧,但是最好像结婚喜宴一样,时间再控制得短一点比较好。”他最后说:“或许很多人对于(中国的)政治体制会有所批判,我也经常对中国政治发表异论,但对于国家社会前途的看法,中国大学生很明显地与日本的大学生不一样,他们对于国家有所期待,让人感受到青春生命的意义,听了他们的想法之后,真叫人羡慕。” 当被问及“在日本举办奥运会是否也会给年轻人带来希望”时,石原说:“应该是。不过,日本和中国国情不同。从某种意义上说,日本的年轻人很可怜,虽然他们青春年少,但却没有自己独立的地位。光在网上聊天,是无法真正沟通的。他们是在逃避现实。现在日本年轻人都不谈论国家大事,日本文坛也是如此。”对于石原的这一番言论,《联合早报》2008年8月14日发表评论文章说,这哪里像是一个“右翼分子”的发言?这简直成了开放中国的“免费代言人”了。
邀请持不同政见的人出席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是需要勇气和自信的。尽管石原过去一贯批评中国,他的历史观、价值观也令人无法接受。但中国政府高瞻远瞩,不计前嫌,邀请他出席奥运会开幕式,让他接受了一次中华文化的震撼和洗礼,让他亲眼看到中国人民并不是龇牙咧嘴、盛气凌人的,而是热情好客、勤奋上进的。实践证明,这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如果不是亲自来到北京,石原不可能赞美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也不可能对中国青年刮目相看;假如不来北京,他眼里或许只有一群激烈反日的愤怒青年。百闻不如一见,只有亲身接触,才能增进了解。
石原访问北京的主要目的,一是观摩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学习好的经验和做法。他说,日本会以日本人的想法和心灵感受性来办奥运会。二是为东京申办2016年夏季奥运会做公关。他深知如果日本要成功地申办2016年夏季奥运会,不能没有中国的支持。
但石原为何一改常态,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变”?是因为在东道国总要表现得像个客人,不宜放肆地批评东道主?还是为东京成功申办2016年夏季奥运会而讨好中国?或是他有政治嗅觉,感到日本政治、中日关系和国际社会的潮流发生了变化,才有了这“180度的大转变”?《产经新闻》评论称,这意味着中日“双方的关系开始出现变化”。
但是,谁也不会天真地认为石原将从此脱胎换骨,改变其固有的政治理念和价值观。但对待不同意见的人,在不放弃原则立场的前提下,维持正常的邻居往来关系还是非常必要的。僵化单一的吵架、论战、抵制、封杀只会互相增加敌意、扩大彼此距离。只有对话交流、求同存异,才能实现互利互惠、和平共处、共同繁荣。中日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中国如果能在环保、节能、安全管理、贴心服务等方面,学别人之长,创本国之新,那么插上翅膀的巨龙将会有怎样辉煌的前景?恐怕是无论怎样想象都不会过分的吧?
北京奥组委邀请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参加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一事,充分表明,中国正以博大的襟怀、平和的心态、海纳百川的气度,向世界展现自己的风采和胸怀。只要今后继续以开放、大气、透明、自信的气度处理各种国内外问题,中国的面貌必将焕然一新,中国的和平崛起谁也无法阻挡。无论是谁,无论他曾经对中国有什么样的评价,我们都会敞开大门,请他来中国看看,相信任何一个不带有色眼镜、不怀偏见、有正常理智和思维的人,都会得出符合事实的结论。我们有这样的自信和胸怀,中国必将以5000年悠久历史文明所积淀的博大精深的建设性思想文化精华,为人类历史与文明的进步、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历史性的贡献,从而无愧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责任编辑谢文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