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3年第11期

用赠言疏导学生心理问题的一点尝试

作者:庄祝全




  高中学生由于年龄和阅历的增长,生理和心理都渐趋成熟,但由于性格、家庭环境、接受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不少学生出现了某种心理障碍,他们或因自尊变得矜持,进而形成自我封闭的心理;或因认识水平限制,被一些似是而非的模糊认识困扰而彷徨;或因苦干不见明显成效而心灰意冷。对这些学生进行教育有相当的难度,在近几年教育实践中,我尝试用赠言的方式,避开板着脸孔训斥和长篇累牍的说教,让学生从简短的赠言中自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赠言鼓励,激发自信
  
  学生A是个自费生,进校时成绩很差,在同学面前显得非常自卑。为了掩饰自卑,于是常在学生中说:姐姐曾经是重点中学的尖子生,也只考取扬州大学,而他是一般中学的自费生,考大学根本无望。经过观察,我发现该生并不笨,且有一定的上进心和很好的美术功底,学习成绩上不去,只是因为贪玩。于是,我在检查作业时写下了这样的赠言:"学习是苦事,当下苦功夫。若存上进心,定会有进步。"在我的鼓励下,他开始变得用功了,但由于基础知识学得不好,且长时间的封闭自己,不善于和同学、老师讨论,不敢发表见解,一学期下来,成绩起色不大,才鼓起的自信又发生了动摇。怎样才能催他奋发图强、积极向上呢?于是,我在这位不苟言笑的学生A 的素质报告单上写道:"你总保持内心的宁静,为什么不把自己独特的点子呈现给大家呢?希望看到一个开朗、多才的你。"新学期开始了,这位学生改变了许多,上课发言积极了,活动热情高了,并主动担任班级黑板报美术编辑。在同学们对黑板报精美设计的赞誉声中他找回了自信,又带着这份自信投入学习,成绩稳步上升。
  学生B在成长过程中一帆风顺,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家长、老师的赞扬,同学们的羡慕,使他习惯于身处顺境,因此抗挫折能力较差,对挫折心理调适能力不强,过强的虚荣心又妨碍他与别人的交流。高二期末统考偶然失利,退到10名以后,对他的打击很大,他因此要求辞去学习委员职务,说自己的成绩不配当。当时,正是隆冬,我一面安慰他:"马有失蹄,人有失手。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视失败。"一面手书赠言:"岁寒后知松柏性,走过冬天便是春。"他看着赠言,望着窗外雪压的松柏,心领神会地回去了,那步伐中透着来时所没有的坚定与沉稳。
  
  二、赠言暗示,维护自尊
  
  学生C,成绩不佳却甘居下游,显得达观超然。他的理论根据是:"不是所有的种子都能发芽,不是所有花朵都会结果。"似乎认定自己就是那不发芽的种子、不结果的花,因而听天由命,不再努力进取。针对这种认识,我及时赠言:"不是所有的种子都能发芽,但只要播下去了,就会有发芽的可能;不是所有的花朵都会结果,但只要开花了,就会有结果的希望;不是所有的辛劳都能带来收获,但如果不付出辛劳,就永远得不到知识的硕果。"此后,该生承认自己是在为不努力找借口,这番赠言把他带到柳暗花明的全新境界。
  学生D,学习基础较薄,虽努力苦干一段时间却不见明显成效,显得心灰意冷,以至对自己"全盘否定",认定自己不是学习的料,认定自己没有上大学的命。对此我帮他列出"优点清单",并拿这些优点和他心目中的优秀学生进行比较,使他认识到自己与优等生的差距并不大,只是缺乏信心和勇气。并及时赠言:"考大学不是优等生的专利,为什么要放弃?机会对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为什么不争取?努力搏一搏吧,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不战而降'终归不是最佳选择。"该学生改变了态度,奋起直追,产生了出乎意料的奇特效果。
  
  三、赠言答疑,明确方向
  
  学生E写了这样一段话:"人的一生有何不应该,既已做过,就不必说不应该,不应该做的本是不应该做,但是我弄不清什么是不应该。"这些话似是而非,实质是一种对过去虚无、对未来渺茫的思想。倘不做答,极其有害。我针锋相对赠言相答:"当你登上一座山峰,回头望望来时的路,你就会明白什么叫不应该。"含蓄形象地指出回顾过去意在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哪条路是捷径,哪条路是绝路,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后来,他向我表白自己被那些玄言弄得莫名其妙,老师的妙喻确实给他指点迷津。
  古人云:"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劝人以言,美于文章。"上述事实表明,在班级工作中,巧用赠言,寓严于宽松,寓理解于关心,寓爱和尊重于热情的鼓励中,抚慰学生敏感而紧张的心灵,滋润学生干涸的心田,催人惊醒,促人奋进,确实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功效。
  (联系地址:江苏省如皋丁堰中学226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