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2期

当前中学生思想品德状况调查与分析

作者:傅 岩




  4.推进德育活动课程化改革。
  要制定德育实践课程方案,以推进德育活动课程化改革。应确保每学年德育实践活动的时间;建立中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制度;结合研究性课程的实施,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和进行劳动体验;实行德育实践记录卡制度。认真梳理各种德育活动,深入研究其目标、功能、实施手段及关键环节,把多年坚持的传统活动与影响较大的系列活动逐渐积淀为稳定的德育课程,让中学生分期、分批到各类基地进行各种体验、实践。学校要把在基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与学校教育的整体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从实际出发,统筹安排,周密部署,做到系列化、层次化、规范化、制度化。
  (二)引导学生在道德体验的基础上产生道德需要
  无论是进行伦理谈话还是组织活动,无论是奖励还是惩罚,都要着眼于学生是否从中获得了正确的情感体验,因为只有当学生获得了这种情感体验,才能使道德认识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精神财富。应通过德育过程,引导学生在亲身实践或创设的情境中寻找一个岗位,扮演一个角色,获得一种感受,产生一种体验,明白一个道理,通过日积月累,把做人做事的道理内化为良好的品质和行为习惯。让学生体验到被人关注与关注别人、被人爱护与爱护别人的温暖与幸福,体验到自由探索与成功的快乐与自豪,感受到仁慈、宽容等人性的光明与和煦,感受到人生自强不息,奋发上进的力量,从而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爱心,使时时成为实践之机,处处成为体验之地,事事成为提高之梯。使学生通过体验,达到自悟。
  (三)由外部教育导向主体性自我教育
  1.主体道德发展目标的自我建构。
  教师和家长根据国家德育大纲和学生年龄特点,为学生道德发展提供“参考目标”。对不同年龄的学生,同一年级的不同学生和同一学生的不同时期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对“参考目标”进行审视,将符合自己需要的内容纳入原有的道德结构中去,并确定某一阶段自我发展目标。
  2.主体道德思维能力的自我培养。
  道德思维能力的培养,既不是靠教师的传授、灌输获得的,也不是学生自发形成的,只有在具体的道德活动中逐步培养起来。要充分发挥活动的作用,引导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根据自我发展目标确定活动主题,通过分组讨论和相互合作,决定活动内容,确定活动模式,设计活动方案,收集活动材料,做好活动开展的前期准备工作。从活动的主持到具体的开展,学生担任不同的角色,既“导”又“演”,使学生充满情感的体验。
  3.主体道德行为的自我评价。
  在进行自我初步评价、伙伴团体评价、家庭成员评价、教师评价的基础上,学生个人综合各方面信息进行第二次自我评价。第二次自评的意义并不在于结果一定会和第一次不同,而在于通过多维评价,使学生对自身行为的评价更客观公正。
  (联系地址: 江苏省徐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2111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