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4期

中师学生自我概念发展现状及培养方法初探

作者:朱晓勤




  2.进行“责任”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自我约束能力。
  在学生中比较普遍地存在着这种现象:学生没有勇气承担自己的行为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在错误面前没有责任心,只想躲避;从躲避自己的错误、躲避班主任的教育、躲避家长的惩罚以至于最终放弃改正错误的机会。如二(2)班的LX同学,平日里是一个性格很乖巧的孩子,由于一念之差违反了校纪、校规,自己懊悔不已,但话里话外总想让班主任帮助她逃避责任、逃避处罚。班主任、年级组、学生处最后达成一致意见—必须处分。因为教育专家孙云晓曾经说:“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但教育不是改造人,教育应该是唤醒人。试想:一个没有勇气为自己承担责任的学生,何谈承担社会所赋予的责任。但是处分后,教师又认真细致地开展了疏导工作,不仅使这个学生较为顺利地度过了处罚前后的紧张时期,而且她还多次表态,请老师放心,一定从哪里摔倒,从哪里爬起来。后来,在撤销处分的谈话中她本人也认为,处分对她是一次很好的“责任”教育,使她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关系到班集体的荣誉,教师的期望,家长的嘱托,关键的是自我约束。现在,她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3.举行多种活动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勇于展现自我。
  课题组成员帮助学生组织有特色的主题班会,促进学生认识自我。如二(2)班的《让爱做主》主题班会,从友情篇、亲情篇、师生情三个层面阐明了对“爱”字的理解,启发学生能够懂得“爱”字的珍贵,首先是爱自己,并因爱自己而自尊、自信;其次是爱师长,知道获得爱要感恩,最终才能够无私地施予爱;再者是爱周围的人,能够从周围的人身上找到闪光点,来欣赏他人。二(3)班的《我自信、我能飞》主题班会,通过问题解答引出自我概念的定义。主体活动围绕“自我概念计量表”来进行,从共70项的指标(如:可爱的、讨厌的、细心的、蛮横的等内容)中勾选。第一步:“我是……”第二步:“别人眼中的我是……”第三步:“但愿我是……”。二(4)班《认识自我》的主题班会。通过这个主题班会,使学生对自己有了更明确的认识,尤其是对自己优点的认识,在认识自我的同时也能看到他人身上的优点。班会从很难解答的“我”字引出问题:我身上有哪些优点?你周围有哪些你所钦佩的同学?
  创造展现“健康的自我”和“积极的自我”的机会。组织全体学生去幼儿园进行保育员实习。在实习过程中,许多学生不怕苦不怕累,圆满地完成了实习任务。二(4)班是课题组被试班级。从问卷调查中,课题组看到一部分学生对“社会自我”的不自信,表现出“主观我”“客观我”“社会我”“理想我”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容易将失败和挫折夸大为对自我的贬低。针对这些现象,课题组决定,将实习总结会的策划与主持的任务交给这个班。一方面学生自己组织的活动应该是她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另一方面通过活动让学生对自我有一个正确的评价,在活动中学会同学之间的相互理解,班级之间的相互合作。
  所有这些活动都是在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自我的机会,让学生在各种场合下表现自我、发现自我,从而认识自我、肯定自我。
  虽然自我概念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幼师学习阶段,教师主要是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还要帮助一些学生改变消极的自我概念。课题组认为,改变消极的自我概念不可能一朝一夕、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远的、困难较大的工作,同时也是21世纪幼教人才培养必不可少的工作之一。
  参考文献:
  1.罗杰斯(C.Rogers):《传播科技学理论》,庄克仁译,台北,正中书局。
  2.米德(G.H.Merd):《心灵、自我与社会》,赵月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年。
  3.库利(C.H.Coiay):《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包凡一、汪源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4.何立婴:《教学社会心理学》,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
  5.宋专茂、陈伟编著:《心理健康测量》,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联系地址:北京市幼儿师范学校100036课题组其他成员有:崔晔 常贺敏 杨燕 白国芬)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