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教师现代人文精神探析
作者:琚静斋
重大影响。
教师在展开教育过程、选择教学方式、安排教学内容等时都要秉持现代人文精神,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既要适应和满足学生的需求,又要适度引领和提升学生的需要,以满足学生需要的方式来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要常常追问自己:教学是否考虑到了学生的整体发展状况?是否尊重了学生的生命权、健康权、自由表达权?是否公正和平等地对待了每一位学生?能否和学生进行自由的对话和交流?在这种充满人文性的课堂中,教师既关注学生的感性生命,也关注学生的人格生命;既重视学生对物质生活的需求,也重视学生对精神生活的追求。
如果说,在课堂生活中,教师占据了“前台”的位置,那么在班级活动和生活中,教师则更多地处于“幕后”地位。与课堂生活相比,班级活动中学生具有更大的自主性,学生的主体作用可能更为显著。随着年龄的增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能力也渐趋增强,教师要顺应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充分尊重并采取有力措施逐渐使自主权回归学生,而不是独揽大权,事无巨细地代替学生做主张。教师人文精神在学生班级活动中的实践行为主要体现为尊重、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支持学生自主地开展班级活动、班级自治和班级民主管理,如在班级干部选举中引进竞选机制或采取轮换制度,在班级活动安排中实行招投标制度或公平分配制度,让班级中每一位成员都享有权利并承担责任。民主精神、主体精神、自主意识只有在自己自由支配的活动中才能得到培养,只有在自由的环境和氛围中才能逐渐生成。
学校日常生活更多地表现为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往和互动。这种日常生活是学生和教师在学校中共同创造和构建的生活。一般说来,师生交往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导的交往,交往关系的优劣主要取决于教师。良好的学校生活氛围的形成、学生与教师和谐关系的建立主要有赖于教师的爱。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人们常说没有爱的教育是不成功的教育,但若不对爱进行具体甄别和选择,爱的结果很可能导致教育走向歧途。因此,与其说教育需要爱,不如说教育者要有正当的爱。正当的爱应建立在教育者对学生个人权利和自主地位充分尊重的基础之上,应以师生互尊、互信和互爱为前提。这就要求教师应致力于创设基于个人自主、自由和互尊、互信的爱的生活氛围,建构健康和积极的同伴关系与师生关系,使师生都能在愉悦的环境中获得成长。这种对人的生命权和自由权的尊重和保障,对生命的终极关怀及自由的学校氛围的创设本身就是教师实践人文精神的生动体现。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