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班主任专业化需要制度的保障

作者:杨连山

程度,一般采用自评量表、经验(问题)反思、阶段性工作总结、经验交流等方式,它比外部刺激更具有持续性和有效性。他评对班主任产生的激励作用,最终还得通过班主任自身的认同、内化,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第二,班主任自我需要形成性评价与班主任队伍整体素养的形成性评价相结合,以整体素养形成性评价为主。“形成性评价是对班主任个体和群体的专业发展状况进行诊断并研究改进策略的评价”。班主任自我需要的形成性评价可在班主任发展过程中随时进行(即时性),以班主任自评为主,也可以和互评结合。
  班主任队伍整体素养形成性评价,是在个体自评的基础上,由学校组织评价组对班主任的自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然后对班主任队伍整体素养和发展水平做出评价,分析问题,提出改进策略,以推动班主任队伍整体专业化水平的提高。自我需要形成性评价是基础,班主任队伍整体素养形成性评价是重点。
  第三,形成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相结合,以发展性评价为主。评价本身就带有奖惩性,不仅是班主任加薪、续聘、提拔、解聘的依据,而且有助于实现班主任专业化与学校德育工作的同步发展。因此,班主任评价既要关注其当前的表现,更要关注其长远的发展,即通过评价,了解班主任现实的工作表现与工作状态,并根据班主任专业化的发展目标,为其提供进修的条件,促进他们的专业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最大限度地调动班主任自主专业发展的积极性。
  
  四、建立职称评聘制度——彰显班主任的专业尊严
  
  潘健先生在2004年第4期《班主任》上撰文《实行职级评定制: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新思路》。该文认为“班主任状况存在种种‘怪圈’……班主任成了大家争相‘谦让’的角色”,其主要原因是“在班主任‘专业地位’认定方面,仍是一个‘白丁’”。正如许多教师所说,班主任工作成绩再突出,获得的荣誉再多,论文写得再好,评定职称时也不算数,因此很多教师都不愿意当班主任,即使当了,对班级工作也采取应付的态度。的确,在职称评聘系列中并没有班主任的一席之地。其他行业人员随着专业素养的提高,职称、工资待遇均可随之攀升,而班主任却只能望之兴叹。这让教师们觉得班主任工作是“人人能为,人人须为”的非专业性工作,这还有什么专业尊严!
  《意见》的颁布无疑给教师从事班主任工作打了一针“强心剂”,使教师们明白了履行班主任职责应具备的专业素养要比一般任课教师高得多,班主任工作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胜任的。但是,如果班主任职称评聘制度不迅速建立,那么周济部长所说的要“鼓励优秀教师长期从事班主任工作”,也只能是一个美好的愿望。因此,当务之急是教育、人事、财政等部门要把建立班主任职称评聘制度迅速提上工作日程,或在教师职称评聘制度中增加班主任专业职称子目。只有这样,才能维护班主任岗位的专业性,彰显班主任的专业尊严,这对落实素质教育的各项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责任编辑 李汉生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