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一堂评语课
作者:凌志根
做了十多年的班主任,写了十多年的评语,在评语写法的演变过程中,我也在一步步地成长。关于写评语的一些新观念、新思想,我吸收得自是不少。只是这么多孩子每年要写两次,一个学生六年要写十二次,既要写出孩子的个性特点,留下成长的印迹,又不雷同;既客观公正,又新颖并富有激励性,实在是件伤透脑筋的“苦”差事。
多年的“苦”促使我不断地思考如何“苦”中作乐,如何“投机取巧”,如何才能既高效又低耗地完成好评语。也许是冥思苦想的结果,也许是天遂人愿,在期末复习中的一天,搭班老师有急事,临时请我代一节课,因刚刚复习了两节语文课,学生也很累,如果再继续上语文课的话,效果肯定不好。这时我灵机一动,计上心来。
我拿起刚写的三位学生的评语草稿本,急匆匆来到教室。学生看见又是我,个个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这更坚定了我把这堂课改上成评语课的信念。
“同学们,老师这儿有三个同学的评语,现在想请你们评价一下老师写得是否恰如其人,如果你们能猜出老师写的是谁,说明我的评语是中肯的,否则就是失败的。”
同学们听后一个个兴奋起来,皮球里的气似乎一下子又鼓足了。
还没等我读完,同学们就争先恐后举手回答。他们的答案惊人的一致。我很得意。
同学们兴趣不减,露出渴望的眼神。
我双肩一耸两手一摊,遗憾地告诉他们:“很可惜,老师近段时间太忙了,只写好了三个同学的评语,不能满足你们的胃口了。”
一些调皮的学生开始摇头叹气,“皮球”有点瘪了。
“但是——”我故作神秘,“你们可以帮助老师呀!”
已经开始暗淡下来的眼神一下子又亮了。
我不紧不慢地说:“老师今天就请你们帮我写评语,怎么样?”
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
“注意——”我清清嗓子,声音提高八度,“现在请你们四人一组,自由组合,先各自说说自己身上的优点,再说说你组其他三个同学身上的优点,并一一记录下来。”
我故意打破以往上课讨论时固定的四人小组模式。教室里立刻像炸开了的锅,孩子们积极响应起来,寻找合作伙伴。
自由组合完成以后,教室慢慢安静下来,一些孩子开始思考自己身上的优点,变得有些不好意思起来……
说别人优点时的气氛却异常热烈,有的因有不同意见而争得面红耳赤。
这时,教室后角一组中三个同学高高地举起了手,我询问事由,其中一个站起来振振有辞地说:“老师,我们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