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8期

模糊处置——强化思想教育的张力场

作者:赵佩玲




  以表扬来促使学生认识到自身问题,达到教育目的,是辩证法在思想教育活动中的运用。当然,在思想教育活动中,回避思想交锋,一味顺着对方,是不足取的;只有赞赏、激励和表扬是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的,有时少不了鞭策和批评。但批评又易伤到学生的自尊,引起反感,我们怎样才能两全其美呢?处理学生错误,通常的方法是狠抓不放,穷根究底,严肃批评。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使犯错误的学生触及灵魂,吸取教训,痛改前非。殊不知有时会适得其反,部分犯错误的学生压而不服,产生逆反心理,破罐子破摔,非但不思改过,反而故意惹是生非。但是,若使用模糊法,委婉批评,情况就好多了。这样做既不刺伤学生的自尊心、不挫伤其上进心,又能达到教育目的。委婉批评是用迂回曲折的语言来表达批评之意,让被批评者在比较宽松的氛围中接受批评。在彼此都比较了解的情况下,直言批评是应该提倡的,但是一般人却爱听委婉的话。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人在听到直言批评时,身心往往处于收缩状态,并产生消极的防御心理。如果采用委婉的批评方法,会使受批评者放松并能冷静地听取对方的批评意见。因此在运用语言这把“双刃剑”进行委婉批评时就大有方法技巧可言,许多时候宜于硬话软说,恰当使用模糊语言。如“众所周知”、“类似的情况”、“绝大多数”、“极个别”、“与其职务不符的事”等,这些词语委婉得体,起着特殊的修辞作用。有时当事情无需明说听者自会知道时,我们可用一些模糊语言旁敲侧击,点到为止,使当事人受到震动却不把这层纸捅破!
  
  有意延缓与搁置
  
  当然,有些问题是突发性的,这类问题往往情况紧急,需要当机立断。此时,教育者无法按照既定的程序和方法去运作,只有依靠自身的直觉,凭借丰富的知识和经验进行随机决断,这就是随机决策问题,即“热处理”,否则就会失去良机,使矛盾进一步激化,给工作造成更大损失。而更多的问题是常规性的,这些问题的解决常常需要调查研究、周密运筹,需要适当的延缓与搁置,需要“冷处理”。尤其是学生的思想问题,十分复杂,单靠行政命令,或一两次谈话是很难奏效的,教师可以用延缓与搁置的模糊策略,过一段时间后,再对症下药。例如:有些事虽然属于教师的管理范围,但具有可管可不管、可说可不说的模糊性,短时间内不解决也不会影响学校教学秩序,教师可以沉默,拖延对待。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认识水平或误解产生的问题有时会自行消失或自行解决;即使问题依然存在,有些矛盾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有的事态明朗了,性质清楚了,教师就可以有的放矢,采取措施,事半功倍。可见,适当地运用延缓与搁置的模糊策略,可为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法提供时间的保证,教师由此也会赢得教育与管理的主动权。如果教师事事急于表态,而有些矛盾暴露得还不够充分,学生的思想认识和观念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或转变,这种超前处理将会造成好心得不到好报,主观愿望与实际效果产生差异,使自己陷入被动,达不到预期的教育目的。平时我们说对某一现象不能容忍,实际上对它的出现我们已经不得不容忍了。我们只是不能容忍它继续存在,继续发展或者再次发生罢了。
  我们强调“模糊”,因为它不仅是教师的一种美德,而且是一种“退一步,进两步”的策略,是一种“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的成熟,而绝不是在是非面前放弃原则、无所作为。有的教师看似态度鲜明、疾恶如仇,对待错误思想(有时是不同意见)拍案而起,表现出一种“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冲动,这种情况十有八九要把问题搞僵,把本来可以化解的矛盾加深,把可能并不复杂的问题复杂化。这与教师应有的风范和水平都是不相称的。暂时“冷置”不是被动地听任时间的摆布,久拖不决,这是因为矛盾的转化需要一个过程,教育者对其体验把握也需要一个过程。这种延缓与搁置是理智的表现,是一种负责精神,也是一种积极的等待!
  不同的思想认识,就会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对问题的不同处理方法。用模糊思维方式处理问题,不是违反教育规律的放任自流,不是盲目无原则的迁就;相反,它使得在理性主义理论下,许多看似无从下手的思想问题,开始变得柳暗花明。模糊,既不同于是非不分的糊涂,又不同于模棱两可的含混,也不同于故弄玄虚的神秘,更不同于老于世故的圆滑;模糊,不仅是一种教育境界,一种教育艺术,更是一种教育智慧。对思想问题作必要的模糊处置,可以令教育目的隐蔽,教育方法间接,扫除学生对思想教育的心理逆反,有利于克服传统教育中的思想专制,扩大思想活跃度,增强思想教育的可接受性,强化思想教育的张力场,创造生动活泼的思想教育局面,真正提升思想教育效果。当然,“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愿我们在思想教育实践工作中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1]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