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9期

富家子弟类学生的教育问题探索

作者:周立和




  4.逆反。对荣誉的需求量超过常人,却又常常事不相济,失落感便接踵而至,对挫折的容纳量便大大低于一般人。表扬他,他以为讽刺;帮助他,他视为揭短;顺从他,他怀疑瞧他不起。家长老师都近他不得,远他不得。他妈哭诉:“高一下半年,他突然想出国,与我们闹别扭,一连几个月不与我们讲话,完全不做作业,有时饭也不吃,我们很害怕。”
  5.反复。遇上心境好,加之“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交流,他很快有从善向上的欲望和冲动;可一碰上外界诱惑或感染,思想就极易波动。比如,你好不容易让他稳定下来,他也自知该静下心来搞搞学习了,可有电话邀他去“吃饭”、上网,于是刚申请在校晚自习的他,一转念又要求退出晚自习;刚刚将“传情手机”主动上交给家长,几天后他又换了一部更漂亮的新手机。
  虽然富家子弟们的个性特征不尽相同,但从心理角度看,其共性也很明显。他们的依赖心理与独立意识并存,希望成熟成功与动力毅力不足混杂,注重智商与忽视情商分化严重,在生活优越感与成绩失落感之间摇摆,不愿参与激烈竞争又不愿接受竞争带来的现实,长期的矛盾和困惑,促使其心理渐生障碍,心态失衡。
  
  四、从晓强看富家子弟类学生的教育方法
  
  首先,我们要调整思路,更新“富家子弟多纨绔”的传统观念,树立“人之初,性本善”“出身贫富皆方圆”的育人信念。同时,也应该正视有些富家子女缺乏艰苦奋斗精神、娇生惯养、贪图享受、误入歧途甚至犯罪的事实。然后,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引领他们正确面对生活,正确把握人生。
  1.家庭设障法。某种程度上可以这样说,学生身上的不好习惯大多是家长惯出来的。中国发展了,家庭富裕了,以前是“再穷不能穷孩子”,而今天许多家长和教育专家认为应该将这句话改为“再富不能富孩子”了。在孩子人格形成的雏形期,家长适时装扮一些“糊涂”,适当设置一些“障碍”,让他们受些挫折,少花些钱,多动动手,培养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品质,增强自力更生的意识,是对子女的真爱。千万别等到宠坏了、管不了的时候,再怨天尤人,怨社会诱惑太多,怨学校管理不当,怨自己悔不当初。
  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早已立下遗嘱,只留给子女极少资产,其余都捐赠社会。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是世界上最早拥有10亿美元资产的巨富,但他对子女的零花钱却卡得很紧,从而创出了“富能过三代”的佳话。台湾塑胶大王王永庆要求孩子早睡早起,不乱花一分钱。如此富门寒教,实在发人深省。国或家要强盛,必须物质和精神都富足,一旦精神贫穷,迟早会物质贫困。没有艰苦奋斗精神做支撑的家庭难以兴旺发达,没有艰苦奋斗精神做支撑的民族也难以自立自强!
  2.激志启示法。富家子弟类学生往往因期望值与行动付出不相符而自信跌落,自尊滑坡。为让晓强找回自信与自尊,我借他生日之际送上一张“志则立,立则成”的贺卡,并与他谈心,让其明辨“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感悟“无所畏,无所谓,无所为”,提醒他“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他倒很明白道理。接着便与他共同确立“准定位,低起点,小步子,多层次,阶段升”的奋斗方向,在品德、世界观、学习……诸方面引导他实现一个个具体目标,培养他对前途的渴望。
  3.重用温暖法。“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爱是教育成功的最大秘诀。对他的错,不加训斥,而是晓之以理;对他的优点,多加赞扬;对他的特长,大加赏识,并鼓励发扬。优越感强的富家子弟最受不了失落感或批评挫折之苦,一句表扬或一个任用很可能唤起他长眠于内心的热情。例如,让晓强担任“班级辩论队队长”,他立即对从不在意的语文学习倍加重视了;让他担任“住宿部长”,并在班上主持“住宿创全优靠条约”辩论会,他就从游离于纪律之外变为了纪律的维护者。最后他总结道:“有些事似乎可望不可及,其实不是做不好,而是你没有想去把它做好。”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他居然真的让全班寝室创造了从未有过的“全优满分”的好成绩。
  4.成功传递法。当学生获得小成功时,立即抓住成功究成因,让大家去思考和渲染,并升华为一种思维理念,让他向成功继续迈进。在晓强创造了从未有过的“全优满分”的好成绩后,我立即在班上倡导他的“名人名言”——“有些事……其实不是做不好,而是你没有想去把它做好”。说来也怪,这句话不仅对他自己,而且对全班都产生了促进作用。
  5.闲聊拉近法。当学生无所事事时,老师可显得似乎毫无准备,没有中心,不拘内容,不拘形式地与他谈些无关紧要的话。然后巧妙地利用这个“无中心”来实现一定的教育意图,利用“无关紧要的话”使其在闲谈和笑声中不知不觉受教育,利用“闲”的优势,自然适时、巧妙地取得他的信赖,打开他孤高自傲的内心世界,在交流中活跃情绪,拉近距离,巧妙地达成教育的共鸣。一次与晓强“闲聊”到夏天喜欢喝哪些饮料时,恰巧他手中拿着一瓶矿泉水,标签上有一句广告词“本矿泉水不含任何化学物质”。我指着广告词说:“此广告科学不?”他惊讶地摇头道:“这位‘文科生’若懂点化学,绝不会出此笑话。”我补了一句:“没有知识或知识残缺,最易出笑话啊!”他似有所悟地点了点头。
  6.耐心软化法。家庭条件好的学生,往往因事事太顺而对困难少有准备,遇到困难又意志薄弱,行为极易出现反复。教育者图一时安逸或想教育一两次便一劳永逸是难以奏效的。这便需要施教者耐心、细致地洞察,客观地分析出现反复的原因、先兆和规律,及时发现,及时抓住,及时提醒,及时疏导。例如,我在《班级学生导师手册》中建立了“特殊学生档案和记录”,每与学生谈话一次,便让他自己记下时间、过程、内容。大量的事实记录,加上老师的殷切期望,使他自觉不好意思再我行我素了。
  7.冷却自悟法。这种学生身上往往有两种力在“拔河”:拉他走歪道的外围因素太多,于是拉他往正道上走的老师和家长往往很费劲,有时“拉”得不对口味,还容易使他“激情”陡涨,暴躁发横。此时既不能任其纵放,也不能硬碰硬。最好的方法是先制造“冷场”,即撤离“火线”,不加斥责,不与议论,不作处理论断。“冷却”一段时后,视他“冷静”时再用妥当的语言“晓之以理”,引导他自悟道理,并指明改正的途径和要求。如晓强在晚自习会女生,可他认为“同学找,不理不好,又没越格又没有搞破坏”,不以为然,与年级主任顶撞。我先让他“降温”,过两天等他情绪稍好后再与他谈心“……虽未越格和破坏,但在晚自习时间,地点、身份不当啊……”他当即认错,并主动要求向当事老师和全班同学作检讨。之后,他纪律观念大为增强。
  学生千人千面,教育方法不一而足。但值得肯定的是,对富家子弟类学生的教育已逐渐被学校、家庭乃至整个社会重视,并进行了若干有益的探索,我们在此抛砖引玉,以期更多的交流。
  

[1]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