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1期

莫让“花季”成“花祭”

作者:王世美




  指导学生与人和谐相处、友好交往与自然接触是一个减轻压力、与自己的内心对话的过程。但我们接触最多的始终是我们身边一个个复杂的、充满思想的、重视自我感觉的人。社会中的人总是受着他人的影响,同时也在影响着身边的人。教会学生如何与身边的人相处才是最重要的。如果和身边的人相处得好,人就能在健康的环境中成长,相反就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从青少年自杀的原因看,他们的交往能力是有待提高的。据调查,现代青少年遇到问题,心情不愉快时,过半的人会选择上网,而不是找身边的人聊。这样,青少年就缺乏和身边那些一直影响他们的人的沟通。当他们从网络回到现实中时,他们的问题还是摆在那里,就算他们心情可能好些,但问题还是没有得到解决。教育者应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社交训练,培养学生的交往意识,有了良好的交往意识,才能主动与人交往,避免交往中的被动和自我封闭,帮助他们提高、完善交往能力,使其拥有良好人际关系所带来的快乐。教师可以寻求一些具体方法来指导学生解决人际关系问题。如运用感受性训练(为了让学生对自己的人际交往障碍有更清楚的认识,指导学生进行感受性训练,培养对他人微妙的隐藏性情感的高敏感性)、角色扮演法(即模拟某些现实问题场面,让自己扮演各种不同角色,站在不同的立场上来处理问题,以便了解别人的需要、感受,从而改善待人的态度)使学生消除社交恐惧、调节自卑等。
  创设教学情境,增强学生体验教育者可在课堂中模拟现实中的情况,例如亲人有突发事故;自己遇到困难、失败;和别人有矛盾;别人让自己难过等,让学生感同身受,互相讨论,从而使其有感触,有启发。如英国的“呼应课程”,在课堂上,殡葬行业的从业人员或护士会对小学生谈人死时会发生什么事情,并且让学生轮流通过角色替换的方式,模拟一旦遇到如父母因车祸身亡等情形时的应对方式,体验一下突然成为孤儿的感觉。这些情境将帮助学生体验遭遇损失和生活方式突变时的复杂心情,并且学会在非常情况下对情绪的控制。
  任何品质都是在一定的交往和活动中形成的,也是在一定的交往和活动中体现出来的。因此,倡导生命教育要充分重视交往与活动的作用,利用各种途径来培育学生的生存感受能力和生命情感。如通过多媒体技术让学生了解人体内部构造,在生物层面上了解生命的产生及成长过程,从而让学生更好地善待自己的生命;学生间相互交流,相互交往,培养其富有爱心、宽容、豁达等美好品质;通过音乐、美术、舞蹈、文艺创作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体验幻想和幸福的感受以培养他们对生活的向往与追求;通过野外活动,如探险、露营等,增进学生个体对苦难的体验,从而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珍惜他人的生命以及全人类的生命。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开设常规心理活动课和个别心理辅导,每月可安排1—2课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再设立心理咨询室,配备基本测量工具,建立学生心理档案。设立“心理健康热线”,对个别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跟踪辅导,建立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有效机制。
  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在以学生成绩好坏论英雄的教育体制下,教师不得不唯分数是举。重智能轻德育的教育对孩子的危害有多大,从一位自杀学生留下的文字就可以知道——在一篇《考试啊考试》的作文里,学生写下了考试前的恐惧:“如果考不好,怎么向父母,向所有关心自己的人交代……唉,烦死了。考试啊考试,你是那么的讨厌,多么渴望能取消你。”而在另一篇《一次家长会》里学生则这样写着:“耳边又响起了班主任的声音:‘初三的目标,就是提高成绩考上重点!’——成绩、分数、重点,这些虚伪的代名词,真的那么重要吗?甚至改变一个人的一生?”记得一位教育专家说,应试教育不除,教育杀人不止。我想,这句话足以惊醒每一个人。所以作为教育者,要充分运用多元智能理论,科学客观地去看待、评价一位学生。
  在上述诸多途径中,要特别重视学生苦难意识与承受品格的培养,因为“人生重重地压在我们身上,它的重量越重,我们就越深入其中”。只有经历苦难的洗涤,生命才会有永恒的意义。
  

[1]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