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1期
莫让“花季”成“花祭”
作者:王世美
创设教学情境,增强学生体验教育者可在课堂中模拟现实中的情况,例如亲人有突发事故;自己遇到困难、失败;和别人有矛盾;别人让自己难过等,让学生感同身受,互相讨论,从而使其有感触,有启发。如英国的“呼应课程”,在课堂上,殡葬行业的从业人员或护士会对小学生谈人死时会发生什么事情,并且让学生轮流通过角色替换的方式,模拟一旦遇到如父母因车祸身亡等情形时的应对方式,体验一下突然成为孤儿的感觉。这些情境将帮助学生体验遭遇损失和生活方式突变时的复杂心情,并且学会在非常情况下对情绪的控制。
任何品质都是在一定的交往和活动中形成的,也是在一定的交往和活动中体现出来的。因此,倡导生命教育要充分重视交往与活动的作用,利用各种途径来培育学生的生存感受能力和生命情感。如通过多媒体技术让学生了解人体内部构造,在生物层面上了解生命的产生及成长过程,从而让学生更好地善待自己的生命;学生间相互交流,相互交往,培养其富有爱心、宽容、豁达等美好品质;通过音乐、美术、舞蹈、文艺创作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体验幻想和幸福的感受以培养他们对生活的向往与追求;通过野外活动,如探险、露营等,增进学生个体对苦难的体验,从而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珍惜他人的生命以及全人类的生命。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开设常规心理活动课和个别心理辅导,每月可安排1—2课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再设立心理咨询室,配备基本测量工具,建立学生心理档案。设立“心理健康热线”,对个别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跟踪辅导,建立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有效机制。
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在以学生成绩好坏论英雄的教育体制下,教师不得不唯分数是举。重智能轻德育的教育对孩子的危害有多大,从一位自杀学生留下的文字就可以知道——在一篇《考试啊考试》的作文里,学生写下了考试前的恐惧:“如果考不好,怎么向父母,向所有关心自己的人交代……唉,烦死了。考试啊考试,你是那么的讨厌,多么渴望能取消你。”而在另一篇《一次家长会》里学生则这样写着:“耳边又响起了班主任的声音:‘初三的目标,就是提高成绩考上重点!’——成绩、分数、重点,这些虚伪的代名词,真的那么重要吗?甚至改变一个人的一生?”记得一位教育专家说,应试教育不除,教育杀人不止。我想,这句话足以惊醒每一个人。所以作为教育者,要充分运用多元智能理论,科学客观地去看待、评价一位学生。
在上述诸多途径中,要特别重视学生苦难意识与承受品格的培养,因为“人生重重地压在我们身上,它的重量越重,我们就越深入其中”。只有经历苦难的洗涤,生命才会有永恒的意义。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