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1期
运用减法原理优化班级管理
作者:曹正善
一、减法原理的提出
加法与减法是人们再熟悉不过的东西。在正数范围内运行的加法具有这样一些基本特点,其和落在正数的范围之内,而且不会比任何加数小。将加法原理运用于班级管理是一个加分的过程,这包含如下意义:其一,事先确定加分的标准,一般根据班级管理项目以及学生表现的等级确定分数,然后对学生在该项目上的表现加以评价再给予学生相应项目上的得分,将各种项目的分数加起来,即得到该学生的总分数;其二,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特殊情况(如参加一些班级以外的活动获得奖励),但是事先确定的管理项目又没有相应的标准与之对应,为了鼓励学生,班主任便为这些学生加上特殊分;其三,由于班级管理一般按照管理周期进行,因此分数的累计也可以分管理周期进行。对学生的评价一般是以学生所获得的总分来判断。
加法原理在班级管理中显示了其科学性、客观性和准确性等诸多优点。但是它也有严重的弊端:第一,无视学生在基础上的差异。每个学生的发展基础并不相同,他们的基本分数也就不一样,这样两个在一个管理周期里得分相同的学生所花费的劳动可能会存在巨大的差异,以最后的分数为标准无法反映学生的进步情况;第二,那些参加班级之外活动的学生而获特殊加分,这对其他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因为这些学生都是由班主任或其他老师选拔出来的,这就无法避免主观的影响,在结果上则表现为多重奖励;第三,对学生的评价往往以最后的和的大小来判断,只具有相对的意义,到底怎样才算好、什么是最好,则无定论;最后,虽然不同的学生得到的和的大小有区别,但是因为其结果都是正数,只有量的差别而没有质的差异,因此很难给学生以警醒。
为了弥补加法原理所带来的缺陷,班主任往往采用加减混合运算来进行班级管理。在这种管理思想里,班主任同样需要先确定管理的项目,并按照一定的标准确定其等级,然后按照等级赋以相应的分数(包括负分,表现在评价中即为“扣分”)。大致而言,这种管理思想在操作时,学生有好的表现便加分,有不好的表现则扣分,最后以加减混合运算的方式得到总的分数。这里将会出现另外一种危险,那些基础差的学生最容易获得的是“负分”,而且这种负分因逐步累积而越来越大,最后导致积重难返。何况加减混合运算比较复杂,加分和扣分的情况也多样,这很容易使班级管理失去有效的控制。
班级管理不是要对学生的发展形成威胁,也不是为了造就一种竞争的态势,而是要让学生看到希望、看到进步,并从中获得前进的动力。这意味着在班级管理中要明确以下几点:一是让每个成员都处在相同的基点上,而不能让有些成员在起跑线上就先输掉了;二是让每个成员知道最好的表现是什么,而不是只知道谁比谁好,也就是要保证每个成员都能够做到最好;三是让每个成员在班级管理周期能够看到自己的进步或退步,如果退步了也知道临界线在哪里。能够满足这些要求的只有减法原理。
二、减法原理的基本内涵
减法是以一个数去减另一个数的过程。在正数范围内运行的减法,其基本特点是经过减法运算所获得的差不会比被减数大,而且完全有可能跑出正数的范围之外。把减法思想运用于班级管理,同样要先确定班级管理的项目并给予其一个预先设定的值作为被减数,并按照项目标准的等级确定分数的多少,当学生没有达到管理项目的要求时,即从总分里扣除其应该得到的分数。随着管理周期的推进,其分数有可能会越来越少,而且变成0甚至负数,显然0就是学生表现的临界点,意味着教师要对其特别加以关注。
具体言之,在一个管理周期(最好把一周作为一个管理周期)里,运用减法原理包括以下主要工作:
1.确定班级管理的具体项目,然后在该周期开始之前就为每个成员在每个项目上设定一个分数(用通俗的话说,就是每个成员在每个方面都是100分),最好把这个分数转化为符号,也就是为学生所喜欢的表示“优秀”的代号,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