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多元的认知、开发与评价

作者:石培军 张立志




  同学:特热心助人,同学有了困难他总能积极主动地伸出友谊之手,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人特实在,只要答应别人的事,他总是千方百计地做到,甚至看上去有点傻。打扫卫生时,脏活累活抢着干,地扫得特干净,玻璃擦得特亮。
  家长:从小做事特别有条理。他的房间从不用家长帮助整理。初中毕业时,我们想让他把用过的书籍卖掉,他不肯,仔细一看,从一年级到初三毕业,每一张奖状、每一份作业、每一本教材,包括他用过的教辅书籍都按时间顺序摆放得整整齐齐。做事特慢。全家一起吃饭他总比别人晚五分钟吃完,说多少次也没用。早上上厕所必须要十五分钟,显得特磨蹭。每天作业做到十一点,不做完作业不睡觉,父母劝都劝不住,但成绩就是上不去,他是不是有点笨?
  班主任张老师获取这些信息后,分析认为,赵佳既不笨也不傻,和其他学生一样他也有相对而言的优势智能领域与弱势智能领域。就其逻辑思维智能而言,赵佳突出的优势智能是其思维的缜密性。他思维严谨、周密、办事认真负责。其突出的弱势智能也很明显,即其思维的敏捷性差,干什么事都显得慢半拍,看上去有点“笨”。世上没有完人,这些都是正常的。针对赵佳表现出的智能特点,班主任张老师采取以下做法帮助其实现智能特点的迁移:首先,肯定其在生活与学习中表现出来的思维全面、周密的优点。他的作业中,选择题能做得较好,后面的大题给充足的时间也能很好地解决,说明他是聪明的、有能力的,帮助他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其次,班主任与其他任课教师一起针对赵佳的思维特点设计一些思维敏捷性的训练。如,有用学科信息,如何快速审题获取试题的考察用途,如何运用所获信息检索、结合相应的基本概念与原理,快速解决问题等。在训练的过程中引导他将其思维的缜密性运用到信息的提取、整合与运用过程中。这样通过经常性的科学训练,其思维的敏捷性就能不断提高,从而实现优势智能特点的迁移,全面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将其优势智能领域的特点迁移到其他智能领域中去,班主任老师要正确认识每一个学生的智能迁移的可能性,很多事情是不可勉强的。“功夫不负有心人”这话是非常值得商榷的。应该允许部分学生具有放弃那些勉为其难的学习和训练的权利,这样他们才能最大限度地发展和表现个人的独特禀赋。
  
  3.引导学生自我设计、自我开发
  学会自我教育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学生在了解自身的智能发展状况后,班主任老师要引导学生自我设计、自我开发。主要包括帮助学生确定发展方向、制定自我发展计划、制定落实发展计划的方法与措施、及时调控发展方向等。其中,帮助学生建立“成长档案袋”是一种不错的方法。“成长档案袋”是在班主任指导下学生自己建立的一种自我评价体系。在“成长档案袋”中,学生把自己成长过程中的每一点变化分门别类地记录下来,如自己一段时间内在健康人格塑造、良好学习习惯养成、学习成果等方面取得了哪些成绩,距离自己的目标还有多远等。通过不断地审视、反思自己成长过程的每一细节,自我评价优势智能领域与弱势智能领域的发展情况。如,一位班主任老师为锻炼一位学生的意志力,列出了以下项目使其每周自问、自律:
  (1)是否每天坚持做100次俯卧撑?
  (2)是否每天坚持半小时的课外阅读?
  (3)是否每天坚持起床前、早饭后、午饭后、晚饭后、睡前,应用分散记忆法记住5个单词?
  (4)哪些良好的行为是在做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后取得的?
  (5)哪些行为反映了自己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和坚强的毅力?
  (6)参加了哪些不该参加的活动或聚会?
  (7)哪件事最值得自豪?
  (8)哪件事最让自己后悔或自责?
  (9)说的哪一句话最富有智慧或感到最欠思考?
  
  三、多元评价每一位学生
  
  学生智能的多元化和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决定了评价方式也应该是多样化的,只有这样才能真实地反映出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发挥评价对学生发展的导向作用。
  
  1.评价目标多样化
  班主任老师要多角度、多层面地评价学生的发展过程和现有水平。目前小学期末评比稍有改革,大多数学校除三好学生评选外,又增设了如五星少年、大象奖(学习)、白鸽奖(卫生)、大雁奖(纪律)等等。但大体上还是围绕考试成绩、卫生、纪律等几个方面。中学阶段“三好学生”等荣誉项目的评选基本上仍然是按考试成绩、纪律考评积分排名,除“三好学生”外的表彰项目则很少。新课改对学生发展评价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我们必须从语言文字智能、数学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旋律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和自我认知智能等多元智能的角度多元化评价班级内每一位学生综合发展状况,以评价促发展。
  
  2.评价方法交互化
  班主任老师要通过多种途径去评价,使评价更加合理。比如,在评价的内容上注重学生在班级、学校举行的各种课外活动、课题研究中的表现,关注他们的闪光点。在评价的主体上,不仅要由教师评价学生,而且要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进行自我评价以及相互评价,如同伴评价、小组评价、组间互评等。既发展了学生的自我认知智能,又培养了学生初步的民主意识。
  
  3.评价过程个别化
  每个学生都具有不同于他人的素质和生活环境,都有自己的爱好、长处和不足。学生的差异不仅指考试成绩的差异,还包括生理特点、心理特征、兴趣爱好等各个方面的不同特点。这使得每一个学生发展的速度和轨迹不同,发展的目标也具有一定的个体性。班主任老师要从个体发展的角度去评价学生,淡化他们与班内其他同学比较,不要什么事都去排名次,排出的名次也不一定公布于众。更看重他们在原有基础上纵向前进了多少以及发展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水平,为每一个学生提出适合其发展的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建议,使学生时时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爱,具有不断发展的动力。
  
  4.评价结果模糊化
  重视评价过程,模糊评价结果是新课改的重要内容。新课改要求评价考虑学生的过去,重视学生的现在,更着眼于学生的未来,所追求的不是给学生下一个精确的结论,更不是给学生一个等级分数并与他人比较,而要更多地体现对学生的关注和关怀,尽可能地通过描述性的语言评价学生的表现,尽可能用学生的“闪光点”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使学生不断从老师的评价中感受成长的快乐。
  

[1]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