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春节

作者:田恒平 张和平




  
  团圆饭
  
  “团圆饭”又叫“年夜饭”,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庭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人们既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也享受那种快乐的气氛。
  “团圆饭”的菜肴很多,各地差别很大,但一般有几种菜是必备的:一是火锅,火锅煮得热气腾腾,预示日子红红火火;二是鱼,“鱼”和“余”谐音,象征“吉庆有余”、“年年有余”;三是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四是虾、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五是甜点,预祝日子甜甜蜜蜜。
  “团圆饭”的主食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饺子、馄饨、长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讲究。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也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有的包饺子时,还把几枚硬币包进去,说是谁吃着了,就能多挣钱。吃饺子的习俗,是从汉朝传下来的。相传医圣张仲景在寒冬腊月,看到穷人的耳朵被冻烂了,便制作了一种“祛寒娇耳汤”给穷人治冻伤。他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温热的药材,用面皮包成耳朵样子的“娇耳”,下锅煮熟,分给穷人吃,人们吃后,觉得浑身变暖,两耳发热。以后,人们仿效着做,一直流传到今天。新年吃馄饨,是取其开初之意。传说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状态,盘古开天辟地,才有了宇宙四方。长面,也叫长寿面。新年吃面,是预祝长寿百年。
  
  踩高跷
  
  春节到来,南方人喜欢踩高跷。一个个化了妆的人,足踩三四尺的木跷,手执扇子,舞来舞去,有集体对舞,也有三人起舞。高跷是《插秧歌》的一种,舞者踩高跷是避免秧田泥水溅身,手执扇子是为了平衡重心,劳动气息十分浓厚。
  
  耍龙灯
  
  “耍龙灯”也叫“舞龙”,又称“龙灯舞”,是流行于我国的一种民间舞蹈。在古代,人们把“龙”作为吉祥的化身,代表着风调雨顺的愿望,因此,用舞龙祈祷神龙的保佑。
  “耍龙灯”的表演,有“单龙戏珠”与“双龙戏珠”两种。龙身由许多节组成,每节间距约五尺左右,称一档,而且组成龙身的“节”一般都是单数。龙珠内点蜡烛的称“龙灯”,不点的称“布龙”。
  在耍法上,各地风格不一,各具特色。较常见的动作有:蛟龙漫游、龙头钻裆子(穿花),头尾齐钻,龙摆尾和蛇蜕皮等。耍龙中,不论表演哪种花样动作,表演者都得用碎步起跑。巨龙追逐着红色的宝珠飞腾跳跃。耍龙灯还有个习惯,就是不仅在本村耍,还到外村表演,到镇上或城市宽阔的街头、广场去“赛演”。
  
  舞狮子
  
  舞狮是我国一项传统的民间体育活动,起源于南北朝时期。据传,宋文帝元嘉23年5月,交州刺史擅和之奉命伐林邑,林邑王范阳用象军参战,士兵持着长矛骑在高大的象背上,仅仅拥有短兵器的宋方吃了大亏。后来,先锋官振武将军宗悫想了个办法。他说,百兽都害怕狮子,大象大概也不会例外。于是,连夜用麻等做成了许多假狮子,涂上五颜六色,还特别张大了嘴巴。每一个“狮子”由两个战士披架着,隐伏草丛中。对方驱象军来攻,宗悫放出假狮子,“雄狮”一个个张着斗大的血口,张牙舞爪直奔大象。大象吓得掉头乱蹿,宗悫大胜……从此,舞狮首先在军中流行,然后传到民间。
  还有一种传说也和怪兽“年”有关,广东佛山地区的乡农不胜其苦,就把竹篦扎成若干头狮子,并涂上各种斑驳的颜色,当“年”出现时,锣鼓齐鸣,群狮奋舞,一齐朝着“年”进发,“年”惊恐万状,掉头就跑。因为狮子有驱邪镇妖之功,有吉祥之兆,于是,每年春节人们打着锣鼓,挨家挨户,舞狮拜年,以示消灾除害、预报吉祥之意。
  
  逛花市
  
  花市也称为除夕花市。除夕之夜,花市进入高潮,人们选择和布置这么一个鲜花簇拥的场面作为迎春的高潮,用来预示“春来了!”
  
  放鞭炮
  
  放爆竹庆贺春节,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相传,初唐年间,一些地方天灾连年,瘟疫四起,有个叫李田的人,便在小竹筒内装上硝,导以爆炸,以硝烟驱散山岚瘴气,减退疫病流行。后来,由于火药的发明,人们用纸筒代替了竹筒,并用麻茎将其编成串,称为“编炮”,因声音清脆如鞭响,也叫“鞭炮”。
  
  逛庙会
  
  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佛教传入我国以后与道教展开了激烈的竞争,竞争的焦点一是寺庙、道观的修建;二是争取信徒。为此在其宗教仪式上均增加了娱乐内容,这样,不仅善男信女们趋之若鹜,许多凡夫俗子亦愿意随喜添趣。在佛、道二教举行各种节日庆典时,民间的各种组织也主动前往集会助兴。这样,寺庙、道观场所便逐渐成了以宗教活动为依托的群众聚会的场所了。
  
  守岁
  
  除夕之夜,人们通宵不寐,叙旧话新,互相鼓励,祝贺来年有个良好的开头,这叫守岁。守岁的“守”,既有对即将逝去的旧岁的留恋之情,也有对即将到来的新年的希望之意。“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在除旧布新之际,亲朋好友,围炉而坐。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不是没有益处的。
  
  拜年
  
  新春佳节,至爱亲朋,同事好友,走家串户,登门拜年,互致节日祝贺,谓之拜年。相传,每年腊月三十日晚,人们为了躲避“年”,就把肉食放到门外,然后把大门关上,躲在家里,直到初一早上,人们开门见了面,作揖道喜,互相祝贺未被“年”吃掉。于是,拜年之风绵绵相传。
  聊完了,也给您拜个早年:祝您猪年吉祥!
  
  

[1]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