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愿教师皆成善听者

作者:徐英柏




  美国知名主持人林克莱特一天访问一名小朋友:“你长大后想要当什么呀?”小朋友天真地回答:“嗯,我要当飞机驾驶员!”林克莱特接着问:“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会怎么办?”小朋友想了想:“我会先告诉坐在飞机上的人绑好安全带,然后我挂上我的降落伞先跳出去。”
  现场的观众笑得东倒西歪,林克莱特继续注视着这孩子,想看他是不是自作聪明的家伙。
  没想到,孩子的两行热泪夺眶而出,这才使得林克莱特发觉这孩子的悲悯之情远非笔墨所能形容。于是林克莱特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小孩的回答透露出一个孩子真挚的想法:“我要去拿燃料,我还要回来!我还要回来!!”
  你听懂了吗?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班主任和从事思想教育工作的老师,在和学生谈话时,不肯静下心来倾听学生的想法,不肯让学生一吐为快,总爱以教育者的身份,居高临下,或者批评,或者说教,说者头头是道,听者麻木漠然。说教者自我感觉尽到了老师的职责。事实上,不仅浪费了宝贵的时间,而且适得其反,加重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学生满怀希望而来,突然发现老师也和父母一样只会说教、批评、指责,也和同学一样,其实什么都没解决,于是只好沉默,只好孤独,只好任由自己迷茫消沉。老师啊,您一定要清楚您也许是学生最后的希望!
  老师的职责是启迪而不是灌输,是疏导而不是壅流。不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就无法感知学生真正的痛楚,就不可能对症下药。倾听,正是打开学生心锁的钥匙;倾听,正是发现内心隐痛的窗口。请看下面的一个案例。
  “老师,我想问你几个问题。”
  “好的。”
  只是两道需要些小技巧的题目,我很快就解决了,可她仍站在办公桌旁并没有立即离开,而是环顾一下大办公室,身子弯了弯,有些拘谨,声音稍稍压低:
  “老师,我可以跟您谈谈吗?”
  显然问问题只是幌子。
  “哦,当然。”我微笑着,放下手中的笔,“请坐。”
  “我不坐。”她顿了一下,“已经坐了一天了,想站一会儿。”
  可以看得出来,她还没拿定主意,到底该不该讲,所以保持随时撤离的姿态。
  “这儿方便吗?”
  她的目光告诉我,她不想让更多的人知道。
  “那,到走廊上去怎么样?”
  “嗯,好吧。”
  于是,我们来到走廊,她选了一个较安静的地方,面朝里靠栏杆站着。我侧对着她,相距约80公分。
  她盯着我,眼里流露出伤感。“其实,这个问题我和几个要好的同学交流过。她们都说,你不要觉得别人会帮得了你,恰恰相反,你告诉的人越多,你的心理压力越大,你越痛苦。”
  我收敛了笑容,看着她,并没有插话。
  “她们讲的其实很对,我就觉得反倒比以前更郁闷了,更不能集中精神学习了。”
  “那你为什么要改变主意,找我呢?”我很认真地问这个问题。
  她把手中的练习册卷成筒状,顶了一下自己的下巴,“我可以相信你吗?”
  我笑了笑,“那你为什么要找我呢?”
  “同学们都很佩服你。我有个邻居,是你以前的学生,说有什么麻烦事找你,准能找到办法,于是我就来试试。我都快不行了。”
  “办法总会找到的,这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你不妨说说看。”我温和而有力的话语,终于鼓起她的勇气。她低下头,双手握着卷成筒状的练习册,轻轻道来……
  十分钟过去了,我递给她一张面巾纸,她接了,仍低着头。
  又十分钟过去了,我又递给她一张面巾纸,她接了,头抬了抬,又低下了。
  我静静地听她倾诉,没有插话。
  ……
  倾听,是一门艺术,你的眼神,你的表情,你的举动,你的问话,你的判断,都将对倾诉者产生影响,都将影响交流的进程。我们应该怎样去倾听,去叩开学生的心灵之门?
  作为倾听者,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要懂得如何尊重别人。在日常生活和交往中,就给倾诉者留下可以信赖的良好印象。试想一下,如果我在解决学生提出的两道并不难的问题时,表现出哪怕是一点点的不耐烦或责怪情绪,她会怎样呢?“这题目并不难嘛!”“这一题你怎能不会呢?!”她听到诸如此类的言语,还会找我倾诉吗?甚至以后连难题也不会向我请教。
  作为倾听者,要学会洞察对方的心思。你不能仅仅满足于表层的听知理解,而要从对方的言语中听出话中之话,从其表情语势、身体动作中演绎出隐含的信息,把握对方的真实意图。你可以通过自己的体态语言、表情语言或简单明确的追问给对方必要的反馈,表明你是一个积极的“听话者”,很愿意听取对方的倾诉。例如,肯定地点点头,温和地笑一笑,目光始终注视着对方,用“噢”、“嗯”、“真不容易”、“是个难题”等简短语言激励对方继续说下去。面巾纸是倾听者必备品,当倾诉者说到动情处,你恰到好处地递一张面巾纸,可使她的身体更加放松,心理压力明显减轻,更愿意一诉到底。只有全面了解了问题的真相,你才能从根本上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才能提出中肯的意见。
  作为倾诉者,要善于创造有利的倾听环境。如果是预约的,可以事先征求倾诉者的意见,是在心理咨询室,或在学校花园的某处?在个人办公室,或在别的什么地方?当确定好见面地点以后,可能的话,应该有所布置。要准时赴约,确实因事不能赴约,一定要提前当面说清楚,这很重要。如果是突然要求谈话,而你正好又有时间的话,仍需征求对方意见,尽量选择安静、平和的环境进行交谈。无论是站着还是坐着交谈,都不要采取面对面正对的方式,那样会使对方产生压迫感,会加强对方的紧张度,使交谈不能顺利进行。正确的做法是,如果是站着交谈,可站在倾诉者侧前方约80公分处。超过1米,对方会觉得你不在意这次谈话,太近又会使对方感到不安。如果坐着交谈,椅子的摆放应该保持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