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高考作文命题中的“学院味”

作者:赵文汉 李西军




  3.命题蕴含着中国传统文人的情结
  中国文人在历史的流转中形成了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他们追求人格的独立,向往精神的自由,不愿向权贵或世俗轻易屈服。但这种人格特点又常常遭到权贵或世俗的打压和排挤,而文人个性的软弱又决定了他们在实际生活中无力或不愿反抗。这种精神上的不妥协、现实中的“肌无力”迫使中国传统文人常常选择“退隐”作为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在中国文化传统中,这种情结集中体现在陶渊明身上,“陶渊明”自然成为了中国传统文人竞相模仿的对象。所以这种情结又可称之为“陶渊明情结”。
  中华文化是一种感染力非常强的文化,“陶渊明情结”感染着一代又一代文人,读书越多,文学专业性越强,这种情结就越浓。
  近年来的高考作文命题中也在传播着这种情结,比如《诗意地生活》。什么叫“诗意地生活”?大概陶渊明的生活方式就叫做标准的“诗意地生活”。“诗意”二字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田园”“牧歌”“山林”等字眼,又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归隐”“隐退”“隐居”“避世”“出世”“老庄”等词汇。所以说,此命题在典型地传播着中国传统文人的“陶渊明情结”。
  我们的社会进入市场经济后,城市化进程被快速推进。在这一进程中,文人们一向崇尚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快速退出人们的生活领域,退出人们的生活视野,文人的“梦”一天天被破坏,于是一些不愿面对历史进步的文人开始高呼“诗意语文”“诗意地生活”“诗意的人生”等等。一时间,这些呼喊在文人的圈子里快速传播开来,大概他们是想以此来挽留住自己的“梦”。
  所以文人们也将这种情结拿到了高考作文命题里,《诗意地生活》便是例证。命题者大概想借命题这一“特权”来影响感染我们的下一代,期望“陶渊明情结”香火不断。
  
  三、“学院味”的问题之所在
  
  笔者对高考作文命题中的“学院味”是持否定态度的,因为它会产生诸多负面影响。
  1.命题过于艰深,不利于考生写作水平的发挥
  长期从事专业研究的教授们用自己审视生活的眼光去命高考作文题,让只有高中水平的考生们也用这种眼光去写作文,其实有些勉为其难。高中生缺乏教授的眼光,没能力去解开教授深藏在题目中的含义,题目解不开,勉强写作文,一是无话可说,二是写跑题。这两种情形都会严重影响考生写作水平的发挥。
  影响考生写作水平的发挥,就不利于选拔,也就达不到高考的目的。像《春来草自青》这类超越考生实际认知水平的命题是不具备高考选拔功能的,其不利影响可想而知。
  2.命题文学味太浓,不利于引导中学的作文教学
  依据青少年身心发育规律,高中生思维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重要过渡时期。这一时期作文训练的重点文体应该是抽象说理的议论文,因此传统的高考作文命题以议论文为主,是有其科学依据的,对高中阶段的作文教学有着良好的导向作用。
  而今,很多高考作文命题文学化倾向明显,书斋味太浓,而且连续多年坚持不变,这对高中的作文教学会产生不良的导向作用。高考是中学教学的指挥棒,高考考什么,中学就教什么。如今高考不考议论文,中学就不会训练学生写作议论文,这种导向的不利影响可想而知。
  高中生升入大学,甚至走向社会,更多的人需要的是议论文的写作能力,而并非文学创作能力,所以高考命题文学化倾向过重,对青少年今后的发展也会产生诸多不利影响。
  3.“陶渊明情结”过重,不利于引导考生们的精神成长
  如果说“陶渊明情结”在中国传统社会里还有其积极的一面的话,那么它在今天的社会里则代表了一种消极、落后的情绪。
  今天的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是一个多元的社会,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独立的、个性化的观点和精神追求。我们文人在骨子里有些陶渊明气质,在生活中有着陶渊明式的精神追求和人生价值观都是无可厚非的。但这种东西不可拿来去影响别人,更不可拿来去命高考作文题,在高考考场上去影响我们的考生。
  须知,“陶渊明精神”与今天的社会主流是格格不入的。假如一个孩子成长为“陶渊明”,在今天的社会里,他会非常痛苦,会产生一种被遗弃的感觉。社会的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主流,让他去寻找与主流社会背道而驰的生活方式,他能不被遗弃吗?他能不痛苦吗?
  所以说,不能用“陶渊明情结”去立意高考作文命题,它不利于引导青少年精神的健康成长。
  总之,最近几年高考作文命题中的“学院味”十分明显,个人以为此风不可长,否则它将严重影响高考作文命题的健康发展。
  

[1]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