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茶仙陆羽
作者:曾纪鑫
赵威后出生在一个纷乱的时代。其时,秦国第一强国的地位已经确立。齐宣王去世,齐愍王即位后国力日衰。这是一位好高骜远的君主,他有着巨大的野心,却缺乏足够的耐心。前299年,愍王让孟尝君去秦国为相,结果孟尝君蒙难秦国,险些回不了家。于是,孟尝君大怒,联合各国讨伐秦国,但是没有得到什么便宜,只好惨淡收场。前296年,赵国灭亡了中山,势力大增,令东方各国相当惶恐。但是就在下一年,出现了“沙丘之乱”,而年幼无知的惠文王登上了王位,接下来真正长期掌握赵国权柄的是奉阳君李兑。而这段时期在战国舞台上最为活跃的是苏秦,在他的活动下赵齐燕等国关系显得密切,李兑也很希望和齐国搞好关系,所以就支持齐国攻打宋国,并组织联军攻打秦国。前289年,赵惠文王20岁了,李兑便极力组织了和齐国的联姻,替赵王娶了齐愍王的女儿,此时威后大约十六岁。
赵惠文王亲政后,其胞弟赵豹(后于公元前272年被封为平阳君)和平原君赵胜成为能够左右赵国决策的人物,文武全才的赵奢也出山主持税赋大计。而齐愍王得到宋国之后变得更加狂妄自大,将孟尝君赶出了齐国。被激怒的孟尝君立刻到魏国组织反齐同盟,秦昭王也投机参与,而赵国成了盟主。就这样,维持了十余年亲密关系的赵齐两国被拉入了战争的轨道,也意味着惠文王和威后婚姻的政治目的彻底失败!从当年开始,各国联军就不断地攻打着齐国,直到前284年乐毅下齐国七十余城。愍王被杀,赵威后的弟弟法章在危亡中即位,是为襄王。前279年,田单大破燕军,齐国的大难解除,但从此失去了东方强国的地位,取而代之的就是赵国。也许东方强国的运势就是随着威后而移动吧。
但是这些年里,赵威后的心情始终不好。其实在赵齐两国关系破裂后不久,威后就先面临了一次丧女之痛,前286年刚出生不久的公主就夭折了。两年后,父亲又死在与丈夫有关的势力之手,这对一位才二十岁左右的女性来说是极大的打击。然而从后来的情形看,威后并没有从此一蹶不振,她在接下来的几年内一直致力于挽回各国对齐国的灭亡动机,赵国很快撤出了主力,赵国和重建的齐国恢复了正常的邦交。
这之后,赵国在文有赵豹、赵胜、蔺相如,武有赵奢、廉颇、许历的情况下,保持着一种从武灵王那里得来的强势的惯性,一直屹立于秦国的东方。双方相持了数十年,而秦国没有得到便宜。就在前279年,秦昭王和赵惠文王相会于渑池。
约公元前268年,赵国为了强化和燕国的关系,选择了当时是燕王孙的今王喜作了女婿,这个女儿就是后来的燕后。威后送燕后出嫁时,手把着坐车后面的横木,痛哭掉泪,想到她要远远地离开去往危险的燕国,内心悲痛。燕后离开后,威后仍然很想念她,祭祀时总要为她祷告“千万千万别让人家遗弃把她送回来呀!”《战国策》:“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希望今王喜能和燕后生有子嗣,得以继承燕国的江山,代代相传。燕后后来是否真的生有王子不得而知,即使生有王子是不是太子丹也不得而知,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燕后的儿子肯定没有当上燕王,因为燕国到了今王喜这一代就被秦国灭了。这也是赵威后当时万万想不到的。
赵国加强了与齐、燕两国的关系,加上自己的实力,足以抗衡秦国。
公元前266年,在位长达三十三年的赵惠文王去世。赵惠文王的儿子,有明确史料记载的,仅有三个:赵孝成王赵丹、庐陵君赵丰、长安君赵华。三子皆为威后所出。是年,长子赵孝成王即位(第二年正式登基),赵威后开始了她坎坷而又短暂的太后生涯。
赵孝成王二年(前264年),赵威后病逝,享年41岁。她临死还不忘赵齐同盟,嘱咐要重用田单,赵威后以地交换,让田单至赵国为官。这位曾经在历史上留下自己深深脚印的女子去了,离开了她生活了25年的赵国。她的灵魂可能会回到故乡齐国,但是她可能还有很多心愿未了,而命运却已经不给她这样的机会了。
赵威后死后,孝成王在名义上亲政了,不过四五年之后就遭受了长平大败,之后国力渐衰,终为秦所灭。
由上可见,不论是赵威后个人的努力,还是风云际会因缘巧合,可以说作为战国七雄的赵国之强盛,都是与威后之入赵与去世而息息相关的。
那么,在威后“垂帘听政”之时,她究竟如何摄政赵国而流芳后世呢?
※王者视角:长头发的长见识
赵孝成王即位时尚年幼,国家大事由赵威后负责处理。
可是,根据宫廷的规定,朝中官员不得直接与皇太后接触。那么,赵威后如何摄政呢?垂帘!就是威后坐在皇帝理政厅堂侧面的房间里,在房间和厅堂之间悬一帘,听官员们与孝成王谈论政务,从而参与政事。
都说“长头发短见识”,可赵威后却是一个贤明而有见识的女性。她的“长见识”,从上文中所述,她送女儿入燕即可看出。
赵孝成王元年(公元前265年),秦国看到赵国领导层正在新旧交替之际,国内动荡不安,孝成王又年少无知,认为有机可乘,于是“孝成王元年,秦伐我,拔三城。赵王新立,太后用事。秦急攻之”(《赵世家》)。
形势十分危急,赵威后向母邦齐国求救,可是齐日: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虽然两国是政治联姻,但以王子为人质乃战国时期常为之事,所提并不为过。但赵威后最疼爱这个小儿子,合不得让他远离。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这个时候,大臣触龙出来了,他先问候太后、谈饮食养生之法以舒缓气氛,继而说:“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就是说太后您爱您女儿燕后要甚过爱您小儿子,威后说不是这样,我更爱长安君。解龙说:“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郑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而后又说:“从这一辈往上推到三代以前,一直到赵国建立的时候,赵王被封侯的子孙的后继人有还在的吗?”赵太后说:“没有。”触龙说:“不光是赵国,其他诸侯国君被封侯的子孙,他们的后人还有在的吗?”赵太后说:“我没听说过。”左师公说:“他们当中祸患来得早的就降临到自己头上,祸患来得晚的就降临到子孙头上,难道国君的子孙就一定不好吗?这是因为他们地位高而没有功勋,俸禄丰厚而没有劳绩,占有的珍宝却太多了啊!现在您把长安君的地位提得很高,又封给他肥沃的土地,给他很多珍宝,而不趁现在这个时机让他为国立功,一旦您百年之后,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我觉得您为长安君打算得太短了,您对他的爱不如对燕后啊。”
赵威后是爱她的儿子的,而且是有眼光的,她知道为孩子作长久打算是对的,所以接受了触龙的纳谏,“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秉,质于齐,齐兵乃出。”
这确是王者之举。威后有王者风范,更有王者之视角。
※平民意识:苟无民,何以有君?
赵威后之立威于战国、扬名于后世,最主要还得益于《战国策》卷十一《齐策四》中的《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一文。
有一次,齐王派使者带着信到赵国问候赵威后。威后还没有拆信,就问使者:“齐国的收成不坏吧?老百姓平安吗?齐王身体健康吗?”(原话即是“安然无恙”这一成语的出处:“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
齐国使者听了心里很不高兴,说:“我受齐王派遣来问候您,现在您不先问齐王,却先问收成和百姓,难道可以把低贱的放在前面,把尊贵的放在后面吗?”
如果赵威后没有病逝而能继续“垂帘听讲解,敬请关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