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长孙皇后:“国母”的智商数第一

作者:郭灿金



颜直谏吗?直不直谏是你的事情,理不理睬是我的事情。李世民的主意已定。
  虽然如此,可李世民内心对魏征的举动却感到好笑,因此也就心存轻蔑。回到后宫,李世民不假思索地就把魏征拿起棒槌当针认的举动告诉了长孙皇后。换作别人,一定会陪着丈夫嘲笑魏征一番,然而,长孙皇后却做出了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的举动:她仅仅让长乐公主得到了应得的嫁资,而没有一丝一毫的追加;同时,长孙皇后还派人给魏征送去了500匹布帛、400缗钱以示褒奖。
  其实,李世民对魏征并没有太多的了解。魏征毕竟不是李世民的班底,他“投诚”过来之后,与长孙皇后也没有过多的接触机会。可是,魏征的名字还是一次次顽强地传到长孙皇后的耳朵里。有一次,以大度自居的李世民退朝后,居然骂骂咧咧地回到了后宫。他骂的是魏征,因为魏征总是毫不留情面地指责他的过失,李世民认为魏征的行为就是“讪君买直”,靠大胆指出皇帝的失误来赢得自己正直的名声。卸去了伪装的李世民凶巴巴地说,总有一天要杀了魏征这个土老冒!李世民的动怒,让长孙皇后记住了魏征这个人。她知道,敢故意让李世民如此生气的这个人绝非等闲之辈。于是,她换了一身盛装,来到皇帝面前。在李世民惊讶的目光注视下,长孙皇后从容地解释道:自己听说“主明臣直”,现在魏征敢于直言正是因为陛下圣明,所以,要穿上出席盛典才用的服装,郑重地向你祝贺……
  面对想不通的李世民,长孙皇后这样说道:“妾与陛下结发为夫妇,曲蒙礼待,情义深重,每言必候颜色,尚不敢轻犯威严,况在臣下?情疏礼隔,故韩非为之说难,东方称其不易,良有以也。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有国有家者急务,纳之则俗宁,杜之则政乱,诚愿陛下详之,则天下幸甚。”
  就这样,长孙皇后用自己的智慧和智商平衡了朝野,同时也显示了大唐王朝的智力所达到的高度。因此,虽然在李世民的朝堂之上,我们看不到长孙皇后的身影,但我们却可以随时随地感受到长孙皇后无处不在的影响力。即使在房玄龄的问题上,我们依然可以看到长孙皇后那只看不见的手。
  房玄龄是李世民班底的重要成员。贞观前,他协助李世民经营四方、削平群雄、夺取皇位,因为功勋卓著,李世民盛赞他有“筹谋帷幄,定社稷之功”;贞观时期,他总领百司,执掌政务长达20年,在朝野享有崇高威望。后来,因为一件小事,李世民将房玄龄降职打发回了老家。长孙皇后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在自己病重之时,她还念念不忘此事,她借李世民来探病之际,委婉地说道:“玄龄事陛下久,小心慎密,奇谋秘计,未尝宣泄,苟无大故,愿勿弃之。”李世民听了这话之后,立即召回房玄龄,让他官复原职。长孙皇后对房玄龄如此,而对自己的娘家人却是另外一副样子。在病重之时,她对自己的娘家人作了这样的安排,她对李世民说:“妾之本宗,因缘葭莩,以致禄位,既非德举,易致颠危,欲使其子孙保全,慎勿处之权要,但以外戚奉朝请足矣。”
  对于外人,长孙皇后尚能处理得如此得当,处理起自己的事情当然更是得心应手。不过,对长孙皇后来说,最大的事情就是如何能保持住李世民对自己的感情。在这方面,长孙皇后表现出了过人的智慧,她信奉的哲学是:张开双臂,你将拥有整个世界,攥紧拳头,你将两手空空。
  于是,长孙皇后不争风吃醋,不挖空心思以求李世民的情感聚集在她一个人身上,而是与此相反,她竟经常耐心地开导李世民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嫔妃,千万不要厚此薄彼。对于后宫的嫔妃,长孙皇后从来没有把她们当作是自己的竞争者,而是当成了自己的同盟军。因此,她对每一个人,都抱着一种关爱之情,因为有她在,李世民的后宫就成了中国历史上最温馨的后宫。
  更重要的是,对于李世民,她有着足够的忠诚:“上得疾,累年不愈,后侍奉,昼夜不离侧。常系毒药于衣带,曰:‘若有不讳,义不独生!’”你看,长孙皇后堪称情到深处,因为深爱李世民,所以当李世民生病之时,她干脆将一瓶毒药丸带在身上,以示时刻准备着和李世民同赴黄泉。“若有不讳,义不独生!”她还补充道,“妾于陛下不豫之日,誓以死从乘舆,不能当吕后之第二。”意即如果李世民死在我之前,我一定会马上服毒自尽,以免自己成为当年的吕后。这话虽然听起来有些肉麻,却充分表现出了长孙皇后的机心和忠贞。
  最后,长孙皇后反而死在了李世民前面,临死之际,她对李世民说:“妾生无益于人,不可以死害人,愿勿以丘垄劳费天下,但因山为坟,器用瓦木而已。”
  对于这样完美的女人,一个成熟的男人怎么会不心旌摇动?这样的女人怎么会失宠?
  果然,长孙皇后去世之后,在李世民的后宫之中,再也没有任何一个女人可以填补她的空缺。长孙皇后之后,的确没有任何一个女人被李世民封为皇后。
  
  编辑:汪微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