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施琅大将军:十三年修炼成就平台伟业
作者:高 冕
渡海攻取澎湖和台湾全靠水师,但福建水师提督万正色却呈上《三难六不可疏》,声称澎湖守将刘国轩智勇双全、锐不可当,台湾难以攻取。康熙帝看罢大失所望,怒不可遏道:“我仗他有本事,委之重任,而他却畏服贼将,难堪大任。”
康熙帝了解到万正色平庸无能,便有了起用施琅之意,但他对施琅尚存疑虑:施琅之子施齐(即世泽)被郑军俘获后在郑经手下担任军职,据说后来被郑经杀害,不知到底是否属实。再说,施琅在京赋闲十多年,其才干如何已经很难说了。
在此之前,福建总督姚启圣对施琅子侄的情况作过详细调查,证实施齐、施亥两家73口已被郑氏全部杀害。他深知施琅的才干,因而多次力荐施琅出任水师提督,并愿以全家百余条性命作担保。
姚启圣身为总督、正一品封疆大吏,举荐一位水师提督,在皇上面前竟以全家一百多口性命作担保,足以反观康熙帝对施琅疑心之重,也足见姚启圣荐才之心切。
对清王朝来说,用一员水师提督是一桩大事,若是用准了,就能打败倚仗水师作支撑的在台郑军,若是用错了,不仅要打败仗,而且此人很可能与敌狼狈为奸、倒戈一击,动摇大清基业。所以,起不起用施琅出任水师提督,康熙帝思虑再三,拿捏不定。为此,他先后四次询问心腹大臣、内阁大学士李光地。
“施齐果以内附为海上杀耶?”康熙帝问李光地。“海上”指占据台湾海岛的郑经集团。
李光地知道康熙帝尚存疑虑,于是答道:“施琅既来,琅海上所畏也,恐我朝用之,故彼用其子,以生我疑,不用其父耳!”他看了看皇上。接着又道:“施齐后得来降,复为海上所得,知其必不能一心,故杀之。”
这番话对郑经起初为何让施齐当官,后来又为何将他杀掉,作出了很有说服力的解释。
“施琅果有什么本事?”康熙帝又问。
李光地答:“琅自幼在行间,经历得多,又深谙海路,海上事他亦知得详细,海贼甚畏之。”
康熙帝频频点头,认为李光地说得有理,便问道:“汝胸中有相识人可任为将者否?”又说:“就汝所见,有可信任者,何妨说来。”
康熙帝关注的是施琅,李光地解说的也是施琅,但此时皇帝话锋一转,却要李光地为他推荐一员水师将领,而并不直截了当问施琅是否可担当这一重任,这让李光地心情沉重起来。
李光地矜持再三,答道:“此事非小,容臣思想数日后,斟酌妥即复旨。”
过了数日,康熙帝派武英殿大学士明珠前往询问。此时李光地极力推荐施琅出任福建水师提督,并娓娓道出四条理由:“他全家被海上所杀,是世仇,其心可保也。又熟悉海上情形,亦无有过之者,又其人还有些谋略,不是一夫之勇,又海上所畏,唯此一人,用之则其气先夺矣。”
康熙帝听罢,心中疑虑彻底打消。
康熙二十年七月二十八日这天,康熙帝作出决定,任命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加太子少保衔,改任万正色为陆路提督。
施琅羁留京城13年的难熬生活,自此画上一个血色句号。
五
康熙二十年八月十四日,施琅将要离京启程,康熙帝设宴瀛台,为他饯行,同时赐他鞍马一匹。皇上神色凝重地叮嘱施琅:“尔至地方,当与文武各官同心协力,以靖海疆。海氛一日不靖,则民生一日不宁,尔当相机进取,以副朕委任之至意。”
康熙帝神色凝重,自有一番道理。对于台湾问题,一直存在主张和平谈判与武力解决两种声音,只不过随着形势的变化,时而这种声音高一些,时而那种声音高一些。时光流转到康熙二十年,朝廷内主张和谈的声音占据上风,普遍认为攻打台湾要渡过如此险远的一片海洋,海风巨涛变幻莫测,想要长驱直入克敌制胜,实在难有胜算。当时,主张武力攻台的只有内阁学士李光地、福建总督姚启圣、福建巡抚吴兴祚等人,声音微弱。
经过皇城13年历练,施琅已成为老道持重的帅才。宴会上,他提出要皇上派御前侍卫吴启爵随同征台的请求。康熙帝听罢,欣然同意。施琅这一手很高明:这等于主动要求皇上派心腹监视自己,使皇上心中的那个疑团彻底消除。
在皇上眷望的目光中,施琅踏上重返东南海疆的路。蓄积13年的绵厚阴霾,此刻化作痛快淋漓的电闪雷鸣射向东南。
十月初六日,施琅抵达厦门视事。为防止总督、巡抚、提督之间彼此掣肘,他上疏提出“臣职领水师,征剿事宜理当独任”,要求给予专征之权。但康熙帝没有全盘采纳他的建议,当月二十七日,他命福建总督姚启圣统辖福建全省兵马,同施琅一起进取澎湖、台湾命福建巡抚吴兴祚负责刑名钱粮诸务,提供后勤保障,但不必随同进剿。
就在施琅整治战舰、督练士卒、制造军械之时,海峡对面台湾岛上的郑经之子郑克爽也在调兵遣将,积极备战。因澎湖为台湾门户,所以郑克壤任命刘国轩为正总督,以征北将军曾瑞、定北将军王顺为副总督,调水、陆师增援澎湖,修战舰,筑炮垒,并派密探细作侦探对岸军事情报,厉兵秣马以待清师。
战鼓越擂越紧,郑克壤心中有些发虚。从康熙二十年起,台湾接连三年遭受旱灾,其间又数度遭受暴雨洪水侵袭,饥荒并仍,百姓难以生存,活活饿死很多人,土著部落伺机造反,形势越来越严峻。到康熙二十二年二月,饥荒更加严重,饿死者越来越多。
初八日,郑克爽派天兴知州林珩抵福州,谒见姚启圣,寻求和谈。姚启圣被打动了,知会施琅,建议“以抚为善策”。施琅对此持不同看法,总督、提督两人各持一端,和议未成,林珩不得不打道返台。
施琅想撇开总督、巡抚专征台湾已令姚启圣很不满意,现在在对台策略上,施琅又针锋相对,两人关系进一步僵化。
施琅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他明白,在挥师打下台湾之前,首先要打赢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战胜“主和派”。
十二日,施琅上疏请求调遣兴化、江东陆兵3000人配船进剿,获得康熙帝批准。实际上,这是施琅探出的触角,看看这会儿皇上心中的天平,是倾向武力攻台还是倾向和谈招抚。
三月二十五日,康熙帝令平阳总兵官朱天贵及所部仍留福建,在后策应,听施琅调遣。
四月十六日,姚启圣、万正色联合上疏,陈奏进剿台湾“三不可行”。施琅则截然相反,上奏提出目前正值攻台良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水师已作好进攻准备,台湾郑军“灭在旦夕”。
主战主抚,双方各不相让。
在此期间,姚启圣对施琅多方掣肘。施琅原择定农历四五月间进军台湾,因为这时正行南风,对清军水师出击有利,过了六月,遭遇飓风概率大为增加,出师不利。出身行伍、担任福建军事首领已久的姚启圣蓄意挑起南风进军有利还是北风进军有利之争,借故阻挠施琅出征,争执从五月初七至十六日未果,以至拖到六月,差点贻误军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