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3期
沈括:瑕疵和光环并举
作者:杨 府
所以,自北宋以来,沈括因为道德品质有缺陷常被人非议,受到了几个时代的冷遇。
寂寞身后一千年
沈括生活的时代正是北宋经济、文化的繁荣时期,学界提倡义理之学,强调经世济用,凡事“穷理尽性”,注重探索自然奥秘,甚至把“百工其业至微”的一些雕虫小技放在与学习儒家经典等同的位置上。沈括在科学上的辉煌成就是与当时的这种学风分不开的,但儒家的思想又强调学而优则仕,人生显性的成功就是升官发财,沈括当然不能免俗。这种官本位思想也深刻影响着他的人生走向。沈括选择了政治,但他玩弄政治的技巧又非常地拙劣,只有谄媚上司、陷害无辜、落井下石等有违个人道德操守的小人之举,所以深为后世诟病。
元丰五年(1082年),沈括在知延州任上被贬为均州团练副使、随州安置之后,就退出了政治舞台。当时朝廷又规定其不得随意迁居,实际上是限制了他的人身自由,因此,沈括在湖北随州的法云禅寺度过了三个寒暑。“蓬业萧条,已退编于民籍”,政治的失意让他付出了自由的代价,这样的生活对于沈括来说是落寞的、孤寂的。
1085年,宋哲宗继承帝位,大赦天下。但因为沈括的人品为很多人所不齿,朝中新、旧党人纷纷上疏哲宗,历数沈括罪恶,将其定为不可赦免之人。所幸皇恩浩荡,沈括遇赦东归,到浙江嘉兴定居,“有以慰乡井之怀”。
政治上的包袱解除后,沈括便很快完成了《天下州县图》的全国地图绘制工作。从熙宁九年接受任务到元祜三年(1088年),12年时间内,他绘图20幅,其中最大的全图高一丈二尺,宽一丈,其中的《全宋图》绘制精详,比例得当,内容丰富,为世人研究北宋地理提供了第一手宝贵资料。
沈括后来获准把《天下州县图》上呈哲宗,哲宗大喜,赏赐他100匹绢,允许他自由选择居住地,沈括遂携全家移居于润州朱方门外(今镇江市东郊中山路)的梦溪园。据《京口耆旧传》卷一记载,沈括30余岁时,“尝梦至一处,登一小山,花如覆锦,而乔木蔽其上,山之下有水澄澈,梦中乐之,将谋居焉”,此后又常常梦至其处。熙宁十年(1077年),沈括赴宣州(今安徽宣城)任职,有道人对沈括说,润州山川之胜,且云郡人有地求售,沈括遂托道人以钱三万缗购入。十余年后,他奉诏北行途经润州,“至所买之地,恍然乃梦中所游,因号梦溪”。
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地心茫然
苏轼曾作《寄吴德仁兼简陈季常》一诗,嘲笑男人惧内,诗云:“东坡先生无一钱,十年家火烧凡铅。黄金可成河可塞,只有霜鬓无由玄。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地心茫然。”其实,此诗也适用于沈括,他一生惧内,婚姻生活很不章。
1064年,沈括刚中进士,出任扬州司理参军。朝中有位大臣叫张刍,也奉命前往扬州任淮南转运使。沈括工作认真,又尊重上司,协调配合能力很出色,显示出了超人的才智,因此给张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张刍入朝后,便极力荐举沈括入昭文馆任职。
当张刍得知沈括的妻子不幸病故后,便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沈括做继室。张刍对沈括有知遇提携之恩,又官居显位,沈括顾念旧情,不便拒绝,便于熙宁二年(1069年)娶了张氏为妻。
宋人朱或所著的《萍洲可谈》中载,张氏生性骄蛮,性情凶悍,平时喜怒无常,常作河东狮吼,且有虐待癖好,每次发怒都要打骂沈括。沈括性情软弱,畏妻如虎,见了张氏两股战栗,大气也不敢出。沈括在宦海沉浮中受尽贬谪之苦,张氏不但没有一丝安慰,反而大骂他无能,稍不如意即施以荼毒。
在沈括投闲后的十余年里,两人移居梦溪园达8年。梦溪在沈括的生命历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他非世俗的人生走向高峰的所在,也是他生命最后落幕的地方。他在这里过着隐居生活,潜心著述,不再醉心于宦海里的浮浮沉沉,最终写成了《梦溪笔谈》一书。时人称赞沈括:“博闻强记,一时罕有其匹。所作笔谈,于天文、算数、音律、医卜之术,皆能发明考证,洞悉源流。”但在整个宋代,该书的科学价值并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人们眼中的沈括首先是一个有道德缺陷的官吏,其次才是一个“学问最为博洽”的文人。
在这8年之间,张氏埘沈括的虐待更是变本加厉,致使沈括精神濒临崩溃。元祜六年(1091年),沈括身染疾病,经常处于精神恍惚、神志不清的状态。
元祐九年,张氏病逝。亲戚朋友们都为沈括庆幸,认为他从此可以脱离苦海了。不料,沈括居然哭天抢地,“自张亡,恍惚不安”,健康状况越来越差。有一次,一老友陪他到江上散心,船过扬子江时,沈括竟几次要跳江自尽,“左右挽持之,得无患”。
绍圣元年(1094年),65岁的沈括竟真的追随亡妻而去。临死前,沈括交代长子沈博毅及次子沈清直将他的遗体归葬在故乡浙江杭州钱塘的龙居里。
沈括作为官吏是失败的,为人也是失败的,但作为科学家却是成功的,也正因这种成功,使我们对这位有着瑕疵的古代科学家仍然怀有一种崇敬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