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3期
冯梦龙:最是一生凄绝处
作者:王耀诚
抱憾终生
崇祯三年(1630年),冯梦龙得中贡生。这一年他57岁。出贡对冯梦龙来说是一件痛苦而无奈的选择。科举时代,要想在仕途上有所作为必须考中举人、进士,一般来说,家境尚好、年龄不大的士子是不愿出贡的。
年龄不饶人,不愿出贡的冯梦龙最终还是选择了出贡,随后做了一任丹徒训导,崇祯七年升任福建寿宁知县,这年冯梦龙已是61岁。
在一个贫穷而又偏僻的山区小县做官很难有显著的政绩,这也意味着他很难有升迁的机会。冯梦龙对此非常清楚,尽管如此,他还是认真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为寿宁的老百姓办了不少实事,《福宁府志》、《寿宁县志》均将他列入《循吏传》,称他“政简刑清,首尚文学,遇民有恩,待士有礼”。仅从他在寿宁任上亲手编纂的《寿宁待志》中所记载的施政活动来看,他确实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清官。
冯梦龙初到寿宁,见到的是一片破败景象,城门崩塌、学宫倾圮、百废待兴。冯梦龙筑城墙、修城门、建谯楼、设司更,带头捐俸集资修建一些必备的设施。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攻陷北京城,崇祯皇帝缢死于煤山。四月初,确切消息传至江南,这场被冯梦龙称为“天崩地裂,悲愤莫喻”的甲申之变彻底搅乱了他宁静的晚年生活。四月,吴三桂领清兵入关,李自成兵败,被迫撇出北京。五月初一,清睿亲王多尔衮率兵进入北京。同日,明福王朱由崧由马士英等人拥至南京谒陵,过二日称监国,又十一日即皇帝位,史称弘光帝。密切关注时局发展的冯梦龙再也坐不住了,作为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他已不能上抗清前线真刀真枪地厮杀,但作为一位文人,他要用自己手中的笔为抗清复明呐喊助威。
弘光帝即位之后,冯梦龙作《钱法议》上奏朝廷。奏书中写道:“今天子中兴,启泰弘光之钱,将与日月俱新。主计者能自爱以爱国,必当力矫夙弊,为嘉靖,为万历,而不为紫祯。”新帝即位后都要铸新钱,这是关系到朝廷财政、百姓生计的大事。冯梦龙奏书中提出效法古制,兴利除弊的主张,并且在末尾保证:“行之三年,而司农犹蹙额患贫不能复二宗富庶之旧者,臣请服妄言之诛。”
弘光元年(1645年)亦即隆武元年正月,冯梦龙最后一次远游,出游路线是经吴江、湖州,到杭州、绍兴、台州。这次出游绝不是游山玩水,国难当头,一心要为国分忧的冯梦龙没有这份闲心。当然他也不是逃避战乱,从其出游路线及所作所为来看,此次出游显然与复明大业有关。
冯梦龙之所以远走台州是因为台州有一支重要的抗清力量,即鲁王朱以海。朱以海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世孙,李自成攻破北京后,他南逃到浙江,住在台州。南京沦陷后,浙中南明官员及士大夫方安国、张煌言于弘光元年闰六月在绍兴拥立鲁王监国。鲁王军后来一度打过钱塘,攻克被清军占领的州县,有一定的实力。冯梦龙此时已到了病急乱投医的程度,只要打明朝的旗号的他都拥护,只要愿抗清的他都赞成,到台州是否与鲁王取得联系就不得而知了。
隆武元年冬(有说是次年春),冯梦龙回到家乡苏州。隆武二年夏,他带着满腔悲愤遗憾地离开了人世。他的遗憾来自于两大方面:一是有生之年没有目睹明朝的中兴;二是心中自始至终没能放下年轻时的那段刻骨铭心的感情,不知道此时侯慧卿身在何方,是否幸福。
[1]